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学生“假性厌学”心理浅析
邵覃儿
[摘 要] 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是中考落榜生,因此,相对于普通高中,中职学校的学生社会认同感偏低。这批学生文化知识基础较弱,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能力不足,学习兴趣不大,这些因素为之后的学习埋下不良伏笔。本身没有一个正确的自我认识,加上教师、父母甚至同学有意识无意识的否定,加剧了他们的自我否定,进而厌学,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假性厌学”;如果教育不当,“假性厌学”的学生就会转化为真厌学。主要从心理因素方面对其中的“假性厌学”现象进行宏观分析。
[关 键 词] 中职学生;假性厌学;心理因素
[中图分类号] G44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6-0293-03
所谓“厌学”,是指学习主体对学习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持冷漠的心理态度及其在行动中的不良表现。当前,厌学这一现象在中职学校也是十分普遍的,而且情况也相对严重。引起这种负面情绪的原因有很多种,比如,学习负荷过大,同学、教师及家长甚至社会的轻视等。总的来说,厌学情绪是由环境外因以及个体内因共同造成的。本文所谓“假性厌学”的概念,主要是指在“厌学”群体中,存在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是真正的学习动机丧失,不是真正的厌学,而是出于心理防御的原因,选择成为名义上的“厌学”者,从而融入相应的群体中,获得一定安全感。从根本上看,这一类学生并不是真正的厌学,而是想要用“我不想学习”来掩饰“我不懂学习”的事实。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较弱,是他们真正的不足,但他们又有着强大的自尊心,不愿意让别人认为自己蠢、笨、弱,于是表现出一种厌学的假性状态。假性厌学,在很多情况下会转向真厌学,是一个隐形的过渡阶段。但是,如果教育得当,这部分“假性厌学”的学生是完全可以转化为好学上进的学生的。因此,区分假性厌学和真厌学,对帮助学校、教师掌握学生学习动机的深层構成情况,对症下药,巩固、强化和壮大好学上进的学生群体,大大减少真厌学群体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职学生“假性厌学”的心理特征
(一)体会不到成功感,自暴自弃
中职学校生源依赖于中考失利的学生,这些学生往往学习意识不明确,文化知识基础偏弱,接受能力不强,无法在短时间内体验到成功感。而职业学校在培养学生专门技能的同时,也并没有放松基础文化知识的讲授,所以,中职学校的学习任务并不比普通高中轻松,存在较大的学习压力。这样的学习压力,让原本就没有很强学习欲望的学生产生强大的抵触心理。较多的课堂内容,较大的学习跨度,加上部分教师不够了解中职生源质量,没有将初中与中职的学习内容好好衔接起来,导致中职学生在学习上延续了初中时期的“碰壁”状态,“填鸭式”教学内容量超出了中职学生的接受能力,让学生出现了不懂的越来越多,怎么努力都看不到成效,成功感越来越少的问题,从而怀疑自己,形成否定性心理。
(二)家长将孩子变相“托管”,漠视学习
还有一类学生是在家长的强迫下进入学校读书,自身没有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家长也或多或少地对学习这件事有着错误的观念,通常只是将孩子送到学校,让学校帮忙管理,只求孩子不要学坏,将学校由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场所,直接变成大型“托儿所”,将孩子变相“托管”。有这类想法的家长,一般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没有要求,漠视孩子的学习。家长的这种不在意、漠视学习的态度,直接导致学生的不在意,影响学生学习的心理定势,从源头上形成了学不学习无所谓的心理状态,这与家长的动机诱导直接相关。
(三)努力后成绩仍然下滑,失去信心
从调查中发现,有一部分学生从某一个阶段开始,因接受能力等方面的限制,没有及时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开始感觉学习困难,课堂知识学不会、学了不会用,学习出现停顿和滑坡。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尽管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也曾获得教师、同学的帮助,但考试成绩仍不断下滑,时间一长,对自己逐渐失去信心,无可奈何。与此同时,同学、教师也可能开始另眼相看,无形中形成一种不利氛围,促使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动机丧失,自我放弃,基础就会越来越差,形成恶性循环。但是,如果教师能够发现这种情况,把握时机,引导得当,还是可以赶上去的。
(四)需要群体的认同感,盲目跟风
中职学校的学生普遍年龄在十五岁至十七岁之间。这个年龄段,刚好处于青春期的巅峰时期,除了常见的叛逆性格之外,对群体认同感的渴望也极其强烈,是矛盾的统一体。在同龄人中,极度需要别人的赞许、认同以及拥护,这样的渴望,如果不得到正确的引导,就会形成错误的“归属感”,因为需要同伴,所以无论对错,都会在心理、行为上跟风。这实际上也是一种特殊的从众心理在作怪,害怕落单被欺负。厌学现象在中职学校比较普遍,所以,一部分学生为了合群,羞于将想要学习的欲望表露出来,往往还会自我暗示甚至强迫自己不要爱学习,害怕成为异类,被同学嘲笑或鄙视。这样的价值观,会误导原本想要学习的学生,会让他们怀疑自己的选择。
(五)学习成绩上不去,害怕嘲笑
还有一部分学生,因为找不到正确的学习方法,无法在短时间内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学习成绩一直上不去。同时,又拒绝承认自己不会学习,害怕同伴嘲笑自己。这样,即使努力了也学不会,便干脆放弃学习,试图用不爱学习的假象来掩饰自己不会学习的事实,更多的是不愿意同伴觉得自己学习差劲。这种所谓的“厌学”,是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为之,其实更多的是一种掩饰性的动作,内藏一定的自卑心理。这种心理,在学生中有共性,很多学生因为学习成绩不理想,害怕同学及其他人的嘲笑,因而干脆破罐破摔。
二、产生“假性厌学”现象的主要原因
(一)家长的认知偏差及负面诱导
很多家长从根本上不理解学习的意义,又没有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心理指导,家长与学生都把上职业学校当成是一种无奈之下的选择。同时,家长对孩子在校的学习成绩和日常表现漠不关心,得过且过,不会也不懂得如何跟孩子一起探讨职业选择和未来规划,更别提对孩子在学校专业能力的掌握情况进行了解了。有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年纪还小,一下子放到社会上去,不放心,不如先到中职学校过渡一下,学不学习无所谓,等年龄大了,找个工作,能够自己赚钱,就不错了。家长的这种认知偏差以及在平时的表现,对孩子的学习态度有很大的影响,存在较大的负面诱导,无形中减弱了孩子的学习动机。
(二)教师的教育失误及被动应对
中职学校的部分教师对学生内心的成长和思想的变化不能及时地发现和关注,造成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目标和人生目标不明确,从而影响其学习计划的制订和实施。同时,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教师不知道如何去解决和疏导,久而久之,导致学生对自我的认知出现偏差,被动地面对学习和生活,逐渐产生厌倦心理。有很多教师往往只注意课堂教学,而忽视学生的思想教育,不能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动向,这是一种教育失误。有的教师即使发现了学生的心理变化,也无法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疏导,放任自流,被动应对。当学生感觉到教师放任自流、不管不问的时候,就会更加排斥学习。
(三)学生的思维惯性及消极放弃
中职学校的学生在学习能力方面相对较弱,由于小学、初中形成的错误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理念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而直接带到了中职的课程学习中去,导致间接地将以往学习中的“碰壁现象”也延续到中职的学习生活中,形成一种难以摆脱的思维惯性。形成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需要长久不断重复的练习;一旦老师没有时间或精力一步一步引导监督,本来就很容易消极放弃的学生,很可能马上回到以前错误的学习方法和态度中去,这样就更加无法获得成功感,挫败感的累积会直接导致学生产生不愿学习、讨厌学习的情绪。
(四)学校的学习氛围及问题导向
学生与教师都需要成功感来维持教与学的动力,中职学生相对薄弱的文化知识基础,加上不正确的学习方法,最终会导致教师和学生双方都无法在短时间内感受到成功;不光是学生,有时候甚至连教师都会出现教学积极性下降的情况,而学生见到教师的态度变化,也会同步出现不良情绪。在一些中职学校中,因种种原因,学生普遍存在“厌学”现象,且成为一种“风气”,许多学生甚至以“厌学”为荣,好学的学生还会受到嘲讽。如果学校不能扭转这种问题导向,就会形成一直延续的“校风”,严重影响一届又一届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因此,在一些自尊心较强的中职生中,因学而无力,学而无成效,索性也就假装“厌学”,自然而然形成一种“假性厌学“的自我保护屏障。这种心理上的自我防御系统,会在潜意识里不断提醒学生,要表现出“不爱学习”的外壳,以便把自己“隐藏”在群体之中,不受歧视和欺凌。久而久之,学生便也在潜移默化中变成了真的不爱学习。用“我不学”来替代“我不会”,是中职学校学生用来保护自尊心的常用方法,而这也是“假性厌学”现象发生的初始。
(五)教育的理性缺失及功能弱化
中考后自主选择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中,有很多学生最初还是带着“我要学点东西”的心态入学的。这类学生,希望进入学校后,可以选择自己真正感兴趣、真正喜欢的东西来学习,兴趣也是支撑他们继续学习下去的最大动力。然而,这些学生带着过高的期望值进入中职后,错误的学习方式、模糊的学习态度得不到及时纠正和长时间的监督,新的学校和学习环境又没有马上能够适应,找不到学习的兴趣点所在,更感觉不到将来的工作前程。而最为主要的是一些学校的课程设置、教育教学方式等跟不上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更缺乏对人的个性及能力的培养,完全程式化、教条化,学生就会失去乐趣、希望和信心。同样,教育的功能也被弱化,只剩下课本、课堂、作业以及考试分数。久而久之,一切在以往初中时期的心理状态,就延续到中职学习生活中来;一直得不到成功,一直有挫败感,这样就会吞噬掉刚入学时的积极性,让学生开始接受了自己“不会学习”的假象,将自己融入所谓的同伴中的心情也就更加迫切。
三、针对“假性厌学”学生的教育教学策略
(一)调整教育教学方法
相对于普通高中学生来说,中职学生文化知识基础较弱,接受能力较差,所以中职类教师的授课不能够采取“填鸭式”教学模式,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根据学生的水平,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方式,增加有时代特色和社会实践的内容。对于一些很难引起学生兴趣的重点、难点,要学会利用新颖的教学方式,在趣味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懂得将枯燥无味的东西趣味化。例如,可以采取实物教具、多媒体课件、生活实践、角色扮演、集体游戏等方式,创设活泼生动的教学情景进行教学。由美国约翰·霍特(John Holt)編写的《教育的使命——一位美国名师的课堂反思》书中写到:“我将上课的内容调整得更富乐趣,使教室成为生动、活泼的地方。为此,我曾耗费一些时间调整上课的内容,现在这些成绩不好的学生已经以上我的课为乐了。”这些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从直观上认识事物,记忆深刻,兴趣浓厚,还可以使学生更热爱学习、热爱生活;学习乐趣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就会提高。
(二)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学生的自信心,一般情况下由三部分组成:受重视感、成功感以及能力感。作为教师,要让学生看到你对他的重视和用心,要让学生感受到存在的意义,要用旁敲侧击的方式让学生领悟到教师不会放弃的决心。同时,要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纠正原有的不合适的学习方法,端正其学习态度,让学生努力向目标靠近,在短期内能够达到目标,获得成功感,并以此为动力,继续不断学习。要安排好合适的学习量,让学生在自己可以努力克服获得成功的环境中前进,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有处理事物和适应困境的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要能真正容忍学生犯错误,这是最深层的教育方式。由郑杰著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书中写到:“什么是真正的学习?真正的学习是一个探寻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人们往往不是一下子就掌握了真理,而是从犯错误的深刻教训中,获得许许多多比知识本身更多也更精彩的体验。甚至可以这样武断地说:学习就是不断地尝试错误的过程。”教师能够容忍学生的错误,学生就会觉得有信心继续努力学习。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愿意接受教师帮助的重要前提。教师应树立一视同仁的教育理念,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让学生也可以发现自己的优势;只有让学生有更多受到肯定的机会,他们才有不断提升自己的动力。中职学生最大的心理障碍,是因为长期缺少尊重和关爱而逐渐失去自信。作为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知识交流,还要在平时的生活中加强与学生情感上的交流,建立一种愉悦和谐、宽松融洽的师生交流良性氛围,让学生大胆释放自己,表现真实的自我,从中发现“厌学”“假性厌学”的学生,从而找到教育的最佳契机和切入点。
(四)创设友爱集体
教师应当采用正确的方式进行教育,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这个集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班集体来说,每一个学生都很重要。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增强认同感,比如,班级课外活动、户外运动等。在亲近自然、彼此交流的过程中,陶冶情操,放松身心,提高学生的快乐感,同时还可以增进友谊,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喜欢上自己所生活的大集体,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减少和消除厌学情绪。
(五)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很多中职学生的家长对孩子的成绩和学习什么一概不关心,这是很严重的错误理念。作为学校及教师,应从源头上解决学生厌学的问题,做到保持家校联系,家长和教师一起关注学生的成长。只有让家长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才能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学习,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当学生认识了学习的重要性后,才会有动力,其自信心才会出现,这也是学生重新认识自我、对自己能力有个正确判断的好机会。此外,还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职教育,包括中职学生的就业优势、所学专业的优势等,使学生认识到中职生在社会上的地位,打消那些世俗偏见,让学生感觉到社会需要他们这样的人才。
虽然中职学生的“假性厌学”是多方面共同造成的,现象也很普遍且严重,但如果采用正确的挽救措施,是可以扭转这一现状的。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改变教学方法、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学生想要学习的动机就会进一步得到强化,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个体着手,延伸至局部,再影响全部,改变整个学习氛围,是改变中职学生厌学现状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馮玉军.浅析中职学生厌学成因[J].河南农业大学教育版,2008(8).
[2]刘远钦.中职数学学生厌学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11(9).
[3]林翠霞.中职学生厌学情绪成因分析及应对策略[J].现 代教育天地,2012(Z2).
[4]施念星.中职学生厌学现象的心理分析及矫治策略[J].大众科技,2008(9).
[5]唐梁兵.中职学生厌学现象的原因及对策[J].机械职业教育,2009(1).
[6][美]约翰·霍特.教育的使命:一位美国名师的课堂反思[M].张惠卿,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5.
[7]郑杰.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