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下图书版权输出发展分析
【摘 要】文化“走出去”与 “文化强国”战略是我国近几年新提出的文化发展策略,在此背景下,如何进一步促进我国图书版权贸易与国际接轨,提升我国图书版权贸易在国际社会的参与度,是我们要重视的问题。然而,目前我国图书版权输出仍存在诸多问题。文章针对这些问题,分析了我国图书版权的输出现状和特征,归纳相关问题,为中国图书能够走出国门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 键 词】文化“走出去”;文化强国;图书版权输出
【作者单位】李晨,黄淮学院外国语学院。
【基金项目】驻马店市社科联:“新形势下语言服务助推驻马店旅游文化传播的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71)。
在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指导下,图书版权贸易被推上了重要的位置。图书版权输出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提高中国文化影响力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图书版权输出的不断发展,版权输出量有了很大的提升。然而,图书版权输出的发展也开始遭遇瓶颈,要使我国图书版权输出行业保持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则需要更多针对性强、专业度高的研究做支撑。目前,我国图书版权输出方面的研究还有待深化,多数研究侧重于版权贸易逆差,专门针对版权贸易输出的研究还未形成完整、成熟的体系[1]。因此,应重点了解目前我国图书版权输出的特点和输出过程中的阻碍,并提出对应的方法。
一、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相关背景
根据经济“走出去”战略,我国又提出了文化“走出去”战略。近几年来,“走出去”战略大大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使我国经济水平步入一个新台阶。然而,相对于经济发展而言,我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还很微弱,一些国家和地区对我国的实际情况不是很了解,存在歪曲、误解我国文化的情况。在国际文化贸易中,我国也一直处于劣势,因此,让文化走出国门,让世界了解、体会我国独特的文化魅力,从而获得世界对中国文化及价值观的认同就成为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应有之义[2]。
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文化“走出去”战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外文化的宣传、交流以及贸易等途径,我国文化在国际上展现了独特的魅力,其在国外的影响力也逐渐得到提升,并增强了我国的文化软实力[3]。文化“走出去”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对外文化宣传,加强与外界文化的沟通交流,使我国的优秀文化发扬光大,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文化及对外政策;第二,对外文化交流,对外文化交流主要以政府为主体,包括双边交流和多边交流,是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第三,对外文化贸易,这不仅体现了经济利益,更表现出一个国家文化的兴旺与发达。
文化“走出去”战略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其一,文化“走出去”战略可以促进我国文化产品的贸易,进一步影响国际文化贸易的产业结构,还可以带动相关产品和服务“走出去”,使我国整体经济实力不断提升;其二,文化“走出去”战略不仅可以宣传我国的传统文化,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还可以影响国际文化格局,促进中外文化领域有关人士的交流,使世界各地区人民更多地了解我国的文化历史,更深入地了解我国文化的内涵,有利于树立我国包容开放、文明和谐、积极进取的崭新形象[4]。
二、我国图书版权输出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以及文化“走出去”战略一步步实施到位,我国图书版权的引进数量和输出数量的差距慢慢变小,且输出数量一直处于较平稳的增长态势。虽然我国图书版权输出的国家数量比较多,但主要集中在亚洲国家,如韩国、日本,越南等,但近几年,随着我国与北美、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图书版权贸易的扩大,我国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图书输出所占比例也逐渐增大了,这些国家和地区将会成为我国图书版权新的输出地,这表明一个正在发展的潜在的图书版权输出市场正在形成,前景值得期待。在我国输出的图书中,其种类、题材主要集中在历史地理、文化艺术类图书上,其次是文化教育类、传统医学类图书,政治类和语言类图书也慢慢引起了外国读者的兴趣。
三、图书版权输出问题分析
1.原创精品图书不足
图书是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对于图书产业,新颖且反映现实生活、与时代精神相符的选题是提升图书质量的重要因素,一本书的价值绝大部分体现在其内容上。然而,许多图书出版编辑人员急功近利,思维固化,怠于创新,在利益的驱使下,只追求数量不追求质量,这样的图书注定会被淘汰。因此,虽然我国每年都有数量可观的图书出版,但是质量令人担忧,适合输出的图书更是屈指可数,这与图书出版的创新精神大相径庭[5]。
另一种现象是伪书横行。伪书指该书的作者不是它真正的写书人,或不是该时代的图书。这样的伪书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伪造国外作者或作者评论的书;第二类是盗用国外已经有一定影响力的图书书名,而图书的内容则是重新编写;第三类是盗用中国著名作者,图书标注著名作者的姓名,而内容实际由他人创作。这些伪书当中,有部分销量甚为可观,甚至荣登畅销书榜单。
2.版权输出转让单一
现如今,国际出版业已不满足于单纯以纸质为介质的出版物的开发推广,它们已将重点转移到附属版权的开发和利用上。附属版权分为两种:一种是出版物附属版权,这种权利与图书出版的其他各项活动有很大关联,仍属于出版活动的范围;另一种是非出版物附属版权,种版权涉及的领域将会大大扩展,在图书市场中的交易比例也将大大提高[6]。许多西方发达国家的出版社很重视图书附属版权的利用与拓展,会花费很多的时间来主动开发这项无形的资产,積极推销自己的附属版权。而我国出版社并不重视图书版权的各项附属版权,只涉及翻译权等基本、必要版权的转让,这种单一的图书版权贸易不能很好地利用各项衍生权利,因此出版社也很难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对图书出版的推动也起着消极、阻碍的作用[7]。
3.版权贸易及翻译人才匮乏
出版业属于知识、智力密集型产业,人才资源在出版业中的重要地位尤为突出。因此,版权贸易领域相关人才的缺乏是版权代理业发展欠缺的一个典型表现。一名合格的版权代理人必须具备许多领域的相关知识与素质,熟练运用第二语言并用其准确、清楚地表达是最基本的条件。此外,了解相关图书出版的法律法规和关于版权保护的政策条款,也是十分必要的[8]。
经过这几年积极且不断的发展,我国已经出现了一批合格的版权贸易人才,他们具有熟练的商业谈判技巧,并了解版权贸易领域的法律法规,对国际版权贸易市场有一定的熟悉度,但对于我国版权贸易的发展,对国际出版业的需求还不够了解,不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这将严重影响我国图书版权输出的发展 [9]。
同时,高水平翻译人才的缺乏同样制约着图书版权的输出。输出版权的图书内容和质量不仅与原著有关,翻译人员的翻译水平对图书的质量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只有使用专业、地道且符合该国人民语言习惯的语言才能够更加准确地表达原著的意思,才能够促进国外读者对我国图书的了解与认识,进一步提高我国图书的受欢迎程度。
4.版权代理机制及诚信问题
版权代理业的发展是版权贸易成熟的重要标志,对版权贸易活动有很大的影响。在西方发达国家,版权代理机制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而我国版权代理业开始得比较晚,目前仍然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10]。我国大部分的版权代理机构都是国有性质的,在这种体制下,工作人员的薪资酬劳与工作效率无关,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机构的经济效益。这种体制僵化的现象从根本上严重制约了版权代理机构的发展。
除此之外,诚信问题在版权贸易中也一直存在。版权贸易中的信用问题可以体现一个国家出版行业的发展、成熟程度,衡量着出版业的竞争道德规范[11]。在进行版权贸易的过程中,出现诚信问题必将导致国外出版社对国内出版社的不信任,从而影响两者的进一步合作,甚至直接导致合作破裂。
四、国际化背景下版权对外输出应对策略
1.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在一定程度上,国家可以在宏观层面通过调整产业发展政策,加大支持力度,实现产业加速发展。目前我国版权贸易依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政府可以扮演引导者、推动者的角色,有意识地引导出版企业积极发展版权输出,使中国文化“走出去”。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制定有效的方针政策,引导版权输出;建立激励机制,激发企业“走出去”的意识;加强版权输出、版权交流平台的建设;拓展版权贸易输出渠道;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版权保护,营造良好的版权贸易环境;创新市场体制,建立自由竞争机制;培养专业的版权贸易人才和翻译人才[12]。
2.积极开发外向型精品图书
文化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图书版权贸易的输出效果,在不同文化观念、价值取向、意识形态下生活的读者在价值取向、阅读习惯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出版企业应加深对国外图书市场的了解,根据国外市场的需求以及该国人民的阅读习惯,对图书内容及翻译语言的风格进行调整,使其更易引起国外读者的兴趣。为了更好、更及时地了解国外图书发展的动态,真正了解国外市场的需求,应加强图书版权输出信息渠道的建设,保证信息渠道的通畅,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开发外向型图书[13]。同时,出版社应向专业化方向发展,突出图书内容的专业性,形成自己鲜明的特色,获得某领域或某群体的认同,从而确保长期稳定的输出合作关系。
3.加快版权代理业务
版权代理业务的发展是版权贸易产业繁荣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目前我国版权代理机构的现行体制不能满足当下市场经济的需求,国有体制的模式应尽快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激发代理机构的自主发展潜力,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人才资源是发展中的核心力量,应建立版权代理人资格认证制度,对代理人的从业资格进行严格把关,规范版权代理人才的培养,促进版权代理行业的健康发展。同时,还要拓展版权代理机构的业务范围,提高其专业性,使其能够有针对性地处理不同种类的问题。
五、结语
中国文化“走出去”需要时间的慢慢累积。近年来,政府积极推动图书出版产业的发展,图书出版代理机构也在不断的探索当中,我国的图书出版在数量和品质上都有了飞跃性的发展。图书版权输出量在逐步提升的同时,输出内容也呈现多样化趋势,部分图书出版商的目光回归中国社会的现状,并积极参与到国际图书出版的多项活动中去,使版权输出结构得到不断改善。然而,在取得进步的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我国图书版权贸易仍处于逆差的状态。因此,我国图书版权的输出还需要进一步发展,需要政府、出版机构齐心协力,不断改革创新;对版权输出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应再接再厉,壮大版权贸易队伍,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为我图书版权输出领域的发展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 罗小卫,张兵一. 图书版权输出现状分析与思考[J]. 出版广角,2014(Z1) :24-29.
[2] 宋玥. 图书版权输出的困境与机遇[J]. 编辑学刊,2015(4) :25-28.
[3] 李景源. 略论中国文化“走出去”[J]. 江汉论坛,2016(11) :30-32.
[4] 苏毅. 国家文化安全战略下的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J].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 :126-133.
[5] 刘佳. 我国图书版权贸易发展路径探析——“一带一路”战略布局下的文化输出[J]. 科技与出版,2016 (4) :85-89.
[6] 王焕弟. 科技图书版权输出对策分析——以石油工业出版社为例[J]. 出版发行研究,2015 (1) :84-86.
[7] 朱瑜,付国乐,梅进文. 韩建民:让学术出版照亮“中国梦”[J]. 出版广角,2013 (9) :62-63.
[8] 叶璐. 框架理论视域下中国主题图书版权输出分析[J]. 编辑之友,2016 (3) :34-37.
[9] 康存輝. 我国图书版权输出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探析[J]. 对外经贸实务,2014 (2) :83-85.
[10] 李英珍. 我国图书版权输出现状浅析[J]. 出版广角,2013 (10) :22-24.
[11] 张鸽. 浙大社:科技图书版权输出的创新探索[J]. 出版参考,2014 (Z1) :31.
[12] 貌晓星. 2014年中国图书版权贸易分析报告[J]. 出版广角,2016 (8):21-24.
[13] 曲如晓,曾燕萍. 中国图书版权贸易的发展及对策思考[J]. 国际经济合作,2013 (12) :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