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朗读促阅读,从阅读走向悦读
李万玉
摘 要:语文学科内容是非常丰富的,有语言文字的训练,有人文情怀的陶冶,有精神世界的奠基等。一个学生如果具备了较强的语文能力,那么对于其展开其他科目的学习和今后的長远发展都会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而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的语文能力。可以说,语文阅读能力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最基本的语文能力,也是能让学生受益终身的基本能力。因此,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要引导学生从朗读入手,形成一定的语感,然后渐渐地爱上阅读,享受阅读。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朗读
大语文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生意识到,得阅读者得语文。而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促使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时期。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以朗读促阅读,从阅读走向悦读。
一、多样化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朗读是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语言的一种阅读活动,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是用声音增强原作力量的一种手段。朗读文学作品,能赋予作品以新的艺术生命,对文学作品进行艺术的再创造,促使学生形成较强的语感。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组织学生展开多样化的朗读。
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晨读的时间,展开自主化朗读。一日之计在于晨,学生晨读时的精神状态比较饱满,学生会大声地朗读他们学习过的课文内容,学生有不同的脑、口、眼等感官会协调运作,展开语言文字的理解、分析和构建。
其次,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排火车朗读。即,学生逐个朗读课文中的某一个段落,然后其他学生进行朗读鉴赏。如《钓鱼的启示》这篇课文共有11个自然段,那么教师可以引导11个学生站起来朗读,进而在锻炼学生朗读能力的过程中全面了解学生朗读的优缺点。
再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朗读比赛。朗读内容可以是课内或者课外的现代文,也可以是经典古诗文。比赛之前,教师要将朗读比赛的评比要求告知学生,让学生有意识地展开朗读练习,让学生通过朗读活动阅读多样化的文章,进而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感。
二、加强课外阅读的引导,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语文新课标中对学生的阅读字数进行了明确的规定,教材文本是远远不能满足新课标要求的。因此,教师一定要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展开课外阅读,让学生展开多样化的课外阅读,进而见识更加广阔的语文世界。
首先,教师可以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展开群文阅读。群文阅读就是呈现相关联的多篇文章,让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展开集中阅读。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呈现相关联文章的电子版,让班级学生展开群文阅读。如《草原》,这是老舍先生去内蒙古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老舍先生的很多文章都被选入教材,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呈现老舍先生的其他文章,如《四世同堂》的选段,如《赶集》《火车集》等。
其次,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他们在家中阅读过的书籍带到学校,以记名的方式放在班级的阅读角,然后其他学生可以借阅。如此,班级中的学生就有可能接触到更多的书籍,班级学生的阅读视野就更加开阔。
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阅读计划。小学生的课外时间也是非常有限的,用于阅读的时间当然也是非常有限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制订阅读计划的良好习惯。如学生计划一个学期内阅读哪些书籍,平均每本书籍的阅读要花多长时间,那么每天要阅读多少页等。
三、阅读交流活动,提升学生阅读的有效性
阅读过程中,有的学生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有的学生是逐词逐句,想要理解透彻阅读文本的含义,还有的学生就是漫无目的地阅读。学生之所以会有不同的阅读方式,是因为不同的阅读文本阅读意图,是因为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阅读能力。如果学生阅读的是长篇小说,那么他们完全可以不求甚解。如果学生阅读的是经典古文,那么学生就需要借助注释,就重点字词展开理解。因此,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结合不同的文体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教师可以组织班级学生展开阅读交流活动。
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制作一个阅读表格,在其中写上书籍名称、阅读方式、书籍的主要内容,自己的阅读感受,以及阅读时间。要求实事求是,学生心中有什么样的感受,就写出什么内容,由一句话慢慢地过渡到两句话,再到三句话,直至一段话。一个学期结束之后,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表格,学生之间就会受到启发和影响,进而学生就会更加积极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中。
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口语交流的方式,展开阅读交流活动,从而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并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多样化朗读,要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引导,要引导学生展开阅读交流活动,进而促使学生爱上阅读、学会阅读、享受阅读。
参考文献:
[1]张平秀.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J].新课程(综合版),2018(10).
[2]陈彩萍.立足课堂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J].新课程导学,20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