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平台无国界背景下的爱国主义

    李莎+吕进

    互联网的发展极大地缩短了世界的时空距离,深刻地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作为一个历史范畴,爱国主义的内涵与表现形式必然会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变化而产生相应的改变。确切分析网络的特点,深刻理解网络无国界条件下爱国主义的内涵以及网络对爱国主义的影响,结合新的时代背景,准确界定爱国主义的内涵,以更好地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新时代背景下的爱国主义。

    一、爱国主义的基本内涵

    古希腊公民在城邦体制下实现了权利与义务的统一,这种统一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看作是爱国主义精神的起源。现行对爱国主义的定义通常是源于列宁的论述:“爱国主义是由于千百年来来自各自的祖国彼此隔离而形成的一种极其深厚的感情。”[1]在此基础上,有学者将爱国主义的内涵初步定义为“对祖国和民族的忠诚、热爱和报效的思想和行为有机统一的完整体系。”[2]总起来看,爱国主义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是维护国家利益。爱国主义必须是个人与国家共同利益的表达,“国家利益的界定必须符合两个重要条件:第一,国家利益应该是社会的整体利益,而不是社会中一部分人或者利益集团的利益;第二,国家利益在一段较长的时期内应保持相对稳定。”[3]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必须维护社会上大多数人的利益。国家利益的基本构成是复杂的,它涵盖了国家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文化利益等,但普遍认为应将国家主权摆在首位。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曾在与撒切尔讨论香港问题时指出,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

    其次是坚持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统一。邓小平指出:“必须发挥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否则我们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就会被种种资本主义势力所侵蚀腐化。”[4]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是有机关系的,通过弘扬爱国主义来凝聚民族精神,推动民族团结,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精神基础。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

    最后是坚持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统一。马克思在分析国际主义与爱国主义的关系时指出,“取得政治统治,上升为民族的阶级,把自身组织成为民族”[5],工人阶级只有推翻资产阶级,建立起无产阶级国家时,才存在真正的爱国主义。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爱国主义是实现国际主义的前提,国际主义是爱国主义的目的。

    二十一世纪是互联网的时代,在网络的影响下,整个人类社会超越了空间与时间的局限性,通过网络平台快速地连接起来,地球变成了所谓的“地球村”。网络平台的互动性、虚拟性、不可控性等特点弱化了国家界限。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爱国主义的表现形式具有一些新的变化。

    二、无国界的网络平台对爱国主义的影响

    网络环境下信息传播具有“无屏障性”,既有时间无屏障性,也有空间无屏障性。[7]人们得以通过网络平台迅速了解全世界、掌握世界范围内的信息,实现信息的实时共享。网络的无屏障性具有隐蔽特征,正如比尔盖茨所说:“在Internet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6]在网络平台下,身份的隐秘给人们带来了某种自由和安全感,人在网络平台中成为了虚拟的人。与传统传媒相比,网络所能传递的信息更为多元快捷,政府不再既是信息的掌控者又是信息的“把关人”,不可能垄断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发布。西方国家可以凭借其经济优势、技术优势,在进行意识形态宣传上处于强势。在覆盖性的舆论攻势面前,各种消极虚假的网络信息使得人们逐渐丧失自己的政治判断能力,极易形成非理性爱国主义。

    沙茨和斯托布等学者采用因素分析的方法,认为爱国主义可以分为盲目的爱国主义和建设性的爱国主义。与盲目的爱国主义者相比,建设性的爱国主义者注重反思与批判,在批判的基础上提倡爱国主义,表现出更积极的政治参与度。[7]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的政治参与是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基础。互联网为人们的爱国主义与政治实践提供了新的形式,任何人都可以随时随地了解国内外的政治事件,自由发表自己的政治见解,这拓宽了参与的渠道,降低了参与的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人们通过网络参与政治与社会事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进一步深化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但在正视网络的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网络平台给爱国主义带来的冲击。一方面,网络平台弱化了形成爱国主义的情感基础。爱国主义源于对养育自己的家园的纯粹之爱,是通过血缘亲情之爱扩大到对自己的同胞和民族之爱,这种博大之爱通过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交流展示出来。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不再以传统社会中人与人面对面的方式传递信息、交流情感。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认为异化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人同人相异化。网络是人类创造性活动的产物,使人们实现了信息自由,享受着“平等”的话语权,但是网络也占据了人所本应享有的真实空间,体现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异化。人们在网络虚拟出的物质丰富的世界里逐渐趋向于物化和符号化,被异化为单向度的人,爱国主义所需要的纯粹情感渐渐被利益欲望所取代,形成爱国主义的情感基础被弱化。

    另一方面,网络平台削弱了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无国界的网络平台是现实社会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现实矛盾的网络表现。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经济优势和技术优势,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用各种方式宣扬它们的资本主义价值观与生活方式,攻击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削弱了人们对我国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西方文化中的消极影响在网络中容易扩散,个人主义与功利主义思潮导致部分网民把对民族、国家的责任置于一旁,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人们的社会责任感丧失,爱国主义情感被削弱。

    最后,网络平台的无国界特点使得网络极端民族主义抬头。网络极端民族主义主要表现在:政治上,主张超强势外交,不惜一切扩充军力,崇尚领土扩张和武力征服;经济上,抵制和排斥一切敌对国资本、商品进入本国;文化上,排斥、贬低、鄙视一切敌对国,敌对种族文化,视一切本民族文化为绝对不容质疑的经典。[8]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唐纳德·肖提出的议程设置理论认为,虽然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却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影响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讨论的先后顺序。因此,网络媒介对敏感时事问题的片面报道就很容易引发人们对事件的错误看法,激发人们非理性的爱国情感。在某些网络媒介的错误引导下,人们因为网络平台的隐蔽性以及出于“法不责众”的心理,将爱国主义情感以暴力、非法的极端方式表现出来。网络上的极端民族主义言论给我们的国家形象造成极坏的影响,也不利于我国社会的和谐稳定,实际上降低了爱国主义的影响力。

    三、网络平台无国界背景下如何弘扬爱国主义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西方意识形态、极端民族主义的攻击下,如何利用网络媒体的特点,对爱国主义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使之既能培养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又能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是当下所面临的问题。这一问题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加以解决。

    第一,强化主体意识,培养理性爱国。网络是人类科技实践活动的产物,具有“属人”的性质。人们在使用网络时,应具有自主为我意识。通过实施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和增强人们的自主为我意识,使人们能独立自主地支配网络为他们提供的信息,成为支配网络的主体,而非网络的奴隶。[9]人们要有意识地提高自己关于网络不良信息的过滤能力,自觉抵制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另外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理性爱国的能力,在表达爱国热情和诉求时,不是仅从眼前所见所闻直观地做出判断,而是从全民族国家的最高利益出发,客观冷静地思考来解决问题。不被居心叵测的人所散布的言论所误导,做出情绪宣泄式的错误行为,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前提下,理性表达自身的爱国热情,避免走向极端的民族主义。

    第二,加强爱国主义网络教育,占领网络传播阵地。网络平台是人们进行信息互通、情感交流的客观载体。由于受网络使用者的价值观与精神理念的限制以及现实利益的驱动,网络自然地成为社会意识形态和利益争夺战中的新阵地。由于网络信息的传播具有即时性、多元性和不可控性,一些别有用心的个人或集团借此传播不实言论和消极腐朽的文化,大大降低了人们接受正确的政治信仰、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的有效性。因此,需要客观分析人们的利益诉求、文化差异等,以党性为立场,创新爱国主义的传播途径与传播形式。用生动形象的画面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赢得不同阶层的人的支持,认同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近年来,我国已建立了一批爱国主义网站,如中国共青网、中国爱国主义教育网等,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大成效,为网络时代的爱国主义宣传教育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不过相对于广阔的网络空间而言还有待于更进一步的发展。需要通过网络创新,提高爱国主义宣传教育的时效性与认可程度,从而真正地占领网络传播阵地。

    第三,通过网络生活凝聚爱国主义情感,内化爱国主义意识。许茨认为,日常生活通过经验积累来建立行为模式:“日常生活的世界指的是这样一个主体间际的世界……我们对它的全部解释都建立在人们以前关于它的经验储备基础上,这些经验以现有的知识的形式发挥参照图示的作用。”[10]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网络生活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构成部分,日常生活化的网络成为凝聚爱国主义情感、内化爱国主义意识的主要领域。通过网络生活将爱国主义日常化是网络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方式。爱国主义日常化是指把爱国主义精神寓于日常生活中,以实际行动报效祖国的爱国主义方式,让人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进而内化为自觉的意识。

    第四,创新网络教育,推动爱国主义时代化。网络信息内容复杂,良莠不齐,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非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存在不利于人们共同价值追求的形成,削弱了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因此,创新网络教育,推动爱国主义时代化就显得十分必要。创新网络教育既包括形式创新也包括内容创新。爱国主义在我国具有悠久历史,通过互联网将爱国主义的历史题材展示出来既是弘扬传统文化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方式。同时,传统的爱国主义在宣传方式和内容上容易出现认知疲劳,因此爱国主义时代化就要在传播方式和内容上体现时代特色,要注意将爱国主义与中国梦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

    第五,爱国主义与科技兴国相结合,推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内在要素,渗透在生产力的各个要素中,通过提高改造自然的能力,从而对社会生产力进行彻底的质的改造,成为决定生产力总体水平高低的首要因素。爱国主义与科技兴国具有天然的密切联系。网络时代也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创新。一方面,必须利用网络培养创新型人才。要引导网络舆论正确认识创新型人才与创新型国家的内在关系,明确创新型人才是我国先进生产力的主体。另一方面,要营造尊重人才的氛围,使人才敢于充分发挥其创造性,创新科学技术,让其把自身的发展、人生价值的实现与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另外,正如《增长的极限》所阐述的那样,地球的有限性以及以现有速度开发资源的不可持续性,需要各国合作创新,拓展创造力极限,让创新成果给整个人类带来新的福祉,使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统一。

    爱国主义是一个集情感、道德规范、社会实践行为于一体的理论体系,是中华民族相传不息的优秀传统,能为社会提供深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网络平台中弘扬爱国主义,必须从网络的特点出发,分析网络给爱国主义教育带来的新变化,探讨出适应时代的新方法。

    本文系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哲学视阈中的创新驱动战略研究”(项目号2014YBZX015)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列宁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版,第579页.

    [2]傅守祥.爱国主义——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J].当代思潮,2003(1).

    [3]阎学通.中国国家利益分析[M].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版,第131页.

    [4]邓小平文选(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4版,第69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版,第291页.

    [6]金太军,李娟.虚拟与现实的互动:网络政治文化的社会作用机理[J].社会科学研究,2014(3).

    [7]Schatz R T,Staub E and Lavine H.(1999)On the varieties of national attachment: Blind versu-s constructive patriotism[J].Political Psychology 20(1):151-174.

    [8]高慧超.浅议网络时代爱国主义的理性表达[J].传承,2010.

    [9]郑淑芬,曾宪光.利用网络优势构建爱国主义教育新阵地[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6.

    [10]阿尔弗雷·许茨.社会实在问题[M].华夏出版社,2001版,第284页.

相关文章!
  • 岛内的机关档案金档奖及绩优人

    二〇〇二年,台湾岛内的“档案管理局”设置“机关档案管理金档奖”和“绩优档案管理人员金质奖”。并在当年四月十日正式发布“机关档案管理金档

  • 论国有企业提升基层党建工作实

    马国彬中图分类号:D267.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9)6-040-01摘 要 国有企业是国之重器,承担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的

  • 唐朝如何成为鼎盛时代

    崔虹唐太宗听了魏征的建议坚持“以德治国”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吏治清明固然重要,但是更具有根本意义的是树立怎样的国策,给今后的国家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