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中的“塔西佗陷阱”及对策
黄炎秋
【摘要】近些年,各种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所产生的正面效应与负面效应同样明显,政府的公权力在面对公众高涨的舆论压力之时往往陷入“塔西佗陷阱”。本文分析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主要特征,形成“塔西佗陷阱”的原因,并提出了应对网络舆情中的“塔西佗陷阱”的策略。
【关键词】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塔西佗陷阱
根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相关数据显示,2015年全年我国引起舆论热情度较高的公共突发事件约80起。[1]自从2010年我国进入“微博元年”,网民给予的高度关注和持续跟进助推了网络舆情的发展。由于网络媒体特有的交互性、及时性和隐蔽性,网络舆情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也日渐明显。媒体在突发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往往会导致舆论朝向两边倒,对此,有关部门在这一新形势下如何把握舆论方向、正确引导舆论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扰动因素
(一)自媒体发展与谣言传播
与传统媒体相比较而言,微博、博客、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形态构建了媒介化发展的新特征,公民的知情权、监督权和表达权达到了充分的满足,但信息的来源良莠不齐,真实性也值得怀疑。这种情况下,有关部门易陷入稳定舆论的困境,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是第一时间发布信息的优势被自媒体取代。天津港“8·12”特大爆炸事故的第一条消息就是由微博用户“小宝最爱旻旻”于2015年8月12日23:26分发布于微博的。二是网络“乌合之众”的影响。由于微博等自媒体具有及时性和聚合性,使得人们很少去鉴别消息的真假而一味的跟随群体传播,将不实信息传播出去。
媒体肩负着在政府与公众之间搭建沟通桥梁的责任。媒体可以成为谣言扩散和传播的土壤,也可以成为消解谣言的重要力量。某些时候谣言也代表着公众的一种情感诉求,是信息与态度的双重载体。美国学者桑斯坦认为,谣言分为忧患类谣言和心愿类谣言,前者来源于恐惧,后者来源于希望。[2]所以突发事件发生后,有关部门要关注信息背后所隐藏的公众的真实心理诉求,及时做到安抚和维稳。
(二)把关人缺失与意见领袖崛起
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把关人对于舆论的掌握不再像从前一般胜券在握。网络意见领袖总是能在热点事件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并引发相当可观的“转发量”。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一次发布、一次转载,就有可能引发“蝴蝶效应”,导致事件影响力升级放大。网络意见领袖往往是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左右者,其态度和看法直接影响到舆情的发展和态势,也十分易于使网络舆论产生乱象。
二、“塔西佗陷阱”及其形成原因
“塔西佗陷阱”源于古罗马历史学家普布里乌斯·克奈里乌斯·塔西佗。而当前“塔西佗陷阱”普遍被认为是当政府失去公信力时,不论说真话还是假话,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而引起人们的厌恶。[3]也就是说,“塔西佗陷阱”所描述的是政府在危机当中所坠入的“陷阱”,这种“陷阱”是一种无论如何都无法取得公众信任的尴尬现象。
形成“塔西佗陷阱”最根本的原因来自于政府公信力的缺失。由于一些地方政府的信息公开机制不完善、信息透明化程度不高,一些官员存在贪腐等问题,损害了政府的公众形象和声誉。其次,一些媒体的负面报道或夸大报道容易煽风点火。传媒在预警风险、报告风险、化解风险之外,也有可能放大风险、转嫁风险甚至制造风险。[4]媒体报道产生的暗示和不良的示范效应经过网络的快速传播会造成网络舆论的负面偏向。除此之外,政府辟谣的反作用也很明显。一些地方政府在辟谣时由于缺乏对事件原因的阐释而只是简单一味否定谣言,使公众对于谣言更加确信而丧失了对于政府的信任,使谣言的记忆更加清晰。
三、如何应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中的“塔西佗陷阱”
(一)掌握突发事件信息发布的主动权
在接到消息的第一时间政府部门就应当启动相应的媒介预警机制,迅速前往现场获得第一手消息,迅速发布以解除公众的疑虑;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后积极组织新闻发布会,掌握突发事件信息发布的主动权;充分利用多种媒体资源和各种形式的传播媒介,发挥媒介融合的优势,在第一时间进行积极有效的信息传播和疏导;利用官方信息解读设置议程,积极引导社会舆论,为危机事件的进一步解决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强化舆情预警系统
突发事件一般分为潜伏期、爆发期、扩散蔓延期和衰弱消退期四个阶段。政府部门应当把握信息传播的规律和机制,在事件发生之前建立全方位的舆情监测系统和预警机制,在事件发生之时密切监视网络舆情的波动和公众的信息诉求,关注网民讨论的议题变化,并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向外界迅速、透明、及时地公开相关信息。
(三)信息发布紧贴群众需求
上海金山居民抵制“PX”事件中“金山表哥”的“成名”将政府置于舆论的风口浪尖,事件曝光之后当地政府立刻通过政务微博积极辟谣,并且发布了《告市民书》、开展调查“金山表哥”等,平息了次生舆情,也化解了主体矛盾舆情,当地政府用积极、从容、负责任的态度赢得了公众的理解和信任。政府部门应当实时监测网民的评论态度,根据公众的诉求设置议程,及时发布公众最想知道的事实真相,正视网络舆论对政府部门的倒逼作用。
(四)化解刻板印象
政府部门在面对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时容易陷入“塔西佗陷阱”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官员或新闻发言人易给公众留下“刻板印象”,即推责、呆板、不积极回应。所以地方政府官员应当加强自身的媒介素养,避免使用重复无意义的官话套话,充分体恤民情了解民意,不卑不亢地向公众传达政府处理突发事件的决心,最大限度地缓解公众面对突发事件的恐惧心理。而新闻发言人在面对网络舆情时,不仅要继承传统新闻发言人的权威性,更要努力提升自身的新媒体素养。
(五)培养意见领袖
当前微博平台上,政务微博是一个重要的官方信息发布平台。而政务微博在日常运营时不应仅仅是官方信息的“布告栏”,更应组建一个专业、高效的工作团队,运用平实、通俗的语言与网民进行积极互动。此外,也要注重与网络意见领袖的关系维护以及政府“大V”的培养,协调与既有网络意见领袖的关系,使他们能够配合政府积极回应公众的信息诉求,[5]从而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引导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
结语
政府公信力的构建并非一朝一夕,政府部门应当珍惜公众对于政府的信任,积极转变观念,及时调整媒介预警策略,积极回应网民的诉求,防止突发事件由于网络舆情陷入“塔西佗陷阱”而恶化,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缓解舆情危机,提升政府形象。
注释:
[1]人民网舆情监测室.2015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EB/OL].http://yuqing.people.com.cn/2015-12-26.
[2]卡斯·R·桑斯坦.谣言[M].张楠、迪杨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87.
[3]杨妍.自媒体时代政府如何应对微博传播中的“塔西佗陷阱”[J].中国行政管理,2012(5):27.
[4]范红霞.解释、建构、变迁、反思:危机中的风险传播与媒体使命[J].当代传播,2010(5):49.
[5]张宇、王建成.突发事件中政府信息发布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情报杂志,2015(5):117.
【摘要】近些年,各种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所产生的正面效应与负面效应同样明显,政府的公权力在面对公众高涨的舆论压力之时往往陷入“塔西佗陷阱”。本文分析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主要特征,形成“塔西佗陷阱”的原因,并提出了应对网络舆情中的“塔西佗陷阱”的策略。
【关键词】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塔西佗陷阱
根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相关数据显示,2015年全年我国引起舆论热情度较高的公共突发事件约80起。[1]自从2010年我国进入“微博元年”,网民给予的高度关注和持续跟进助推了网络舆情的发展。由于网络媒体特有的交互性、及时性和隐蔽性,网络舆情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也日渐明显。媒体在突发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往往会导致舆论朝向两边倒,对此,有关部门在这一新形势下如何把握舆论方向、正确引导舆论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扰动因素
(一)自媒体发展与谣言传播
与传统媒体相比较而言,微博、博客、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形态构建了媒介化发展的新特征,公民的知情权、监督权和表达权达到了充分的满足,但信息的来源良莠不齐,真实性也值得怀疑。这种情况下,有关部门易陷入稳定舆论的困境,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是第一时间发布信息的优势被自媒体取代。天津港“8·12”特大爆炸事故的第一条消息就是由微博用户“小宝最爱旻旻”于2015年8月12日23:26分发布于微博的。二是网络“乌合之众”的影响。由于微博等自媒体具有及时性和聚合性,使得人们很少去鉴别消息的真假而一味的跟随群体传播,将不实信息传播出去。
媒体肩负着在政府与公众之间搭建沟通桥梁的责任。媒体可以成为谣言扩散和传播的土壤,也可以成为消解谣言的重要力量。某些时候谣言也代表着公众的一种情感诉求,是信息与态度的双重载体。美国学者桑斯坦认为,谣言分为忧患类谣言和心愿类谣言,前者来源于恐惧,后者来源于希望。[2]所以突发事件发生后,有关部门要关注信息背后所隐藏的公众的真实心理诉求,及时做到安抚和维稳。
(二)把关人缺失与意见领袖崛起
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把关人对于舆论的掌握不再像从前一般胜券在握。网络意见领袖总是能在热点事件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并引发相当可观的“转发量”。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一次发布、一次转载,就有可能引发“蝴蝶效应”,导致事件影响力升级放大。网络意见领袖往往是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左右者,其态度和看法直接影响到舆情的发展和态势,也十分易于使网络舆论产生乱象。
二、“塔西佗陷阱”及其形成原因
“塔西佗陷阱”源于古罗马历史学家普布里乌斯·克奈里乌斯·塔西佗。而当前“塔西佗陷阱”普遍被认为是当政府失去公信力时,不论说真话还是假话,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而引起人们的厌恶。[3]也就是说,“塔西佗陷阱”所描述的是政府在危机当中所坠入的“陷阱”,这种“陷阱”是一种无论如何都无法取得公众信任的尴尬现象。
形成“塔西佗陷阱”最根本的原因来自于政府公信力的缺失。由于一些地方政府的信息公开机制不完善、信息透明化程度不高,一些官员存在贪腐等问题,损害了政府的公众形象和声誉。其次,一些媒体的负面报道或夸大报道容易煽风点火。传媒在预警风险、报告风险、化解风险之外,也有可能放大风险、转嫁风险甚至制造风险。[4]媒体报道产生的暗示和不良的示范效应经过网络的快速传播会造成网络舆论的负面偏向。除此之外,政府辟谣的反作用也很明显。一些地方政府在辟谣时由于缺乏对事件原因的阐释而只是简单一味否定谣言,使公众对于谣言更加确信而丧失了对于政府的信任,使谣言的记忆更加清晰。
三、如何应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中的“塔西佗陷阱”
(一)掌握突发事件信息发布的主动权
在接到消息的第一时间政府部门就应当启动相应的媒介预警机制,迅速前往现场获得第一手消息,迅速发布以解除公众的疑虑;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后积极组织新闻发布会,掌握突发事件信息发布的主动权;充分利用多种媒体资源和各种形式的传播媒介,发挥媒介融合的优势,在第一时间进行积极有效的信息传播和疏导;利用官方信息解读设置议程,积极引导社会舆论,为危机事件的进一步解决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强化舆情预警系统
突发事件一般分为潜伏期、爆发期、扩散蔓延期和衰弱消退期四个阶段。政府部门应当把握信息传播的规律和机制,在事件发生之前建立全方位的舆情监测系统和预警机制,在事件发生之时密切监视网络舆情的波动和公众的信息诉求,关注网民讨论的议题变化,并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向外界迅速、透明、及时地公开相关信息。
(三)信息发布紧贴群众需求
上海金山居民抵制“PX”事件中“金山表哥”的“成名”将政府置于舆论的风口浪尖,事件曝光之后当地政府立刻通过政务微博积极辟谣,并且发布了《告市民书》、开展调查“金山表哥”等,平息了次生舆情,也化解了主体矛盾舆情,当地政府用积极、从容、负责任的态度赢得了公众的理解和信任。政府部门应当实时监测网民的评论态度,根据公众的诉求设置议程,及时发布公众最想知道的事实真相,正视网络舆论对政府部门的倒逼作用。
(四)化解刻板印象
政府部门在面对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时容易陷入“塔西佗陷阱”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官员或新闻发言人易给公众留下“刻板印象”,即推责、呆板、不积极回应。所以地方政府官员应当加强自身的媒介素养,避免使用重复无意义的官话套话,充分体恤民情了解民意,不卑不亢地向公众传达政府处理突发事件的决心,最大限度地缓解公众面对突发事件的恐惧心理。而新闻发言人在面对网络舆情时,不仅要继承传统新闻发言人的权威性,更要努力提升自身的新媒体素养。
(五)培养意见领袖
当前微博平台上,政务微博是一个重要的官方信息发布平台。而政务微博在日常运营时不应仅仅是官方信息的“布告栏”,更应组建一个专业、高效的工作团队,运用平实、通俗的语言与网民进行积极互动。此外,也要注重与网络意见领袖的关系维护以及政府“大V”的培养,协调与既有网络意见领袖的关系,使他们能够配合政府积极回应公众的信息诉求,[5]从而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引导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
结语
政府公信力的构建并非一朝一夕,政府部门应当珍惜公众对于政府的信任,积极转变观念,及时调整媒介预警策略,积极回应网民的诉求,防止突发事件由于网络舆情陷入“塔西佗陷阱”而恶化,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缓解舆情危机,提升政府形象。
注释:
[1]人民网舆情监测室.2015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EB/OL].http://yuqing.people.com.cn/2015-12-26.
[2]卡斯·R·桑斯坦.谣言[M].张楠、迪杨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87.
[3]杨妍.自媒体时代政府如何应对微博传播中的“塔西佗陷阱”[J].中国行政管理,2012(5):27.
[4]范红霞.解释、建构、变迁、反思:危机中的风险传播与媒体使命[J].当代传播,2010(5):49.
[5]张宇、王建成.突发事件中政府信息发布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情报杂志,2015(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