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文化村
社会转型时期,城市繁华,乡村萧条,成为制约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难题。
中国乡村建设走向何处?很多有识之士开始反思。而在一些地方,从政府到民间,也开始积极探寻乡村发展新途,力图守住乡村繁荣和百姓富裕生活。其中,立足当地人文资源,以文化包装乡村,成为一个重要的模式。
在甘肃,一个只有13户人家的西北小村落,却有属于自己的美术馆。有了美术馆,艺术家来了,中央电视台来了,当地的官员也闻讯来了,村里渐渐有了些变化。“有人说石节子这些年被‘当代艺术了,就算是这样,也总比被遗忘要好吧!”这是美术家兼村长靳勒的想法。
高坡上,古树旁,一座座保存完好的地坑式窑院,记录着陕西关中渭北旱塬一代代农家人曾经的苦辣酸甜。如今,这个号称“天下地窑第一村”的古老村落积极打造地窑文化,全力保护这些关中传统民居模式的活标本。不久的将来,这里或许会成为一个具有观光、避暑、度假、科普等综合功能的文化观光型和民俗体验型的古村落旅游区。
2015年7月,中国首个文化农庄在西双版纳曼掌村开庄,“家家是传习馆、户户是加工坊、楼楼是展销点、个个是文化人”,成为这座傣族传统文化博览园“文化乐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的重要理念。
在贵州,一位旅美艺术家放弃国外的优越生活,以就地取材、变废为宝、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村民共享的思路,用二十年时间,建成一座以夜郎文化为主题的石头城堡。这座城堡融汇了一个现代人对古夜郎的全部想象,把中国文人浪漫四射的田园情怀变成了现实。
让乡村“文化”起来,虽然不能成为拯救乡村的万能良药,但是,通过弘扬优秀传统乡俗文化,实现乡村的良性发展,无疑是一个可资借鉴的重要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