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源佤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对策初探

    延相东

    摘要:沧源佤族自治县共有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127项,是佤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表现了佤族独有的神秘、粗犷、豪放、热情的少数民族艺术韵味,沧源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可复制的宝贵财富,运用田野调查法和访谈法,从非遗发展群体、非遗发展模式、非遗发展平台、非遗发展过程的赏罚措施四个方面,对沧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进行探讨,以期促进沧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和传承。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佤族;传承;发展

    云南是一个多元文化聚集的特殊省份,民族文化和异域文化异常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少数民族特征的延续,也是各民族先辈智慧的凝聚。沧源佤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临沧地区西南部,地处东经98°52′~99°43′,北纬23°04′~23°40′之间,西部和南部与缅甸国接壤,国境线长147.083公里,有大小通道30多条,全境属国家二类开放口岸,境内有享誉国内外的三千年古崖画,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古朴的人文风情和丰富多彩的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沧源申报的国家级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共达127项,堪称独占鳌头,其中涉及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美术、民间风俗等17个领域,各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具有无穷魅力和不可取代的文化价值。

    一、沧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价值

    沧源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佤族文化的缩影,作为佤族历史记忆和族群叙事的代表,不仅是对佤族和祖先历史的叙述,也是佤族人民对自然和社会的认知体系,使人们能从中看到佤族历史变迁的脉络;沧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佤文化为中心,其民间舞蹈、民间音乐、民间文学等多元艺术形式,贯穿于佤族历史中,寄托着佤族人民深切的民族情感,使得沧源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取代的独特少数民族文化价值,是全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沧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现状

    沧源目前在旅游业这一支柱产业的推动下发展良好,人均GDP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良好趋势。近年来,沧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工作开展如火如荼,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运用方面,仍然有很多可以提高的空间。

    (一)沧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现状。目前,沧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主要是由沧源佤族自治县文化馆负责。主要负责收集,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定期开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活动,如:举办佤语文免费培训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沧源佤族木鼓舞》打击乐演奏法免费培训班,文化馆每年开放2期少儿音乐舞蹈免费培训班,举办《沧源佤族祭祀木雕技艺》免费培训班等等;由此可见,沧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的传承工作极为重视,但沧源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多、涉及领域广,沧源文化馆开展工作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因此对沧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不能仅仅依靠沧源文化馆的微薄力量,还必须依靠社会各种力量的大力支持。

    (二)沧源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的发展现状。近年来沧源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发展总体呈良好态势,其中民间舞蹈和民间音乐等非遗项目多运用于旅游商演活动中。如在“摸你黑”狂歡节和“佤王宴”中的舞蹈和歌唱表演节目,都可以看到沧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缩影。以“摸你黑”狂欢节《木鼓舞》为例,佤族舞蹈演员都会在摸你黑广场着盛装跳“千人木鼓甩发舞”,鼓乐喧天,气势如虹。

    旅游业是沧源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主体平台,通过旅游业这一良好平台,可以直观的传播沧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少数民族艺术魅力,使观众对佤文化有一个初步的印象。但也不难发现,在每一年“摸你黑”晚会的节目编排上基本大同小异,千篇一律,这种单一的舞蹈形式只有视觉和听觉上的感官冲击,而缺乏走心的情感交流,往往不能真正走进游客的内心,也就无谈留住游客。

    三、沧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建议

    沧源非物质文化遗产肩负着传承佤族传统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使命,经济的发展,时代的变迁,时时刻刻都在威胁原始少数民族文化,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工作,仍然面临着不可预知的重大考验。针对沧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提出几点想法和措施,希望与各位专家学者探讨交流,现分述如下:

    (一)以高素质群体促进非遗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不能只注重旅游业产生的经济利益,更要注重“文化软实力”的提高,以“非遗进校园”活动为例,以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思想,可增设针对刚参加完高考的考生,量身定制出合理有趣味性的暑期课堂,对其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培训,如:报考同一学校的几个男女同学,可以组建一只舞蹈队或者合唱队,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可以在大学中的迎新晚会或者各种活动中表演,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学习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在大学相关活动中进行才艺展示;一方面让学生培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同时让学生们能够认知自己的原始民族文化,为今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文化水平较高的人群中能够薪火相传,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方面发挥出独有的优势;另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方面,使非物质文化悄悄走近大学生群体中,大学中这一非营利的活动更能深刻走进人心,让更多的大学生关注沧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

    (二)建立“改变自我,不迷失自我”的发展模式。所谓“改变自我,不迷失自我”的发展模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独具匠心创作优秀作品,第二,别出心裁诠释文化真谛;在传承原有佤族文化精髓的同时,也要推出满足现代人所追求文化的方式。以国家级非遗《木鼓舞》为例,舞蹈创作是舞蹈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推陈出新和符合现代人口味的优秀舞蹈作品问世,再好的发展平台摆在面前也只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木鼓舞》是一种能动性很强的文化遗产,其艺术魅力必须通过直观的视觉进行传递,它的风采神韵是无法从电子图像中充分把握的。针对舞蹈创作方面,目前迫切需要培养若干优秀的《木鼓舞》本土编导者,表演者。在创作与表演过程中,注意木鼓舞本身特有的艺术特性与魅力。巧用道具,设计别出心裁的动作,在编排方面甚至可以将其与现代舞台科技技术进行融合,深入浅出把握民族文化脉络,把优秀的作品,展现在全国甚至全世界观众面前。

    (三)寻找更多平台,充分展示自己。不能单纯固守依赖于“摸你黑”狂欢节,“佤王宴”等当地传统佤族大型节日,要更多的借助电视媒体及互联网平台展示自己;如: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一档原创文化传承类综艺节目《叮咯咙咚呛第二季》,可以将沧源歌舞传统艺术与流行元素相融合,在节目中,明星与民间文化传承人组队共同进行艺术作品创编,并现场竞演角逐,创作过程中,嘉宾们使用一个个酷炫嗨爆的艺术形式,让节目变得非常有趣,在48小时内与民间传承人共同完成颠覆创新的融合作品,将新鲜血液注入进古老的艺术当中。另一方面借助互联网,如:云南文化网、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等相关网站对沧源佤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介绍,也可以创建专门宣传佤族文化的网站。利用新闻、网站等进行非遗的宣传推广。以《佤乡沧源》、《佤山文化》等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刊物作为宣传的凭借,在每年6月份的“文化遗产日”中,建议发行特刊,对非遗知识予以普及,使人们更了解沧源佤族自治县当前拥有的非遗资源。这些都会在传承和发展沧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具有重要推进作用。

    (四)实施具体传承发展工作的过程中,做到赏罚严明。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如某些公民或者社会组织的贡献是巨大的,就要通过物质和精神两种方式予以表彰和奖励。由沧源佤族自治县政府或企业拿出一部分资金,专项奖励沧源佤族自治县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这样既是一种激励手段,也增加了他们的使命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作中出现的相关违法违规问题,可借助警告或者除名的权力予以处理,采取“警告制”与“除名制”双管齐下、有效监管、有效保护被列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相关项目。

    结语:沧源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佤族独有的文化遗产,它贯穿于整个佤族文化的历史长河之中,以多元艺术形式为载体,传递佤族人民的原始宗教信仰和原生态的民族风情,同时也间接传递出中华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理念。维护民族与国家之共同利益,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好愿望。传承与发展不是同一概念,不能混淆两者内涵,本文从和谐统一的视角出发,分述了传承的迫切性和发展的必要性。

    参考文献

    [1] 谭莉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下的云南沧源佤族民间歌谣的文化内涵及传承意义 [J].云南档案,2013(1)

    [2] 高洁,周箐.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以土家族傩戏为例 [J].理论月刊,2013(6)

    [3] 王筱,周箐.佤山薪火續鼓舞——沧源佤族《木鼓舞》传承发展之我见 [J].大众文艺,2015(21)

    [4] 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期刊论文]-华夏地理 2011(4)

    [5] 董祖斌,冉红芳.现阶段民俗文化开发利用的思考与对策 [J].西部大开发(中旬刊),2015(21)

相关文章!
  • 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研究

    孔华明【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信息和知识的共享,教育界越来越重视对课堂教授方式的变革和优化,学生不再像以前一样只能通过课堂获取知

  • 学生概率认知中的典型错误:潜

    【摘要】学生的概率认知常常表现出各种错误,且这些错误常常十分顽固而难以消除。结合笔者以往的实证研究,以学生概率认知中4类常见的错误

  • 质谱法测定水中溶解氙的含量及

    李军杰+刘汉彬 张佳+韩娟+金贵善+张建锋<br />
    <br />
    <br />
    <br />
    摘要 利用设计的一套水样中提取并分离Xe的装置,与稀有气体质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