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媒介对艺术院校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弊端
朱婷
【摘 要】如今,我国的传播业以商业化运作为导向,传播媒介在日益进步、推陈出新。传播媒介的技术、规模、数量也在不断壮大。艺术院校大学生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特殊群体,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他们在个性和心理素质等方面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加之艺术专业的大学生大多追求独特的个性发展,在学习中带有片面的倾向,因此,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往往会受到来自外部环境和客观事物的多方面影响。艺术院校大学生作为传播媒介传递新生事物的受众、接纳者,对媒介传播的大量未经“绿化”“过滤”的庞杂信息,自身“免疫力”显得比较低下,极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因而,传播媒介的双面性给当前他们的思想道德建设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冲击。
【关键词】传播媒介;艺术院校大学生;侵入;弊端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5-0201-02
传播媒介作为文化传播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在推进我国先进文化建设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如今,传播媒介普遍存在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主要包括:电视电影、报刊杂志、网络手机、广播媒体等。21世纪,整个社会正处于时代的大转型、大改革时期,迅速发展的科技技术、不断涌入的外来文化、层出不穷的新鲜事物正在不断革新,它们逐步深入地影响和引领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让越来越多的人享受着、依赖着传播媒介带来的巨大福祉。如今,传播媒介在为社会环境带来积极、深刻影响的同时,也产生了消极影响,即人们生存和活动范围内的物质和精神层次,都被传播媒介大幅度地侵入,如今,传播媒介从传播方式到传播内容都以受众最乐于接受的娱乐元素入手。面对大量纷乱的“泛滥”信息,艺术学院大学生往往缺乏全面深刻的思想高度和鉴别能力,容易受到不良内容的熏染,容易在判断事物的真实本质时出现偏差,因而给社会、家庭、学校“三者”的教育带来了多重的问题和挑战。
一、电视、电影及附属产品呈现“泛滥”的态势
2015年4月,《海峡都市电子报》报道了“文化部动漫黑名单曝光事件”,文化部和广电总局近日整治动漫行动,近200多部动漫电视作品被严格查处。其中,热播剧《东京食尸鬼》《进击的巨人》《暗杀教室》等作品都遭到禁播,有关图书、杂志已作下架处理①;2013年,《南海网》评论,于正版《笑傲江湖》一经上演,便遭到观众们的纷纷吐糟,剧中令狐冲与岳灵珊、任盈盈、东方不败等角色人物展开多角恋情,将金庸作品改写成女人戏、爱情戏,令人大跌眼镜。剧中,令狐冲的爱恨纠葛将此剧彻底颠覆了;2013年11月,《人民日报》评论道:“《隋唐英雄》,在编剧天马行空的构想下,李世民不仅比历史记载早出生了十多年,陈后主也早死了六年”②;2008年,电影《苹果》遭广电总局封杀,因该剧情出现的激情、赤裸场景太多;2007年,重庆卫视播出《第一次心动》栏目,由于评委言行失态、内容庸俗低级被停播;2006年,日本上演了一部电影作品《死亡笔记》。该电影集冒险、犯罪于一体,讲述关于日本中学生的极恶思想和恐怖游戏规则的灵异事件。2007年,该电影在中国上映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新浪网便刊登出一条消息:“在沈阳的一些中学生当中,流行着一种叫‘死亡笔记的笔记本,翻开笔记本,赫然印着这样这样令人震惊的话:‘你也可以先写上死因,然后在后面写上名字,此人将在40秒死去……”③
据有关数据显示,上述这类电视节目以及相关产业受到约占80%的17-22岁的艺术专业大学生追捧。大量低俗的电视、电影节目对艺术专业大学生这一受众群体“放肆”入侵,特别是反映历史题材的影视剧,无疑会使艺术专业大学生从中获取不良信息,造成对历史混淆不清、善恶分辨偏激的情况。有些编剧随意篡改剧情,将历史剧变成女人戏、宫廷争斗戏,传播大量低俗的内容。这类娱乐性的节目占据了超高的收视率,很多艺术专业的大学生甚至用“共鸣”“迷醉”等字眼来形容迷恋的程度。继而,电视也带来了相关产业的发展,相关杂志、图书、漫画、海报、光碟等的内容极其低俗、负面,甚至暴力,对艺术专业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极其不利,导致他们对中国传统礼仪、道德的淡薄和无知,对西方自我主义中心价值观、倡导个性解放的意识形态的盲目跟从,极容易导致社会丑恶现象的滋生。这些传播媒介中不可忽视的公害对艺术专业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造成了阻碍,它所引发的种种后果将会给艺术专业大学生的身心成长带来各种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
二、网络、手机媒体的环境安全失于监控和防范
截止2013年12月底,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了《2013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报告》显示,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已达2.56亿,占整体网民的41.5%,占青少年总体的71.8%。根据2014年我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4年6月,我国网民手机上网使用率达83.4%,手机网民数量2014规模已达5.27亿。分析称,社交类应用更新迅速④。据搜狐新闻的报道,2006年,我国因网络成瘾的青少年已经超过1000万人,目前这个群体还在不断地“壮大”着。手机是青少年上网的主要终端,截止2013年底,青少年网民使用手机占有率为86.3%,高出整体网民中手机上网比例5.3个百分点,而且青少年用手机上网的热度仍会持续升温。截止2013年12月,青少年手机网民规模已经达到2.21亿⑤。
2015年9月,据某公司向警方举报,由该公司提供服务器服务的15家政府网站被侵入,政府信息发布受到很大影响。警方调查发现,某高校一名大三学生小君有重大作案嫌疑。经审讯,小君交代了作案动机和过程。原来,小君因失恋,便想报复社会泄愤,但生性胆小的他不敢采取暴力方式,就想到了做网络“黑客”。于是,他用自己掌握的计算机知识,专门找到挂靠政府网站较多的服务器,通过ADSL拨号上网的方式,非法侵入服务器,破坏政府网站;2015年4月,据“新浪游戏网”报道,四名大学生因沉迷于网络游戏,在网吧结识后成立了帮会“弑魂会”,购买砍刀、钢管等作案工具,暴力抢劫清早上学的学生⑥;绍兴市警务于2011年提供了一条信息:“网络游戏诈骗新型犯罪活动,犯罪分子利用网络游戏装备升级、交易装备等为幌子实施诈骗”。2015年4月,一条微博在艺术院校大学生之间疯传,内容是美国得克萨斯州立大学22岁读美术学专业的女大学生莫尼卡-罗斯沃尔德(Monika Rostvold)“全裸”坐在学校图书馆台阶上,自称是“行为艺术”,显示“自己的身体不是性交对象”。
据上述数据资料可见,随着互联网、移动网络等新传播媒介的飞速发展,在网络空间和虚拟世界中,大学生所占有的比例大幅度提升,艺术院校同样受到积极或不良的影响。新的传播媒介是一把不可避免的“双刃剑”,这对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同样也造成影响。而且,新的传播媒介还具有隐蔽性的特点,在不良信息的散布、交流对象上的虚拟方面加大了相关部门的打击难度,这些传播媒介的隐蔽漏洞导致了大学生在网络信息安全方面失去“保护”,网络和手机具有传播的便捷性,很多大学生成为了“屏幕奴隶”,对网络和手机产生过分的依赖,从而导致一部分沉迷于网络和手机的大学生精神空虚、行为失范,甚至小小年纪就参与“黄赌毒”,不惜走上犯罪道路,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
三、报刊、杂志等传统媒介仍然遭到“质疑”
依据全国国民阅读调查课题组公布的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我国18-49周岁人群的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者中,18-29周岁的人群占45.1%,30-39周岁人群占29.1%,40-49周岁人群占18.4%,50周岁及以上人群占7.4%。可见,进行数字化阅读的读者群主要是青年人,而且根据学历特征来看,更多的是未成年人⑦。大学生接受教育、增加知识、拓宽视野的一个传统渠道便是阅读书籍、报刊和杂志,即所谓的“博览群书”。传统的阅读方式比起新型的以数字化为核心的网络、手机、平板电脑等阅读方式要显得笨拙、不便许多。根据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出版专门以未成年人为对象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等出版物,国家给予扶持。
一些娱乐性的杂志、报刊以过分地挖掘明星、公众人物的私生活,以“狗仔队”偷拍、偷窥这类人群的隐私为噱头,谋取高额回报,造成了未成年人疯狂地追星、极度崇拜偶像的错误人生观。艺术院校大学生模仿、评论、崇拜他们心中所谓的“偶像”,甚至对明星的喜好、生日以及一切生活了解得十分透彻,更有甚者,对“偶像”的不良之处也趋之若鹜,活在自认为是的非主流观念中。此外,广告在杂志、报刊中的置入也容易产生不良影响,比如在《读者》中置入一则减肥产品的广告,或是在报刊中置入诱惑力极大的中奖消息、假冒伪劣商品的广告等。传统的传播媒介带来的不利影响,会导致艺术院校大学生的信仰观念缺失,对于学者专家、政治人物、历史英雄等人物的认识弱化,将会导致正能量的公信力减弱,很可能会出现更多的“杨丞琳”,不知道“中国抗战多少年”,这是时代的悲哀。假冒伪劣的产品、虚假的消息报道会滋生未成人产生欺骗、欺诈的现象出现,这对艺术院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也是极其有害的。
200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这是中央第一次直接对未成年人工作下发的文件。2014年2月19日,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视讯会议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出席会议并讲话,强调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期望。可见,近年来国家把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建设放在了重要的位置上,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直接、现实的意义。在传播媒介的强势介入下,当西方的价值观、意识形态与中国传统文化、传统观念背道而驰的时候,国家又将如何保障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让艺术院校大学生成长在一片无“雾霾”的环境中,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赋予社会、学校、家庭这“三者”的又一艰巨课题。
参考文献:
[1]高传勇.大众传媒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影响[J].青年探索,2004(5).
[2]赵文.略论和谐社会构建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
[3]廖志鹏.廖新梅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社会控制模式[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4]任秋菊.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对中学生的消极影响及应对措施[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四川音乐学院院级课题,课题名称“传播媒介对艺术院校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弊端”(项目编号:CY2015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