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党建与学生管理工作的互动研究
盛立国+杨菁+冉秋月
摘 要: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自2014年教学改革,引入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在这种全新的培养模式下,全面深入地探究学生党建工作与学生管理工作的互动性,强化大学生党员的模范影响作用,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的有效运行。
关键词:大类分流;学生党建;学生管理;互动研究
随着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革新,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已经进入高校,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以下简称“学院”)自2014年开始大类招生,实行分流培养模式。大类分流后培养模式的转变对传统专业教学下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学院针对学生党建管理前紧后松,轻质量重数量、轻培养重发展的问题,全面深入地探究学生党建工作与学生管理工作的互动性,强化大学生党员的模范影响作用,促进大学生整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的有效运行。
学生党建与学生管理工作互动现状与不足
学生党建与学生管理工作缺乏科学的管理措施、高效的管理模式、持续的工作动力来面对新出现的问题,学生工作机动灵活也会带来杂乱无章的管理常态。学生党建和学生管理工作主体间和实施主体间均缺乏深层次的沟通和融合。高校学生党建和管理工作的主体大都是辅导员,但两者工作分工明确,独立开展也促使了工作的分裂;学生作为接受教育的主体,各自工作多环节、多系统、多渠道地独立进行,导致信息的不统一,缺乏良性互动。
在日常管理方面,学生党建工作既没有完善的学生党员管理制度,也没有行之有效的日常管理和监督渠道,既阻碍了学生党员与积极分子接受良好的继续教育,也没有很好地结合学生管理工作。学生活动和党建活动没有很好地形成递进关系,基础的学生活动缺少针对性,活动本身没有联系,脱离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流于形式,难以真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更难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活动主体的意识。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主体大多是大一年级、大二年级的学生,其中鲜有党员,无法在活动中引领方向,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致使文化活动停留在浅显层面。大类分流后班级建制打乱,学生对校园文化活动兴趣丧失,班级无人担任学生骨干,更不利于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与学生党员的培养和发展。没有集体荣誉、责任担当是学生管理工作亟待解决的难题,也是党建育人存在的短板。
学生党建与学生管理工作静态互动特点
目前,高校学生党建与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管理对象统一性、管理内容互通性、管理目标相似性等交叉性多、重合率高的互动特点。
1.管理对象统一性
不论是学生党建工作还是学生管理工作都要注重“以人为本,服务学生”。两者都是针对统一主体—学生开展的工作。学生管理工作较之学生党建具有覆盖面广、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等特点,其工作对象针对全体学生,而学生党建工作只是针对学生群体中党员群体与积极分子群体,因此学生管理工作对象涵盖学生党建工作对象,两者在学生主体上具有统一性。
2.管理内容互通性
学生党建与学生管理工作归根结底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两者展现形式不同,但内容互通,关联性强。学生党建工作是通过党校、党支部、组织生活等载体,培养和考察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加强其政治素养,从入党积极分子发展成为党员的过程。学生管理工作主要依靠团委、学生会、社团、班级、宿舍等学生组织,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日常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因此学生党建与学生管理工作虽然展现形式各异,但内容关联性强。
3.管理目标相似性
学生管理工作的目标是通过学生组织的载体作用,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且具有一定学习能力、适应能力的社会建设不可或缺的高素质人才;党建工作是把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目标。因此,党建工作为学生管理工作指明了政治方向,学生管理工作为党建工作输送高素质先进人才。
学生党建与学生管理工作互动的方法
1.通过主题教育互动
高校学生党建教育和学生管理教育的主题都是围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论入党积极分子、党员或普通群众,都是学生工作和党建工作的主要教育对象,两者教育主题相互交叉与融合,学生管理工作以提高学生道德、学业的为主,学生道德、学业的提升是培养优秀党员的必备条件,是党建工作的基础和前提,通过主题教育互动,将党建工作和学生工作之间的主题教育相互承接,形成相互约束、相互促进的环状结构,激励学生有更高的追求,提升和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意义重大。
2.通过主体交流互动
“以人为本、服务学生”是高校学生工作的教育管理理念,在学生党建和学生管理工作中都包含两个主体:一是提供服务的教育主体;二是被服务主体,即教育客体。教育主体长期的指导思想交流、理论学习互动能够实现管理模式互动、方式方法改进。优秀的学生党员是思想先进、品学兼优的典范,学生干部也是能力突出、乐于奉献的优秀群体。作为教育客体,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在日常学习中思想觉悟、理论水平、工作能力、工作方法的相互交流和学习也是学生群体自我提升的关键。通過加强教育者之间的主体交流互动和教育客体间的学习互助,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加强学生干部的带动作用,提高学生党员的管理能力,提升学生干部的政治素养,吸收优秀学生干部加入党组织,有助于实现“1+1>2”的联动培养。
3.通过主渠道渗透互动
高校学生工作的渠道主要是学生组织、学生活动、媒体平台。学生组织包括党支部、团支部、社团、班级、宿舍;学生活动包括党团活动、社团活动、学生干部培训、社会实践、素质拓展、知识竞赛等;新时期的教育工作主要渠道也延伸到了网络媒体平台,包括QQ、微信、微博等都已成为学生党建和管理工作的宣传主阵地之一。通过学生组织的相互学习,学生活动的彼此观摩,宣传渠道的去中心化,实现宣传渠道一对多的映射,改变以往小范围的内部影响,将党建的先进性与学生活动的丰富性相结合,加强党建工作形式的多元化,提升学生活动内容的教育性。
学生党建与学生管理工作互动的途径
學生党建和学生管理工作对象统一、内容互通、目标一致,然而在日常的管理中两者缺乏有效的互动,往往“单独作用”,同样的学生群体可能学习重复、互通的内容,既浪费了时间与精力,又使得学生的参与热情降低,重复、低效导致学生党建与学生管理工作往往流于形式、缺乏意义,无法更好地落实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才培养上的培养目标。根据两者的对象统一、内容互通、目标一致,可以将学生党建工作和管理工作相结合,挖掘学生党建和学生管理工作的共有资源,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1.学生党建与班级管理工作相结合
学生党员都是在学生管理过程中表现优异,思想认识先进,入党动机端正,具有一定模范带头作用的先进学生群体;学生管理工作中主要依托于班级,班委在班级管理中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学生党员参与到班级管理既为学生党员发挥自身先进性提供平台,同时也能带动班级建设,实现党建带团建,团建促党建。
采用大类分流模式后,行政班、专业班并存,弱化了原有的班级集体概念,让很多学生失去了对班集体的归属感。虽然分流后党支部与其下级团支部是绑定联系,但党员发挥的作用还不够凸显,发挥的平台不够清晰。在班级设立党小组,由党员带领入党积极分子,共同参与到班级建设当中,既能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也有助于实现党员的再教育,同时更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树立良好的学风、班风。在大类分流模式下,学院采用高年级学生党员担任低年级班主任助理工作、党员帮扶小组工作的方法,既提高了学生党员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也为更好地发挥党员先进性提供了平台,通过先进带后进,提高全体学生的成绩水平,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
2.学生党建与宿舍管理工作结合
高校学生宿舍作为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其整体的氛围对学生意识形态的树立起着关键作用,是课堂之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难题之一就是学生宿舍人际关系问题,来自不同成长环境的学生在同一宿舍生活、成长,不同的行为习惯是矛盾产生的主要原因,宿舍是学生管理和学生生活的最小单位,宿舍管理好,学生相处融洽,对班级发展和延续的作用不容小觑。和谐整洁的宿舍,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在班级宿舍建设中,充分发挥党员责任区制度的作用,以班级党员为主、所属支部党员为辅的方式,划分党员责任区,通过党员培养、带动入党积极分子,主动承担宿舍工作,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
采用大类分流模式后,宿舍人员结构不变,通过将班级生活委员、安全委员、宿舍长、宿舍党员统一管理,成立自我管理委员会,实现以生活委员、安全委员牵头,宿舍党员配合宿舍长进行卫生安全监督检查,定期汇报宿舍卫生情况,排除宿舍安全隐患,改善了原有宿舍长一人承担,工作无法下分的状态,实现了由点到面的带动作用。
3.党建与学生社团建设相结合
充分利用学生党建工作来推动学生社团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的深入开展。在日常的校园活动中融入党建工作,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避免了因活动主题一致造成活动主体的重复动作,提升了活动的层次,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另外,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可以丰富党组织的生活,避免党日活动的形式单一、活动参与度不足等问题。落实党建发展,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通过活动的参与,也可以更好地考察学生党员和积极分子的群众基础与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学院长期开展学风建设工作:党员助学课堂、学生课堂出勤通报、重点学生会商等工作。党员助学小课堂和学生课堂出勤通报是通过学生党员与社团联合开展的。党员助学小课堂在学期中、期末复习前开展;学生课堂出勤检查,学生社团联合检查,每周统计汇总、张贴、公示,并将课堂中失范行为曝光;鼓励课堂出勤率达标的班级,加强低出勤率班级的学风建设,成效显著。
参考文献:
[1]李宁. 高校学生党建与学生工作互动模式的构建[J].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5,17(5):90-92.
[2]吴维东,詹美燕. 大类培养模式下大学生党建与学生教育管理互动的实践及思考[J]. 改革与开放,2012(18):180-181.
[3]杨春艳,刘巧玲,许敏,等. 大学生党建与学生教育管理的互动共享[J]. 中国科技信息,2010(2):186,192.
(作者单位: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
[责任编辑:卜 珺]
摘 要: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自2014年教学改革,引入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在这种全新的培养模式下,全面深入地探究学生党建工作与学生管理工作的互动性,强化大学生党员的模范影响作用,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的有效运行。
关键词:大类分流;学生党建;学生管理;互动研究
随着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革新,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已经进入高校,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以下简称“学院”)自2014年开始大类招生,实行分流培养模式。大类分流后培养模式的转变对传统专业教学下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学院针对学生党建管理前紧后松,轻质量重数量、轻培养重发展的问题,全面深入地探究学生党建工作与学生管理工作的互动性,强化大学生党员的模范影响作用,促进大学生整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的有效运行。
学生党建与学生管理工作互动现状与不足
学生党建与学生管理工作缺乏科学的管理措施、高效的管理模式、持续的工作动力来面对新出现的问题,学生工作机动灵活也会带来杂乱无章的管理常态。学生党建和学生管理工作主体间和实施主体间均缺乏深层次的沟通和融合。高校学生党建和管理工作的主体大都是辅导员,但两者工作分工明确,独立开展也促使了工作的分裂;学生作为接受教育的主体,各自工作多环节、多系统、多渠道地独立进行,导致信息的不统一,缺乏良性互动。
在日常管理方面,学生党建工作既没有完善的学生党员管理制度,也没有行之有效的日常管理和监督渠道,既阻碍了学生党员与积极分子接受良好的继续教育,也没有很好地结合学生管理工作。学生活动和党建活动没有很好地形成递进关系,基础的学生活动缺少针对性,活动本身没有联系,脱离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流于形式,难以真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更难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活动主体的意识。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主体大多是大一年级、大二年级的学生,其中鲜有党员,无法在活动中引领方向,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致使文化活动停留在浅显层面。大类分流后班级建制打乱,学生对校园文化活动兴趣丧失,班级无人担任学生骨干,更不利于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与学生党员的培养和发展。没有集体荣誉、责任担当是学生管理工作亟待解决的难题,也是党建育人存在的短板。
学生党建与学生管理工作静态互动特点
目前,高校学生党建与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管理对象统一性、管理内容互通性、管理目标相似性等交叉性多、重合率高的互动特点。
1.管理对象统一性
不论是学生党建工作还是学生管理工作都要注重“以人为本,服务学生”。两者都是针对统一主体—学生开展的工作。学生管理工作较之学生党建具有覆盖面广、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等特点,其工作对象针对全体学生,而学生党建工作只是针对学生群体中党员群体与积极分子群体,因此学生管理工作对象涵盖学生党建工作对象,两者在学生主体上具有统一性。
2.管理内容互通性
学生党建与学生管理工作归根结底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两者展现形式不同,但内容互通,关联性强。学生党建工作是通过党校、党支部、组织生活等载体,培养和考察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加强其政治素养,从入党积极分子发展成为党员的过程。学生管理工作主要依靠团委、学生会、社团、班级、宿舍等学生组织,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日常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因此学生党建与学生管理工作虽然展现形式各异,但内容关联性强。
3.管理目标相似性
学生管理工作的目标是通过学生组织的载体作用,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且具有一定学习能力、适应能力的社会建设不可或缺的高素质人才;党建工作是把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目标。因此,党建工作为学生管理工作指明了政治方向,学生管理工作为党建工作输送高素质先进人才。
学生党建与学生管理工作互动的方法
1.通过主题教育互动
高校学生党建教育和学生管理教育的主题都是围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论入党积极分子、党员或普通群众,都是学生工作和党建工作的主要教育对象,两者教育主题相互交叉与融合,学生管理工作以提高学生道德、学业的为主,学生道德、学业的提升是培养优秀党员的必备条件,是党建工作的基础和前提,通过主题教育互动,将党建工作和学生工作之间的主题教育相互承接,形成相互约束、相互促进的环状结构,激励学生有更高的追求,提升和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意义重大。
2.通过主体交流互动
“以人为本、服务学生”是高校学生工作的教育管理理念,在学生党建和学生管理工作中都包含两个主体:一是提供服务的教育主体;二是被服务主体,即教育客体。教育主体长期的指导思想交流、理论学习互动能够实现管理模式互动、方式方法改进。优秀的学生党员是思想先进、品学兼优的典范,学生干部也是能力突出、乐于奉献的优秀群体。作为教育客体,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在日常学习中思想觉悟、理论水平、工作能力、工作方法的相互交流和学习也是学生群体自我提升的关键。通過加强教育者之间的主体交流互动和教育客体间的学习互助,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加强学生干部的带动作用,提高学生党员的管理能力,提升学生干部的政治素养,吸收优秀学生干部加入党组织,有助于实现“1+1>2”的联动培养。
3.通过主渠道渗透互动
高校学生工作的渠道主要是学生组织、学生活动、媒体平台。学生组织包括党支部、团支部、社团、班级、宿舍;学生活动包括党团活动、社团活动、学生干部培训、社会实践、素质拓展、知识竞赛等;新时期的教育工作主要渠道也延伸到了网络媒体平台,包括QQ、微信、微博等都已成为学生党建和管理工作的宣传主阵地之一。通过学生组织的相互学习,学生活动的彼此观摩,宣传渠道的去中心化,实现宣传渠道一对多的映射,改变以往小范围的内部影响,将党建的先进性与学生活动的丰富性相结合,加强党建工作形式的多元化,提升学生活动内容的教育性。
学生党建与学生管理工作互动的途径
學生党建和学生管理工作对象统一、内容互通、目标一致,然而在日常的管理中两者缺乏有效的互动,往往“单独作用”,同样的学生群体可能学习重复、互通的内容,既浪费了时间与精力,又使得学生的参与热情降低,重复、低效导致学生党建与学生管理工作往往流于形式、缺乏意义,无法更好地落实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才培养上的培养目标。根据两者的对象统一、内容互通、目标一致,可以将学生党建工作和管理工作相结合,挖掘学生党建和学生管理工作的共有资源,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1.学生党建与班级管理工作相结合
学生党员都是在学生管理过程中表现优异,思想认识先进,入党动机端正,具有一定模范带头作用的先进学生群体;学生管理工作中主要依托于班级,班委在班级管理中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学生党员参与到班级管理既为学生党员发挥自身先进性提供平台,同时也能带动班级建设,实现党建带团建,团建促党建。
采用大类分流模式后,行政班、专业班并存,弱化了原有的班级集体概念,让很多学生失去了对班集体的归属感。虽然分流后党支部与其下级团支部是绑定联系,但党员发挥的作用还不够凸显,发挥的平台不够清晰。在班级设立党小组,由党员带领入党积极分子,共同参与到班级建设当中,既能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也有助于实现党员的再教育,同时更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树立良好的学风、班风。在大类分流模式下,学院采用高年级学生党员担任低年级班主任助理工作、党员帮扶小组工作的方法,既提高了学生党员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也为更好地发挥党员先进性提供了平台,通过先进带后进,提高全体学生的成绩水平,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
2.学生党建与宿舍管理工作结合
高校学生宿舍作为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其整体的氛围对学生意识形态的树立起着关键作用,是课堂之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难题之一就是学生宿舍人际关系问题,来自不同成长环境的学生在同一宿舍生活、成长,不同的行为习惯是矛盾产生的主要原因,宿舍是学生管理和学生生活的最小单位,宿舍管理好,学生相处融洽,对班级发展和延续的作用不容小觑。和谐整洁的宿舍,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在班级宿舍建设中,充分发挥党员责任区制度的作用,以班级党员为主、所属支部党员为辅的方式,划分党员责任区,通过党员培养、带动入党积极分子,主动承担宿舍工作,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
采用大类分流模式后,宿舍人员结构不变,通过将班级生活委员、安全委员、宿舍长、宿舍党员统一管理,成立自我管理委员会,实现以生活委员、安全委员牵头,宿舍党员配合宿舍长进行卫生安全监督检查,定期汇报宿舍卫生情况,排除宿舍安全隐患,改善了原有宿舍长一人承担,工作无法下分的状态,实现了由点到面的带动作用。
3.党建与学生社团建设相结合
充分利用学生党建工作来推动学生社团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的深入开展。在日常的校园活动中融入党建工作,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避免了因活动主题一致造成活动主体的重复动作,提升了活动的层次,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另外,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可以丰富党组织的生活,避免党日活动的形式单一、活动参与度不足等问题。落实党建发展,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通过活动的参与,也可以更好地考察学生党员和积极分子的群众基础与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学院长期开展学风建设工作:党员助学课堂、学生课堂出勤通报、重点学生会商等工作。党员助学小课堂和学生课堂出勤通报是通过学生党员与社团联合开展的。党员助学小课堂在学期中、期末复习前开展;学生课堂出勤检查,学生社团联合检查,每周统计汇总、张贴、公示,并将课堂中失范行为曝光;鼓励课堂出勤率达标的班级,加强低出勤率班级的学风建设,成效显著。
参考文献:
[1]李宁. 高校学生党建与学生工作互动模式的构建[J].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5,17(5):90-92.
[2]吴维东,詹美燕. 大类培养模式下大学生党建与学生教育管理互动的实践及思考[J]. 改革与开放,2012(18):180-181.
[3]杨春艳,刘巧玲,许敏,等. 大学生党建与学生教育管理的互动共享[J]. 中国科技信息,2010(2):186,192.
(作者单位: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
[责任编辑:卜 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