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歌曲在近当代的发展

    宋碧

    【摘要】近当代的古诗词歌曲,从广义上讲,学者们认为是中国艺术歌曲。可以上溯到古老的琴歌,到一切具有民族性、艺术性的内容积极,曲调优美的各类创作歌曲,改编民歌,优秀影视歌曲等等。狭义的中国“艺术歌曲”则被认为是西乐东入的产物,以青主、黄自等留学归国的作曲家依据西方尤其是德奥艺术歌曲的作曲技法,并结合我国古今诗词创作出来的艺术性,抒情性较高的一大批作品。通过古诗词歌曲在近当代的发展,挖掘古诗词歌曲的艺术价值,从而更好地为古典诗词歌曲的传承与繁荣服务。

    【关键词】近当代;古诗词歌曲

    【中图分类号】J614 【文献标识码】A

    古典诗词歌曲作为传统音乐的一类,与戏曲音乐、说唱音乐、民族音乐等一样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世代相传。它的文化起源要追溯到原始的古歌时期,伴随着历史的脚步,走过先秦、走过汉唐、走过宋元明清,经历了中华民国时期“新音乐”的冲击,一路走到今天,它在近现代的发展主要分为以下几个历史阶段。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早在晚清康熙年间,西方音乐就有在中国传播,部分教会学校开设传授西方音乐的课程。但西方音乐的大面积传播是在20世纪。

    二十世纪的作曲家们,基于对中国古典诗词文化的认识,借用西方“艺术歌曲”的表现手法,将西方的作曲技法与民族诗词相融使古典诗词歌曲在技巧上,情感表现上,更为丰富多样。“艺术歌曲”是西方室内声乐作品中重要的题材之一。在德国称为“lied”,在英国称为“Song”,在俄罗斯称“浪漫曲”。1920年代,中国的肖友梅留学德国,将德文中的kunstlied一词翻译成“艺术歌曲”。中国艺术歌曲体裁及其内容涵盖的界定,目前业内还有争议,但大致上分为广义的艺术歌曲和狭义的艺术歌曲两大类。

    一、学堂乐歌时期的古诗词歌曲发展

    学堂乐歌的起源可追溯到1898年的“百日维新”。1907年,音乐课进入女子师范学堂。新音乐还处于启蒙阶段。新音乐这一概念主要是指区别于中国的传统音乐,从晚清西乐传入中国后逐步发展起来的新的音乐体系。新音乐发展的第一阶段便是以学堂乐歌为代表的新音乐初期发展阶段。

    学堂乐歌时期的歌词较传统音乐有很大改变,采用文、白兼用填词形式。乐歌的内容主要都是反映当时中国人救亡图存的思想。乐歌的对象主要是学生,女子唱乐歌更是当时的社会风尚,据现有资料,最早的音乐教材是1904年沈心工的《学校唱歌集》。歌曲的旋律受西方音乐旋律的影响出现了新的艺术气质。曲调主要来源于日本或是欧美的歌曲,也有一部分是用中国传统乐曲或民间民歌曲调填词,还有少量的自度曲,如沈心工《黄河》,李叔同三部合唱《春游》。

    二、五四以后的古诗词歌曲发展

    五四以后,由于蔡元培的积极提倡,美育在国民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各类新式的音乐社团广泛成立,其中以“北大音乐研究会”“中华美育会”(均1919年成立)为代表,这些社团通过举办讲座,传习班,教授西方音乐知识技能,并且各种音乐会的举办,音乐类理论刊物的出版印刷大大开阔了人们的音乐视野,音乐生活日渐活跃。

    古诗词艺术歌曲是当时歌曲创作的主要类型,标志性的作品首当是青主的《大江东去》,作于1920年,被认为是优秀古诗词作品的代表,此后,肖友梅的《问》赵元任《教我如何不想他》冼星海在苏联创作的一大批古典诗词作品,包括吕骥、任光等都给后人留下古诗词作品的优秀旋律。在音乐院校的作曲家群体里,在古诗词歌曲创作方面有很高造诣的也有多位。黄自的《玫瑰三愿》《花非花》《思乡》《春思曲》等是现今音乐会经常听到的曲目。著名的作曲家贺绿汀、刘雪庵、陈田鹤、江定仙都曾是他培养的学生。贺绿汀的《天涯歌女》、刘雪庵的《踏雪寻梅》《枫桥夜泊》《红豆词》、陈田鹤的《牧歌》、江定仙的《岁月悠悠》等作品堪称声乐作品的经典之作。

    三、抗战时期的古诗词歌曲发展

    30年代的抗战时期,国难当头,抗日救亡的呼声响彻大地,中国的广大民众通过民众歌咏会、业余合唱团、战地服务团、抗战歌咏团、救亡演剧队等等各种艺术团体展开了多种形式的音乐活动。当时的政府为了培养音乐师资,开班短期培训班,中国的新音乐思潮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新音乐被左翼音乐家们赋予了新的含义:首先“作为争取大众解放的武器,表现、反映大众生活的思想情感的一种手段,更负担起唤醒、教育、组织大众的使命”,“成为民族解放运动的主要力量”。

    四、建国后的古诗词歌曲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各种音乐体裁的作品相继出现:群众歌曲、交响曲、歌舞剧、器乐作品等等,呈现出初步的繁荣。但是受“左倾”思想的影响,认为“文艺为政治服务”,音乐创作的主流被一些歌功颂德作品取代。如有关“大跃进”“人民公社”“阶级斗争”等题材的歌曲大量涌现,能“反映社会现实,专业性与艺术性较强的艺术歌曲创作则缺乏社会关怀和提倡。”“艺术歌曲”这一题材被认为是小资情调的崇洋之作。即便是古诗词以及“五四”以来的新诗谱曲也被列为批判之作。

    五、改革开放后的古诗词歌曲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地云开雾散,各种文艺创作迎来了百花齐放的春天。这一时期的罗忠镕、黎英海、汪立三、刘文金等人创作出一大批古诗词音乐作品。他们继承了青主、黄自、谭小麟、江文也等的中西作曲技法相结合的风格,并且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新的创作技巧,比如罗忠镕把西方的十二音与我国五声调式的结合创作出古诗词艺术歌曲《古诗十九首》之一《涉江采芙蓉》。(1979年发表);丁善德的《爱人送我向日葵》《可爱的一朵玫瑰花》等艺术歌曲的创作;黎英海创作了古诗词歌曲的经典之作《唐诗三首》:《春晓》《枫桥夜泊》《登鹳雀楼》。《枫桥夜泊》首次将吟诵性旋律用于艺术歌曲的创作之中,并且融合了五声调式中的移宫转调,用多调性的手法对古诗词歌曲的创作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与创新。

    80年代以后,是古诗词艺术歌曲迅速发展的阶段,早期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整理成效显著,大量新创歌曲被纳入教材,并且在西方作曲技法的推动下,新曲目频繁推出。一大批专业作曲家從事古典诗词歌曲的创作,如著名文学家叶至善的《古诗词新唱》就是以“选曲填词”的方式出版;武汉大学劳在鸣教授的《古典诗词吟唱曲谱》里,精选古典诗词120余首为之谱曲出版;中国音乐学院王苏芬教授和她的老师中国艺术研究院傅雪漪先生等潜心研究古诗词,在专业的音乐院校让古典诗词歌曲占有一席之地,更多音乐专业的学生掌握了古曲的演唱风格,还举办了多场师生古曲音乐会。她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的协助下,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做了多个古曲专题,录制古曲近50首,对传承古曲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为有这么多仁人志士的努力,才推动了我国古典诗词歌曲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钱亦平.西方艺术歌曲的历史发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2]毛礼锐,沈冠群.中国教育通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

    [3]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纲[M].北京:华乐出版社,1991.

相关文章!
  • 印度电影歌舞元素与剪辑融合创

    席向锋歌舞元素是印度电影最为鲜明的特色之一,《小萝莉的猴神大叔》作为一部高口碑印度电影,巧妙的将音乐、舞蹈与影片内容紧密结合,促使

  • 近十一年我国网络流行语的演变

    刘晨晨【摘 要】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媒介迅速在媒体和人们的生活中流行起来,并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从近十一年来的网络流

  • 张大千书画营销成功原因探析

    杨玉权冯兴保摘要:通过对张大千不同时期的绘画风格分析和当时市场的需求关系,梳理张大千待人处事的人际交往态度,探究张大千书画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