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中“为生活而艺术”教育观念的渗透

    赖德辉

    摘 要:安德森教授面向美术教育,提出了“为生活而艺术”的教育观念,支持其本身属于一种全面性综合性的美术教育理论,在原本以学科为中心的美术教育基础上,加入了许多新兴科技和视觉文化等内容,强调将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作为教学中心,配合主题式教学,以美术教学为依托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生活,认识社会。本文结合“为生活而艺术”教育观念产生的背景及思想理念,就其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进行了研究和讨论。

    关键词:高中美术教学;“为生活而艺术”;教育观念;渗透

    素质教育已经实施多年,在其影响下,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也已经进入到了“核心素养时期”,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强调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美术学科本身属于艺术学科的一种,从学科本位出发,应该关注对学生审美判断、文化理解、图像识读、创意实践以及美术表现五个核心素养培养,而在这样的情况下,美术教育不再是单纯的三维目标传授,更应该强调对学生能力及素质的培养。

    一、“为生活而艺术”教育观念

    21世纪以来,伴随着全球化的飞速发展,世界各国的文化相互交织,形成了多元文化,推动了当代艺术观念的突破创新,加上新兴媒体的传播作用,艺术开始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出现了多种新的艺术教育理念,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应该是全面综合美术教育理论,其本身融合了多种学科,强调在科际整合领域推动知识的融合。在这样的背景下,汤姆·安德森教授与麦乐蒂·米尔布兰特共同提出了“为生活而艺术”(art for life)的美术教育观念,在以学科为中心的美术教育基础上,增加一些创造性元素,如新兴科技、视觉文化等,强调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体验为中心,通过美术教育,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与生活[1]。

    安德森指出,艺术的教与学和现实生活存在紧密联系,为生活而艺术要求不仅需要帮助学生理解艺术本身,还应该能够通过艺术,帮助教师与学生实现自我认知和彼此理解。同时,艺术的教与学能够帮助人们获得生活方面的成功,因此在美术教育中,不仅需要关注艺术和生活本身,还应该关注相应的文化,认识到其作为社会经验与个人生活经验,主要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所能够接触和感受到的艺术中。对“为生活而艺术”教育理念的目标进行总结,应该是将理解艺术本身转移到通过艺术来理解文化和生活。“为生活而艺术”的教育理念不仅能够促进美术教学水平的提高,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思考与实践,更好的实现自我理解,获取价值认同。对于学生而言,需要具备针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力,通过对各种文化的理解和把握,提升自身能力,“为生活而艺术”可以帮助学生在了解自身的同时,更好地认识社会[2]。

    二、“为生活而艺术”教育观念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一)理论指导

    在高中美术教学中,“为生活而艺术”教育观念的渗透应该建立在科学理论指导的基础上。具体来讲,一是可以引入多元智能构建主义方法。在《多元智能》中,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对于人类而言,智能存在多元化的特点,不仅表现为教育环节体现出了逻辑数学智能和语言智能等,还包括许多潜在性,容易被忽略的智能,如空间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等。以此为指导,高中美术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巧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发挥自身能动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继而解决问题,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进行培养。高中生的生理和心理都处于基本成熟阶段,在成长过程中也都形成了鲜明独立的个性,其本身存在一定的审美主张,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会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产生不同见解。对此,美术教师要做的并不是否定,而是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入多样化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对每个学生的潜能进行深入挖掘,确保其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在充分满足学生自我实现需求和学习发展需求等的前提下,对学生的多元智能进行培养[3];二是可以采用体验式学习方法。所谓体验式学习,主要是指从现实生活中实践、体验和感悟入手,通过对体验的反思,逐步形成完善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意识。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曾提出“做中学”的思想,强调所有的学习实际上都可以看做是行动的一种副产品,对于教师而言,应该通过“做”,或者说实践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使得其能够从中获取知识。对于学生而言,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多种形式,能够利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开展体验式学习,以此来促进自身参与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二)教学策略

    素质教育背景下,教育与实践存在非常密切的联系,而美术作为一种源自生活的艺术学科,在教学中更应该及时回归生活。将“为生活而艺术”教育理念渗透到高中美术教学中,可以从三个角度着眼,做好学生素质的培养。首先,应该强调视觉素养培养,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对于美术教学而言,视觉素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关注情感的表达,立足当前信息化时代背景,互联网、移动网络、新媒体等的冲击使得视觉文化开始变得所处可见,对此,美术教师所要做的,就是通过切实可行的策略和方法,在美术教学的全过程中贯穿视觉素养,做好视觉文化解读,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图形的创意联想》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利用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图像,如电影海报、广告牌等,通过对这些图像的解读,确保学生能够将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到视觉艺术上,通过审美体验来对学生进行培养[4],使得其能够形成正确的视觉素养;其次,应该通过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例如,在对著名雕塑大师罗丹的作品进行分析时,教师可以提出相应的问题:我们都知道,罗丹的作品《巴尔扎克像》双手被睡袍遮盖,而据说在最初的原稿中,雕像是有双手的,但是只因为助手的一句“这双手雕得简直太好了”,罗丹却拿起锤子砸掉了雕像的手,这是为什么呢?如果不将手去掉,又会如何?学生在经过思考后得出结论:对于一个雕塑作品,应该强调整体而非局部,虽然一双活灵活现的手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但是如果其本身过于突出,会导致人们忽略雕塑的主要部分,影响作品的整体意境。而在试错情境中,教师应该提醒学生,任何一件艺术作品,都存在隐性含义,设计者或者创作者的意图必然会与作品的整体形象存在密切联系。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使得学生更好的思考“为生活而艺术”的教育理念,帮助学生关注整体之美,从中感悟艺术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5];然后,应该联系现实生活,帮助学生拓展思维,开拓眼界。例如在对《神秘的无字天书——花山岩画》进行教学时,美术教师可以这样提出问题:花山岩画本已经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那么如果需要我们从现实生活出发,对花山岩画进行宣传,你会怎么做呢?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对其创新思想和创造能力进行培养。现实中,越来越多的文化艺术衍生品开始被生活所用,基于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拓展思维,通过启发等方式,对课堂教学的内容进行丰富。

    (三)实践意义

    “为生活而艺术”强调在艺术课教学中,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常见事物转化为艺术,这也是个体创造能力的一种直观体现。对于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个体而言,在面对一个问题情境时,能够得到多种不同的解决办法,对各种可能存在的影响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和考量,从多种方案中选出最優方案进行实施。例如,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与同事在“零点项目”中提供了一个范例,将设计者初稿、设计构思以及自身和他人评价、相关艺术品全部纳入其中,由此就能够看到其对于创造力的重视[6]。

    三、结语

    总而言之,结合安德森提出的“为生活而艺术”教育理念,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参与更高层次的认识和思考,确保其能够围绕实质性话题展开讨论,如果条件允许,还应该开发支持一些艺术课堂之外的教学主题,开展综合性教学活动。“为生活而艺术”教育理念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能够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对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进行塑造,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胡海波.浅谈高中美术教学中的价值观渗透[J].美术教育研究,2012,(20):152.

    [2]垄坚.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的实践探索[J].读写算:教师版,2016,(18):77.

    [3]张云峰.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如何渗透价值观教育[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3,(12):166.

    [4]胡泊.“为生活而艺术”的艺术教育理念——专访美国汤姆·安德森教授[J].教师教育学报,2015,(02):61-66.

    [5]王珊琦.把美育教学渗透到高中美术教学中[J].青年时代,2015,(02):166.

    [6]段鹏.为生活而艺术.在艺术中思维——徐冰艺术及其教育实践对学校美术教育的启示[J].中国中小学美术,2015,(06):50-53.

    作者单位:

    广东省河源市东源高级中学

相关文章!
  • 谈如何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

    李慧娟【摘 要】基层文化设施是衡量一个国家基层群众文化建设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也是基层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载体。我国当前的基层文化

  • 《无法触碰》:卢梭的思想遗产与

    赵剑 王律力自1895年纪实短片《火车进站》在巴黎的一家地下咖啡馆播放以来,法国在电影观念上就始终行走在世界前列,在好莱坞电影的巨大

  • “旅游+”时代背景下李冰文化的

    刘依君 廖虹森 张芮嘉摘 要:李冰是都江堰对外宣传的重要文化名片,也是四川省乃至全国的历史文化瑰宝,挖掘、传承、弘扬李冰文化是我们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