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物理化学实验“胶体电泳”的改进研究
韩锡光+李秋艳
[摘 要]Fe(OH)3胶体电泳是物理化学电学部分的一个重要实验,本文针对该实验耗时长、电泳实验现象不明显等问题,给出了适当的修改建议,即重新调整实验步骤和时间分配;稍提高渗析温度、延长单次渗析时间、减少渗析次数对胶体进行纯化;改用最后的渗析液作辅助液;选用较粗的电泳U型管和较粗的石墨电极,根据电极距离确定合适的外加电压值,经以上措施,较成功地完成了电泳实验。
[关键词]物理化学实验;胶体电泳;实验改进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11-0084-03
物理化学是从物质的物理现象和化学现象的联系入手,来探求化学变化基本规律的一门科学。物理化学实验则借用物理和数学的方法来完成化学测试表征任务,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实验科学。[1]物理化学实验作为一门独立的基础实验课,是学生学习和研究物理化学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是物理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物理化学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
胶体电泳实验是物理化学实验电学部分的一个重要实验,该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Fe(OH)3溶胶的制备和纯化方法,掌握电泳法测定胶粒的电泳速度和ζ电位的方法,它对于学生理解胶体的电学性质、电泳情况以及电动电势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3]但是现实中,学生在做此实验时成功率不高,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实验操作步骤繁琐,胶体制备纯化耗时长,时间分配不合理,学生缺少耐心,经常在实验等待期无所事事。(2)电泳实验现象不明显,界面不迁移或界面模糊迁,移速度慢。第二个问题的出现将直接导致实验的失败。针对以上两个主要问题,各种文献报道中亦有很多改进措施。高明国等针对Fe(OH)3胶体纯化时间长的问题,利用电渗析法代替传统渗析法来纯化胶体,缩短了纯化时间,节省了蒸馏水。[4]董家新等將传统火棉胶渗析袋换为硫酸纸半透膜材料,采用热渗析和大接触面积,提高了胶体的渗析效率。[5]肖文敏从胶体的制备方面入手,加入尿素、蔗糖、硫脲等增大胶体的密度,改善界面清晰度。[6]钟玉贞通过增大胶体双电层附近与异电离子符号相反的离子的浓度,即通过增加钙离子浓度,从而提高了ζ电位和电泳速度,用15~20伏直流电,1~2分钟就能观察到电泳现象。[7]
本文在作者多年进行物理化学实验教学的基础上,以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前后两本物理化学实验课本为教材,[8][9]针对学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探索改进,以期解决实验设计、时间分配、实验现象、界面移动清晰度等问题。
一、重新调整实验步骤的时间分配
胶体电泳实验是物理化学实验中一个步骤相对繁多、耗时比较长的实验。整个实验步骤包括溶胶的制备及降温、火棉胶渗析袋(也称为珂珞酊渗析袋)的制备、溶胶的渗析纯化、溶胶的再次降温、溶胶电导率的测定、辅助液的制备及最后的胶体电泳实验,大概有七个大步骤,比较繁琐。这就要求实验前教师的讲解要仔细,各个实验步骤的操作要领、注意事项等都要讲明白。整个讲解,若再加上详细的实验原理、各个实验的步骤演示及注意事项,就要占去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溶胶的制备及降温、五次渗析纯化,又占去将近两个小时的时间,然后用刚制备好的溶胶做下面的电泳实验,再用掉一个小时,整个实验顺利完成,算上教师讲解的时间共需四个小时。如果中间某个环节出了问题,比如渗析袋漏水、胶体电泳无速度等,则需要占用更多的时间才能完成实验。而且好多步骤如渗析过程、降温过程占据了很多等待时间,学生在此期间经常无所事事,浪费了很多时间。
如何统筹安排好实验步骤,不至于将时间白白浪费在等待过程中呢?考虑到溶胶制备、纯化和降温过程耗时长的问题,而且新制备的胶体若经过老化处理后再用于电泳实验效果会更好,我们在实践教学中略微调整了一下策略。实验教材上写的是制备好Fe(OH)3胶体后需进行5次渗析纯化,然后降到室温,才可以进行胶体电泳实验,纯化和降温时间大概需要一个半小时。在这段时间内,学生没有事情可以做,也没有办法做后续的实验,因后面电泳实验要用到刚刚制备纯化好的胶体。对此,我们的改进策略是:学生所有的实验步骤还是要做,包括溶胶制备、纯化、电泳实验,只不过学生做电泳实验时用到的溶胶,不是他们刚刚制备好的,而是上一拨同学制备的,这些胶体距离上一拨同学制备好至少已超过24小时的时间,这样经过充分纯化、降温、老化的胶体特别适合作胶体电泳实验。学生自己刚刚制备、纯化好的溶胶则装瓶保存,留待下一拨同学使用。第一拨学生做电泳实验所需的胶体可由实验员老师提前准备好。这样经此改进,便可重新分配时间,做到统筹兼顾,提高效率。学生至少省出了一个小时的时间,即学生原来用于等待新制备的胶体纯化和降温的时间,学生可以直接往电泳仪的U型管内装上一拨同学已制好的胶体,准备下面的电泳实验。
二、改动溶胶纯化以及辅助液制备的程序
Fe(OH)3溶胶经FeCl3水解制备后,因里面存在过多的电解质离子,如铁离子、氯离子、氢离子等,会影响Fe(OH)3溶胶的稳定性,使ζ电位变小,进而发生聚沉,因此必须进行纯化处理。一般实验课本中的纯化处理方法都是使用火棉胶渗析袋,用约50~60℃的蒸馏水渗析,约10分钟换一次水,渗析5次。这样的操作比较繁琐,我们稍微做了一下改动,将一袋200mL的Fe(OH)3溶胶,浸入600mL左右的蒸馏水中,保持水温60~70℃,每隔30分钟换一次水,这样渗析3次,同时在30分钟的渗析等待时间里,如前文所述,学生可以先去做别的工作。
溶胶纯化的目的,除了可以分离过多的电解质离子,另一方面还可以降低溶胶的电导率,有利于后续的电泳实验。[10]因电泳实验过程同时也是电解水的过程,因此电流不可过大,否则水的电解将影响胶体的电迁移现象,同时大量辅助液的消耗可能引起液面下降离开电极,从而使系统断电。因此要降低胶体的电导率,保证在相同的外加电压下可使系统有较低的电流通过。关于渗析温度的选择,若温度过低,则渗析速度过慢,若温度过高,则溶胶容易引起聚沉,因此稍提高渗析温度,可增加离子的渗析速度,但不至于引起溶胶聚沉。单次稍多一些的渗析蒸馏水,可加大离子或小分子的内外浓度差,从而增大渗析的驱动力,有利于渗析的进行。延长单次渗析时间可使每次渗析充分达到平衡,这样即使减少渗析次数,亦可降低多余电解质杂质的浓度,最终达到教材中低电导率的要求。最后一次渗析完成后,经测试,溶胶的电导率低于100uS/cm,可以用于后续的电泳实验。然后学生纯化好胶体且冷却至室温后,便可装瓶备用。
另一则改动便是辅助液的制备。一般教材的方法是测试纯化好了的Fe(OH)3溶胶的电导率,然后用KCl溶液和蒸馏水配制与溶胶电导率相同的辅助液。而我们在Fe(OH)3溶胶的纯化过程中,最后一次的渗析液已与溶胶达到渗析平衡,该液体的电导率必然与溶胶的电导率相同,可以当做辅助液来用了。那么教材为什么要用氯化钾溶液作辅助液呢?辅助液除了需要电导率与Fe(OH)3溶胶的电导率相同,还需要正负离子的电迁移率相同,刚好KCl溶液中K+和Cl-的电迁移率近似相等,这样在溶胶与辅助液的交接界面处,溶胶与辅助液导电能力相同,正负离子的迁移速度也相同,故在外加电压的作用下,界面不致发生扰动而使界面不清。而换成渗析液作辅助液后,虽然其中的正负离子迁移速度不同,但实验证明只要两者导电能力相同,对界面清晰度影响就会很小。这样做既省去了重新配制KCl溶液的过程,亦节省了KCl和蒸馏水。因此学生最后一次渗析液不必倒掉,也装瓶,作为下一拨同学的辅助液待用。
三、界面迁移法电泳实验的改进
到实验的第七个大步骤——界面迁移法进行电泳实验,学生经常出现电泳现象不明显,界面不迁移,或者界面模糊、迁移速度慢等问题,没有办法进行电泳速度的测量。这几个问题的出现直接导致实验的失败。具体问题出在哪呢?经过多次实验总结发现,如果前面胶体方面已经按照要求严格纯化,并测试电导率也已达标,即小于100uS/cm,那问题就出在电泳仪器本身和外加电压的选取上。
作者调研过很多关于胶体电泳改进方面的文献,大多都停留在溶胶的制备、溶胶的浓度、辅助液的溶度、电导率的大小等因素对胶体电泳现象的影响上,很少涉及电泳仪本身即拉比诺维奇-付其曼U型电泳仪对实验的影响。如图1所示,为拉比诺维奇-付其曼U型电泳仪的示意图,它主要由U型管、连接U型管的活塞及电极等组成。根据实验室各自的条件,电极可以选用铂电极或石墨电极。我们实验室配备的是简易石墨电极,U型管的内径一般在8~15mm左右。多次教学实践总结发现,在相同的外加电压下,若选用细的U型管(内径8mm)、细的石墨电极(直径约5mm),则界面迁移很慢,甚至不迁移。而若选用较粗的U型管(内径15mm)、较粗的石墨电极(直径约10mm),则整个电泳的实验现象很明显,界面清晰且迁移速度适中。其中可能的原因是若选用细的U型管,实际上增大了胶体与器壁的阻力,不利于胶体的电泳,而选用细的石墨电极,相当于降低了外加电压,从而降低了电势梯度,故也不利于胶体的定向迁移。同时选用细的U型管和细的石墨电极,必然造成胶体的定向迁移速度慢甚至不迁移,最终导致实验失败。
至于外加电压的选取,各种关于胶体电泳实验改进的文献,包括各种教材,所给出的电压值都不相同,有的选取的电压值很低(30~40V),[11]有的又较高(80~180V),[8]且给出的范围很宽泛,给学生具体做此实验带来了困惑:具体该是多少呢?在实验过程中所加电压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电泳现象的观察,电压过高会导致实验过程中水的电解加剧、胶体电泳速度过快,导致辅助液与胶体之间的界面模糊,而电压过低会造成胶体运动太慢,长时间观察不到实验现象。[12]那如何选取合适的电压值呢?这还要根据自身的实验仪器来决定,要由具体的电泳仪两电极之间的距离来确定。对电泳速度造成影响的,看似是外加电压,实际应是电势梯度,即外加电压除以电极距离所得的数值。实验证明,能够做出接近理论值ζ=44mv的实验条件,所选取的适宜电势梯度是4V/cm。[13]照此推算,若两电极间的距离较短,比如20cm,则外加电压就取80V,反过来若所用仪器两电极间距离较大,比如60cm,则外加电压就要加到240V。我们实验室所用电泳仪两电极间的距离较大,选取的电压高达300V才能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这便解释了文献值差别如此之大的原因。
四、其他建议及注意事项
(1)制备珂珞酊袋时要小心转动锥形瓶,使瓶内壁均匀铺展一层液膜,倾出多余的棉胶液,在半透膜与器壁夹层间加水以剥离开来的时间要适中,加水过早,膜强度差,不能用,加水过晚则膜变干脆,不易取出。应以胶膜刚不沾手时剥离最佳。剥离后在袋中加水验漏,若发现有小漏洞,可先擦干洞口部分,用玻璃棒蘸少许胶棉液轻轻接触洞口即可补好。[14]
(2)溶胶的制备条件和净化效果均影响电泳速度。制备胶体过程中要控制好浓度、温度和滴加速度,渗析时要控制好水温,防止水温下降而降低渗析效果。
(3)往电泳仪U型管中加入溶胶前,要先检查电泳仪的活塞处是否有渗漏或转动不灵活现象,如有可用凡士林涂抹活塞。
(4)电泳实验中电极两端的电压要恒定,整个U型管的溶液中应无大的气泡产生。测试电泳速度时所选取的液面迁移距离不可过长,上升高度保持在3cm以内为佳,再高,溶胶会因密度改变而降低迁移速度。
五、结语
Fe(OH)3胶体电泳是物理化学电学部分的一个重要实验,总体来说,虽然该实验操作步骤多,耗时长,实验条件苛刻,但却能在很大程度上考验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对物理化学实验的兴趣。本文针对该实验耗時长、电泳实验现象不明显等问题,给出了适当的修改建议,即重新调整实验步骤和时间分配;稍提高渗析温度、延长单次渗析时间、减少渗析次数对胶体进行纯化;改用最后的渗析液作辅助液;选用较粗的电泳U型管和较粗的石墨电极,根据电极距离确定合适的外加电压值。经以上措施,较完美地完成了电泳实验,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了胶体的电学性质、电泳情况以及电动电势的概念,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运用实验技能的能力,保持了学生对物理化学实验的极大热情和探索精神。[15]
[ 参 考 文 献 ]
[1] 韩阗俐,张忠平.浅析地方高校物理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不足与改进方法[J].大学教育,2012(1):53-54.
[2] 杨冬梅,王军.物理化学实验教学的绿色化改革[J].大学教育,2016(1):90-92.
[3] 付献彩,沈文霞,姚天扬,侯文华.物理化学(第五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06:429-441.
[4] 高明国,范国康.Fe(OH)3胶体电泳实验的两则改进[J].太原科技,2003(1):19-20.
[5] 董家新,谢晓莉,陈静.界面电泳法测胶体电动电势实验改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4):33-35.
[6] 肖文敏.Fe(OH)3胶体电泳实验的改进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12(28):3-5.
[7] 钟玉贞.氢氧化铁胶体电泳方法的探讨和改进[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1994(10):82-84.
[8] 刁国旺,薛怀国.大学化学实验——基础化学实验二[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106.
[9] 孙尔康,徐维清,邱金恒.物理化学实验[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103 .
[10] 刘春辉,赵艳茹,高明.Fe(OH)3电泳实验探究[J].广州化工,2009(8):238-240.
[11] 陈书鸿,莫春燕.氢氧化铁胶体电泳实验的改进[J].中国西部科技,2008(28):13-14.
[12] 钱亚兵,袁红霞,等. Fe(OH)3胶体电泳实验再探索[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3):310-313.
[13] 易回阳.氢氧化铁胶体电泳实验条件的探讨[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1994(8):149-152.
[14] 周薇薇,赵旺等.Fe(OH)3胶体电泳实验的研究与讨论[J].考试周刊,2015(3):142-143.
[15] 于长顺,翟滨,高世萍,等.开展研究性学习与实践、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J].大学教育,2015(8):29-31.
[责任编辑:罗 艳]
[摘 要]Fe(OH)3胶体电泳是物理化学电学部分的一个重要实验,本文针对该实验耗时长、电泳实验现象不明显等问题,给出了适当的修改建议,即重新调整实验步骤和时间分配;稍提高渗析温度、延长单次渗析时间、减少渗析次数对胶体进行纯化;改用最后的渗析液作辅助液;选用较粗的电泳U型管和较粗的石墨电极,根据电极距离确定合适的外加电压值,经以上措施,较成功地完成了电泳实验。
[关键词]物理化学实验;胶体电泳;实验改进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11-0084-03
物理化学是从物质的物理现象和化学现象的联系入手,来探求化学变化基本规律的一门科学。物理化学实验则借用物理和数学的方法来完成化学测试表征任务,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实验科学。[1]物理化学实验作为一门独立的基础实验课,是学生学习和研究物理化学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是物理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物理化学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
胶体电泳实验是物理化学实验电学部分的一个重要实验,该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Fe(OH)3溶胶的制备和纯化方法,掌握电泳法测定胶粒的电泳速度和ζ电位的方法,它对于学生理解胶体的电学性质、电泳情况以及电动电势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3]但是现实中,学生在做此实验时成功率不高,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实验操作步骤繁琐,胶体制备纯化耗时长,时间分配不合理,学生缺少耐心,经常在实验等待期无所事事。(2)电泳实验现象不明显,界面不迁移或界面模糊迁,移速度慢。第二个问题的出现将直接导致实验的失败。针对以上两个主要问题,各种文献报道中亦有很多改进措施。高明国等针对Fe(OH)3胶体纯化时间长的问题,利用电渗析法代替传统渗析法来纯化胶体,缩短了纯化时间,节省了蒸馏水。[4]董家新等將传统火棉胶渗析袋换为硫酸纸半透膜材料,采用热渗析和大接触面积,提高了胶体的渗析效率。[5]肖文敏从胶体的制备方面入手,加入尿素、蔗糖、硫脲等增大胶体的密度,改善界面清晰度。[6]钟玉贞通过增大胶体双电层附近与异电离子符号相反的离子的浓度,即通过增加钙离子浓度,从而提高了ζ电位和电泳速度,用15~20伏直流电,1~2分钟就能观察到电泳现象。[7]
本文在作者多年进行物理化学实验教学的基础上,以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前后两本物理化学实验课本为教材,[8][9]针对学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探索改进,以期解决实验设计、时间分配、实验现象、界面移动清晰度等问题。
一、重新调整实验步骤的时间分配
胶体电泳实验是物理化学实验中一个步骤相对繁多、耗时比较长的实验。整个实验步骤包括溶胶的制备及降温、火棉胶渗析袋(也称为珂珞酊渗析袋)的制备、溶胶的渗析纯化、溶胶的再次降温、溶胶电导率的测定、辅助液的制备及最后的胶体电泳实验,大概有七个大步骤,比较繁琐。这就要求实验前教师的讲解要仔细,各个实验步骤的操作要领、注意事项等都要讲明白。整个讲解,若再加上详细的实验原理、各个实验的步骤演示及注意事项,就要占去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溶胶的制备及降温、五次渗析纯化,又占去将近两个小时的时间,然后用刚制备好的溶胶做下面的电泳实验,再用掉一个小时,整个实验顺利完成,算上教师讲解的时间共需四个小时。如果中间某个环节出了问题,比如渗析袋漏水、胶体电泳无速度等,则需要占用更多的时间才能完成实验。而且好多步骤如渗析过程、降温过程占据了很多等待时间,学生在此期间经常无所事事,浪费了很多时间。
如何统筹安排好实验步骤,不至于将时间白白浪费在等待过程中呢?考虑到溶胶制备、纯化和降温过程耗时长的问题,而且新制备的胶体若经过老化处理后再用于电泳实验效果会更好,我们在实践教学中略微调整了一下策略。实验教材上写的是制备好Fe(OH)3胶体后需进行5次渗析纯化,然后降到室温,才可以进行胶体电泳实验,纯化和降温时间大概需要一个半小时。在这段时间内,学生没有事情可以做,也没有办法做后续的实验,因后面电泳实验要用到刚刚制备纯化好的胶体。对此,我们的改进策略是:学生所有的实验步骤还是要做,包括溶胶制备、纯化、电泳实验,只不过学生做电泳实验时用到的溶胶,不是他们刚刚制备好的,而是上一拨同学制备的,这些胶体距离上一拨同学制备好至少已超过24小时的时间,这样经过充分纯化、降温、老化的胶体特别适合作胶体电泳实验。学生自己刚刚制备、纯化好的溶胶则装瓶保存,留待下一拨同学使用。第一拨学生做电泳实验所需的胶体可由实验员老师提前准备好。这样经此改进,便可重新分配时间,做到统筹兼顾,提高效率。学生至少省出了一个小时的时间,即学生原来用于等待新制备的胶体纯化和降温的时间,学生可以直接往电泳仪的U型管内装上一拨同学已制好的胶体,准备下面的电泳实验。
二、改动溶胶纯化以及辅助液制备的程序
Fe(OH)3溶胶经FeCl3水解制备后,因里面存在过多的电解质离子,如铁离子、氯离子、氢离子等,会影响Fe(OH)3溶胶的稳定性,使ζ电位变小,进而发生聚沉,因此必须进行纯化处理。一般实验课本中的纯化处理方法都是使用火棉胶渗析袋,用约50~60℃的蒸馏水渗析,约10分钟换一次水,渗析5次。这样的操作比较繁琐,我们稍微做了一下改动,将一袋200mL的Fe(OH)3溶胶,浸入600mL左右的蒸馏水中,保持水温60~70℃,每隔30分钟换一次水,这样渗析3次,同时在30分钟的渗析等待时间里,如前文所述,学生可以先去做别的工作。
溶胶纯化的目的,除了可以分离过多的电解质离子,另一方面还可以降低溶胶的电导率,有利于后续的电泳实验。[10]因电泳实验过程同时也是电解水的过程,因此电流不可过大,否则水的电解将影响胶体的电迁移现象,同时大量辅助液的消耗可能引起液面下降离开电极,从而使系统断电。因此要降低胶体的电导率,保证在相同的外加电压下可使系统有较低的电流通过。关于渗析温度的选择,若温度过低,则渗析速度过慢,若温度过高,则溶胶容易引起聚沉,因此稍提高渗析温度,可增加离子的渗析速度,但不至于引起溶胶聚沉。单次稍多一些的渗析蒸馏水,可加大离子或小分子的内外浓度差,从而增大渗析的驱动力,有利于渗析的进行。延长单次渗析时间可使每次渗析充分达到平衡,这样即使减少渗析次数,亦可降低多余电解质杂质的浓度,最终达到教材中低电导率的要求。最后一次渗析完成后,经测试,溶胶的电导率低于100uS/cm,可以用于后续的电泳实验。然后学生纯化好胶体且冷却至室温后,便可装瓶备用。
另一则改动便是辅助液的制备。一般教材的方法是测试纯化好了的Fe(OH)3溶胶的电导率,然后用KCl溶液和蒸馏水配制与溶胶电导率相同的辅助液。而我们在Fe(OH)3溶胶的纯化过程中,最后一次的渗析液已与溶胶达到渗析平衡,该液体的电导率必然与溶胶的电导率相同,可以当做辅助液来用了。那么教材为什么要用氯化钾溶液作辅助液呢?辅助液除了需要电导率与Fe(OH)3溶胶的电导率相同,还需要正负离子的电迁移率相同,刚好KCl溶液中K+和Cl-的电迁移率近似相等,这样在溶胶与辅助液的交接界面处,溶胶与辅助液导电能力相同,正负离子的迁移速度也相同,故在外加电压的作用下,界面不致发生扰动而使界面不清。而换成渗析液作辅助液后,虽然其中的正负离子迁移速度不同,但实验证明只要两者导电能力相同,对界面清晰度影响就会很小。这样做既省去了重新配制KCl溶液的过程,亦节省了KCl和蒸馏水。因此学生最后一次渗析液不必倒掉,也装瓶,作为下一拨同学的辅助液待用。
三、界面迁移法电泳实验的改进
到实验的第七个大步骤——界面迁移法进行电泳实验,学生经常出现电泳现象不明显,界面不迁移,或者界面模糊、迁移速度慢等问题,没有办法进行电泳速度的测量。这几个问题的出现直接导致实验的失败。具体问题出在哪呢?经过多次实验总结发现,如果前面胶体方面已经按照要求严格纯化,并测试电导率也已达标,即小于100uS/cm,那问题就出在电泳仪器本身和外加电压的选取上。
作者调研过很多关于胶体电泳改进方面的文献,大多都停留在溶胶的制备、溶胶的浓度、辅助液的溶度、电导率的大小等因素对胶体电泳现象的影响上,很少涉及电泳仪本身即拉比诺维奇-付其曼U型电泳仪对实验的影响。如图1所示,为拉比诺维奇-付其曼U型电泳仪的示意图,它主要由U型管、连接U型管的活塞及电极等组成。根据实验室各自的条件,电极可以选用铂电极或石墨电极。我们实验室配备的是简易石墨电极,U型管的内径一般在8~15mm左右。多次教学实践总结发现,在相同的外加电压下,若选用细的U型管(内径8mm)、细的石墨电极(直径约5mm),则界面迁移很慢,甚至不迁移。而若选用较粗的U型管(内径15mm)、较粗的石墨电极(直径约10mm),则整个电泳的实验现象很明显,界面清晰且迁移速度适中。其中可能的原因是若选用细的U型管,实际上增大了胶体与器壁的阻力,不利于胶体的电泳,而选用细的石墨电极,相当于降低了外加电压,从而降低了电势梯度,故也不利于胶体的定向迁移。同时选用细的U型管和细的石墨电极,必然造成胶体的定向迁移速度慢甚至不迁移,最终导致实验失败。
至于外加电压的选取,各种关于胶体电泳实验改进的文献,包括各种教材,所给出的电压值都不相同,有的选取的电压值很低(30~40V),[11]有的又较高(80~180V),[8]且给出的范围很宽泛,给学生具体做此实验带来了困惑:具体该是多少呢?在实验过程中所加电压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电泳现象的观察,电压过高会导致实验过程中水的电解加剧、胶体电泳速度过快,导致辅助液与胶体之间的界面模糊,而电压过低会造成胶体运动太慢,长时间观察不到实验现象。[12]那如何选取合适的电压值呢?这还要根据自身的实验仪器来决定,要由具体的电泳仪两电极之间的距离来确定。对电泳速度造成影响的,看似是外加电压,实际应是电势梯度,即外加电压除以电极距离所得的数值。实验证明,能够做出接近理论值ζ=44mv的实验条件,所选取的适宜电势梯度是4V/cm。[13]照此推算,若两电极间的距离较短,比如20cm,则外加电压就取80V,反过来若所用仪器两电极间距离较大,比如60cm,则外加电压就要加到240V。我们实验室所用电泳仪两电极间的距离较大,选取的电压高达300V才能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这便解释了文献值差别如此之大的原因。
四、其他建议及注意事项
(1)制备珂珞酊袋时要小心转动锥形瓶,使瓶内壁均匀铺展一层液膜,倾出多余的棉胶液,在半透膜与器壁夹层间加水以剥离开来的时间要适中,加水过早,膜强度差,不能用,加水过晚则膜变干脆,不易取出。应以胶膜刚不沾手时剥离最佳。剥离后在袋中加水验漏,若发现有小漏洞,可先擦干洞口部分,用玻璃棒蘸少许胶棉液轻轻接触洞口即可补好。[14]
(2)溶胶的制备条件和净化效果均影响电泳速度。制备胶体过程中要控制好浓度、温度和滴加速度,渗析时要控制好水温,防止水温下降而降低渗析效果。
(3)往电泳仪U型管中加入溶胶前,要先检查电泳仪的活塞处是否有渗漏或转动不灵活现象,如有可用凡士林涂抹活塞。
(4)电泳实验中电极两端的电压要恒定,整个U型管的溶液中应无大的气泡产生。测试电泳速度时所选取的液面迁移距离不可过长,上升高度保持在3cm以内为佳,再高,溶胶会因密度改变而降低迁移速度。
五、结语
Fe(OH)3胶体电泳是物理化学电学部分的一个重要实验,总体来说,虽然该实验操作步骤多,耗时长,实验条件苛刻,但却能在很大程度上考验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对物理化学实验的兴趣。本文针对该实验耗時长、电泳实验现象不明显等问题,给出了适当的修改建议,即重新调整实验步骤和时间分配;稍提高渗析温度、延长单次渗析时间、减少渗析次数对胶体进行纯化;改用最后的渗析液作辅助液;选用较粗的电泳U型管和较粗的石墨电极,根据电极距离确定合适的外加电压值。经以上措施,较完美地完成了电泳实验,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了胶体的电学性质、电泳情况以及电动电势的概念,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运用实验技能的能力,保持了学生对物理化学实验的极大热情和探索精神。[15]
[ 参 考 文 献 ]
[1] 韩阗俐,张忠平.浅析地方高校物理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不足与改进方法[J].大学教育,2012(1):53-54.
[2] 杨冬梅,王军.物理化学实验教学的绿色化改革[J].大学教育,2016(1):90-92.
[3] 付献彩,沈文霞,姚天扬,侯文华.物理化学(第五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06:429-441.
[4] 高明国,范国康.Fe(OH)3胶体电泳实验的两则改进[J].太原科技,2003(1):19-20.
[5] 董家新,谢晓莉,陈静.界面电泳法测胶体电动电势实验改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4):33-35.
[6] 肖文敏.Fe(OH)3胶体电泳实验的改进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12(28):3-5.
[7] 钟玉贞.氢氧化铁胶体电泳方法的探讨和改进[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1994(10):82-84.
[8] 刁国旺,薛怀国.大学化学实验——基础化学实验二[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106.
[9] 孙尔康,徐维清,邱金恒.物理化学实验[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103 .
[10] 刘春辉,赵艳茹,高明.Fe(OH)3电泳实验探究[J].广州化工,2009(8):238-240.
[11] 陈书鸿,莫春燕.氢氧化铁胶体电泳实验的改进[J].中国西部科技,2008(28):13-14.
[12] 钱亚兵,袁红霞,等. Fe(OH)3胶体电泳实验再探索[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3):310-313.
[13] 易回阳.氢氧化铁胶体电泳实验条件的探讨[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1994(8):149-152.
[14] 周薇薇,赵旺等.Fe(OH)3胶体电泳实验的研究与讨论[J].考试周刊,2015(3):142-143.
[15] 于长顺,翟滨,高世萍,等.开展研究性学习与实践、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J].大学教育,2015(8):29-31.
[责任编辑:罗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