高职高专统计学教学模式探讨
统计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已有悠久的历史。在外语中,“统计”一词与“国家”一词来自同一词源。因此,可以说自从有了国家就有了统计实践活动。最初,统计只是为统治者管理国家的需要而搜集资料,弄清国家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作为国家管理的依据。随着统计实践和统计科学的发展,统计工作已经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不管是个人、集体和社会,还是国家、部门和事业、企业、公司及科研机构,都离不开统计数据资料。个人要进行学习、工作和家政管理,需要对有关的统计数据资料进行搜集和分析,以指导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公司和企业要管理好生产和销售,必须进行市场调研、生产控制、质量管理、人员培训、成本评估等,这就需要对有关的生产资料、市场资料、成本资料、人员资料、质量数据等进行搜集、整理、分析和研究;国家要进行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更离不开有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资料,这就使得我们越来越依赖于统计方法,统计方法已成为管理、经贸、金融等许多学科领域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教育部也将《统计学》课程列为财经类专业本、专科专业的核心必修课程之一。力图通过《统计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探索各学科内在的数量规律性,并用这种规律性的解释来研究各学科内在的规律。同时,由于统计学所倡导的尊重客观实事,通过调查研究用实事说话,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学习、工作和科学研究精神。
一、《统计学》教学基本情况
1.我院学生基本状况
经济管理学院目前设有电子商务、会计电算化、物流管理、工商企业管理、财务管理、投资与理财、人力资源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国际经济贸易、知识产权管理等10个专业。现有学生近4000人,大多数专业都开设了《统计学》这门课程。我院学生主要来源于省内职业高中和普通高中的文科专业,两类学生在学生自觉性、主动性方面以及逻辑思维和理解能力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学生的学习难度加大。首先、结合《统计学》的课程特点——概念多而且概念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公式多且计算有一定难度等。如果学生不做必要的课外阅读、练习和实践活动,是很难理解和掌握的。对于经管类专科专业的学生来说,本身的专业课学习负担已不轻。其次,由于其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要求,学生的数学的基础不是特别好,对于专科学生来说更不用说,推断统计将是他们学习的困难。再次,《统计学》作为专业基础课,一般安排在一年级或二年级第一学期,在这个学习时段也是大多数专科生忙于计算机课程和英语课程的考证时段。这些情况都对我院《统计学》的教学存在着一定的影响。
2.我院《统计学》教学基本情况
纵观我国统计学的发展状况,我国存在两门相互独立的统计学——数理统计学和社会经济统计学,分别隶属于数学学科和社会科学。从我院教学实际出发,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保留了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中仍有现实意义的内容,如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方法、统计的基本概念、统计数据的搜集整理、总量指标、相对指标、时间序列、统计指数等;同时也系统的充实了统计推断的内容,如:统计数据的分布特征、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统计决策等。这一变化使得《统计学》的内容更适合相关实质学科的发展需要。同时,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授课班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一个教师跨越不同专业授课已是家常便饭。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必须深刻领会授课内容的核心和相互关系,学会控制和驾驭课堂教学,学会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统计学在不同专业领域的具体应用等等。
二、应用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趋势
从统计实践到统计学的发展过程是漫长的,纵观统计学的发展状况,与整个科学的发展趋势相似,统计学也在走与其他科学结合交融的发展道路。归纳起来,有两个基本结合趋势。
1.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结合的趋势
统计學是一门通用方法论的科学,是一种定量认识问题的工具。但作为一种工具,它必须有其用武之地。否则,统计方法就成为无源之水,无用之器。统计方法只有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能够发挥出其强大的数量分析功效。例如,最小平方法与正态分布理论源于天文观察误差分析,相关与回归源于生物学研究,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源于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研究。抽样调查方法源于政府统计调查资料的搜集。历史上一些著名的统计学家同时也是生物学家或经济学家等。另外,从学科体系看,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之间的关系绝对不是并列的,而是相交的,统计方法与相应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产生了相应的统计学分支,如统计学与经济学相结合产生了经济统计,与教育学相结合产生了教育统计,与生物学相结合产生了生物统计等,而这些分支学科都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是统计学的分支,另一方面也是相应实质性学科的分支,所以经济统计学、经济计量学不仅属于统计学,同时属于经济学。因此,统计学与各门实质性学科的紧密结合,不仅是历史的传统更是统计学发展的必然模式。实质性学科为统计学的应用提供了基地,为统计学的发展提供了契机。21世纪的统计学依然会采取这种发展模式,且更加注重应用研究。
2.统计学与计算机科学结合的趋势
纵观统计数据处理手段发展历史,经历了手工、机械、机电、电子等数个阶段,数据处理手段的每一次飞跃,都给统计实践带来革命性的发展。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普及,使得复杂的数据处理工作变得非常容易,那些计算繁杂的统计方法的推广与应用,由于相应统计软件的开发与商品化而变得更加方便与迅速,非统计专业的理论工作者可以直接凭借商品化统计分析软件来处理各类现实问题的多变量数据分析,而无需对有关统计方法的复杂理论背景进行研究。计算机运行能力的提高,使得大规模统计调查数据的处理更加准确、充分与快捷。因此,统计学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技术,而计算机技术应用的深入,也同样离不开统计方法的发展与完善。这个趋势说明: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技术,通过计算机软件将统计方法中复杂难懂的计算过程屏障起来,让用户直接看到统计输出结果与有关解释,从而使统计方法的普及变得非常容易。所以,对于财经类统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一方面要学好统计方法,但另一方面更加要学会利用商品化统计软件包解决实践中的统计数量分析问题,学好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思想与基本程序设计,能够将具体单位的统计模型通过编程来实现,以建立起统计决策支持系统。
三、《统计学》教学的发展趋势分析
1.统计学从数学技巧转向数据分析的训练
在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非常普及的今天,统计计算技术不再是统计学教学的重点了。统计思想、统计应用才应该是重点。现代统计方法的实际应用离不开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统计软件的使用,不仅使统计数据的计算和显示变得简单、准确,而且使统计教学由繁琐抽象变得简单轻松、由枯燥乏味变得趣味盎然。所以,在统计教学过程中,大量的内容只需要给学生讲清楚统计基本思想、计算的原理和正确应用的条件、正确解读计算的结果,而对大量复杂具体的计算可以交给计算机去完成。
比如方差分析,手工计算量非常大,没有计算机软件的支撑,讲清一道例题,按照传统的方法一节课都未必能够讲清楚问题,这样是很难在教学中实际问题分析的。如果配合多媒体教学,采用现代计算技术,就只要讲清楚方差分析要做什么,为什么方差分析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判断有无条件误差,而原假设又是K种不同水平下总体的理论均值是否相等,检验结果表示什么等就可以了,大计算量的工作让计算机去完成,这样当然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太太节约了花费在计算中的时间,同时又提高了计算的准确度。
2.通过统计实践学习统计
也就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课堂现场教学、引导学生先读后写再议、模拟实验、利用课余时间完成项目、利用假期时间,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某些团队、小组或自己组织去(下转第249页)(上接第247页)开展一些与专业有关的活动,如社会调查、专题研究、提供咨询、参与企业管理等方法。全方位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比如在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就学校师生饮用水配送问题进行调查。在设计调查问卷和调查方案的基础上,让他们组成若干调查小组(如以学生团队为单位),在校园内真正进行一次统计调查活动,从具体调查对象和单位的确定,样本的抽取(不一定要很大),问卷的发放、回收与审核,数据输入与资料整理,估计与分析,一直到调查报告的编写,调查总结或体会的形成,全部由学生自己来完成。这样,同学们就亲身参与了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含统计推断)的整个过程,效果很好。
四、EXCEL在《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
如何从烦琐的数理统计技巧转向数据处理的训练,同时还要使学生容易掌握并有机会辅之于实践。教师的导向是第一位的,要求必须选择容易获得而且普及性比较强的统计分析软件,并在课堂教学和引导学生实践中广泛采用。现在统计分析软件很多,如何选择恰当的软件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由于我院学生大多是文科类学生,计算机课程也开设得不多,同时,对统计的学习也不象统计专业的学生一样要求那么高,只要掌握必要的统计原理和方法就已经足够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就注重已经非常普及了的电子表格软件——EXCEL的应用。在计算机基础课中,绝大部分学生已经学习了EXCEL软件的电子表格功能,但同时EXCEL也是一个强大的统计软件和数据库软件,绝大多数统计功能通过EXCEL都可以实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非常注重引导学生利用EXCEL进行解题。教学的结果是学生只要花费一点时间就能熟练地掌握EXCEL软件中的统计功能,并能够迅速解释利用软件得到的结果。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五、结语
电脑、网络的出现,不仅改变了统计学教学的手段,还深深地影响着统计学教学的内容,因为它影响着经济、生活的发展和需求。语文、数学、计算机、专业知识是一个统计人才必备的素质,它们之间不是分离的,而是要尽可能结合在一起来进行教学,各管各教一套的办法已不适应现代化教育教学的需要,现代教育特別注重教育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网络化、社会化和国际化、多样化和多层次,有了电脑、网络,必需要更新,以便培养出新型的21世纪的人才。
作者简介:张谦明,男,广东梅县人,曾任职于广东省人才研究所,从事人事人才研究与开发工作,参与了多个省级课题的研究,现为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