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超声在颈部淋巴结核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刘影
【摘要】目的 探究与分析高频超声在颈部淋巴结核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在2016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接受治疗的48例疑似颈部淋巴结核患者作为病例样本分析对象筛选后进入研究。在治疗前后的不同时间段对患者进行高频超声检查,对结节的大小、形态及血流情况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不同时间段超声检查结果显示,随着治疗周期的减小,病变淋巴结结节L/T水平也逐渐减少,血流强度分级逐渐增且在停药前趋于稳定,并在停药后保持不变。停药后患者Vmax、Vmin、RI及PI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频超声在颈部淋巴结核疗效的评估中具有重大的价值,在临床应用及推广具有很大意义。
【关键词】高频超声;颈部淋巴结核;疗效评估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9.34..01
颈部淋巴结核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之一,是一种因结核分枝杆菌而引起的慢性淋巴结病变,患者以颈部单侧或双侧结核如豆,肤色未改变,无明显疼痛感为主要的临床症状表现。颈部淋巴结核在临床上具有起病缓慢、临床表现多样等特点,病情严重的患者还会出现肿块与皮肤粘连、溃破、脓水浑浊、食欲降低等,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均具有较大影响[1]。目前我国对于淋巴结结核患者的治疗中,其用药的时间均持续超过9个月,在临床上,对其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有一定的难度。为了提高我院对于颈部淋巴结核中的疗效的评估工作质量,选取我院接受治疗的48例颈部淋巴结核的患者进入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高频超声在颈部淋巴结核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究分析。目前此项研究已经全部结束,相关的数据结果也已经分析完毕,现将此次研究的具体内容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16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接受治疗的48例疑似颈部淋巴结核患者作为病例样本分析对象筛选后进入研究。48例患者中为男26例,女22例,年龄23~45岁,平均(32.9±1.3)岁。其中多侧发病为20例,单侧发病为28例。在护理人员对本次研究的目的及流程进行简要分析后,两组患者或其家属均自愿签署参与同意书。本次研究病例的基础资料包括年龄等,患者在此些基础资料方面的结果均符合相关标准,无碍对比研究的顺利进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本次研究经过本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通过。
1.2 方法
治疗开始前,患者接受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仪的检查,患者检查时取仰卧位,在检查时将颈部予完全暴露,仪器探头的设置参数为10 MHz。设置完毕后开始扫描,探查的部位为颈部肿块的位置、肿块的大小及淋巴结的情况,在检查完毕后保留彩色多普勒的血流图像。在对患者的疾病分型予以确定后,给予患者针对性的治疗方法,在治疗后记录不同治疗周期及停药期间的淋巴结结核声像图像特征和血流参数,仔细观察声像图,完成后进行治疗效果的评估。
1.3 观察指标
在治疗前及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的病变淋巴结结节L/T水平、血流强度分级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使用的统计学软件为SPSS 22.0,我院的相关医师将相关数据录入到软件中,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检验使用卡方值。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检验使用t值,将P的临界值作为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的判定标准,若P<0.05,则定义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結 果
不同时间段超声检查结果显示,随着治疗周期的减小,病变淋巴结结节L/T水平也逐渐减少,血流强度分级逐渐增且在停药前趋于稳定,血流的强度稳定在2-3级,与停药后的血流强度相较并无显著性差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治疗周期的延长、病灶的大小趋于稳定。
在超声指标结果中,停药后患者 Vmax、 Vmin、RI及PI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下表1。
3 讨 论
由本文的研究结果可知,高频超声可以在治疗前后对颈部淋巴结合患者进行相关指标的观察,结果显示,高频超声可以在治疗前后检测患者的病变淋巴结结节L/T水平、血流强度的分级及病灶的大小等,由此判定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高频超声在颈部淋巴结核疗效的评估中具有重大的价值,在临床应用及推广具有很大意义。
参考文献
[1] 戴宇彪,李 坤,梅月志.高频超声在颈部淋巴结核疗效评估中的价值探讨[J].临床医学工程,2018,v.25;No.231(5):7-8.
[2] 乔瑜婷.探讨高频超声在颈部淋巴结核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心理医生,2016,22(13):88-89.
本文编辑:赵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