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利与弊

    李德贵

    [摘 要] 本科生导师制是高校正在探索实施的学生教育管理制度。在简要阐述本科生导师制基本内涵的基础上,从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结合、改善师生关系,利于构建合理知识结构、做到因材施教,益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增强创新能力等三个方面讨论了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优势。并从导师资源匮乏、指导流于形式,学生约束不足、参与积极性低,导师定位不明、责任义务不清,缺乏有效管理、激励机制不足等四个方面探讨了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中遇到的问题。

    [关 键 词] 本科生教育;导师制;教学改革;高校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6-0250-02

    导师制是一种学生教育管理制度,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导学”关系,使教师能够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思想、学习、研究及发展等方面的教育和指导,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变消极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形成良好的分析、判断能力,从而更好地渡过大学生活,为国家培养创新型合格人才。本科生导师制体现着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符合教育教学改革的潮流。十多年来,部分高校在本科阶段试行过导师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遇到不少困难。现将本科生导师制的利弊加以分析,以期充分认识本科生导师制的优势,改进其不足,为本科导师制的政策制定、改进及实施提供思路。

    一、高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优势

    (一)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结合,改善师生关系

    根据现行高校的学生管理制度,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思想工作由专职辅导员负责,而教学工作由专任教师完成。一般情况下,一位辅导员要负责约200位学生,不可能对每一位学生进行生活与思想的单独指导,更不可能对每一位学生进行了解,仅仅是在意识到某某学生可能遇到困难或出现异常状况时,才会特意去关心某一位学生;另一方面,专任教师往往只教书而不育人,对学生的日常生活、人际交往、思想道德、心理状况,甚至学习情况等一概不问,师生关系淡漠,缺乏相应的沟通与交流,完成一门或多门课程后,仍然不认识学生,更不了解学生。同时,学生对教师也是敬而远之,因此,教学效果自然也不会理想。此外,由于大学的生活方式、学习方法、教师教学、学校管理等各个方面与中学截然不同,这使一年级新生不易适应大学阶段的学习,生活中、学习上、思想上可能遇到很多困难,导师的介入无疑能显著缩短学生的适应期,并使其获得安全感。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中对生师比的要求及目前高等教育的专任教师师资队伍情况来看,若大部分专任教师均具有本科生导师资格,那么平均一位导师指导一个年级4~5名学生是可行的。這样的导师与学生的比例,使导师可以深入地了解每一位学生,对学生进行全面跟踪指导;学生有很多的机会与自己的导师交流、提出自己的想法并获得导师的指导。导师可以将自己多年的工作和学习经验介绍给学生,引导学生自己处理好日常生活琐事,促进学生自我管理。学生与导师之间的讨论话题不再仅仅局限于学习,可以扩展到日常生活、理想抱负、个人发展等各个方面,教师教书育人的内容和形式得到拓展,导师以其言传身教影响学生,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带有批判精神的学习态度、严谨求实富有逻辑的思维方法,塑造学生的科学精神,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此外,强化师生的沟通、了解、互信,这也是促进教学相长的有效途径[1]。

    (二)利于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做到因材施教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对本科生的教学管理采用了学分制,虽然这种制度允许学生在修业年限、学习内容及学习进度等方面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自由度,但学生对课程体系结构缺乏了解,且自身知识、能力、社会经验有限,选择课程时往往比较盲目,尚不能设计出有助于实现自身目标的学习计划;或过分迎合自身兴趣选择课程;或急功近利,片面追求学分,选择易于攻读的课程,不会顾及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因此,导师制成为学分制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导师制以“导”为主取代了传统教育中的以“管”为主,更利于学生接受,导师可以向学生说明各种选修课与必修课之间的联系,结合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及专业需求,对课程的选择给出必要的建议,确保学生科学地构建起专业知识结构[2]。

    本科生导师制“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强调大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这是高校个性化教育的具体体现。导师制能够更好地因材施教,导师根据学生自身的兴趣和特点,指导其选择相应的发展方向,保证其接受良好的技能训练,培养其科学的素养,发挥其自身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而个性是学生个人素质的灵魂,是创造能力的有力支撑。

    (三)益于学生培养综合素质,增强创新能力

    大学本科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自我调控能力还不足,生理和心理发展还不稳定,性格品质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在这个时期对其进行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十分关键。管理众多学生的辅导员只能从共性的角度,集体地进行指导;由于导师所指导的学生数量有限,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个性,对学生进行指导效果更佳。同时,导师一般在自己的专业方面都学有所长,在了解学生志趣和特长后,可帮助其制定课程学习计划,指导其专业课程学习,并进行定期检查,促使学生发挥自身的学习潜能。

    高校教师往往都有自己的研究专长,有的擅长创新设计,有的擅长理论探索,还有的擅长实验研究,甚至有的擅长工程实践。对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导师和学生之间适合双向选择,学生在了解导师的研究方向与研究内容后进行选择,能够使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得到更好的体现,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较早地接触或参与到导师的科技创新活动中,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完成部分本专业领域带有科研性质的任务时,仅仅依靠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是不够的,必然促使学生带着问题去搜索资料,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梳理、分析、归纳,才能提出解决科研问题的对策。同时,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项目,也能在导师指导下进行尝试或验证,对提高其动手实践能力、创新创造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二、高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不足

    (一)导师资源匮乏,指导流于形式

    我国高校连续扩招,使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化教育阶段,但并非所有高校专任教师均能胜任导师工作,导师队伍的建设严重滞后。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往往由于导师指导学生人数过多,使导师的指导流于形式,导师制名存实亡。此外,由于教学、科研任务繁重,导师无法履行其职责或对本科生的指导不够重视,甚至很少能够与学生见面交流,更谈不上关心、了解学生。这些问题影响着本科生导师制的有效实施。

    本科生导师队伍的建设包括数量和质量上的建设,数量上需要盘活导师资源,担任本科生导师的可以是专任教师,可以是学校管理人员,也可以是部分身体好、水平高、责任心强的退休返聘人员,还可以是企事业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导师质量是实施导师制过程中非常关键的因素,本科生导师还需要进一步强化培训和严格筛选。正所谓“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师德、人品人格是首先需要考核的指标;其次要考核教师的创新创造能力,一个没有创造力的导师是难以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的;最后是考核教师的综合素质,这是导师以高尚的品格感染学生,将知识、能力传承给学生的能力。而且导师必须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不断充实自己、丰富自己、完善自己,这样才能对学生产生知识上和人格上的吸引力[3]。

    (二)學生约束不足,参与积极性低

    通过对百色学院金属材料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两个专业学生的调查发现,97%的学生希望导师既要关心自己的学习,也要关心自己的日常生活和思想状况,希望导师成为自己的良师益友。但事实上,导师与学生之间往往处于“有事联系,无事不联系”的状态。部分学校采取导师“分配”的方式,而非师生双向选择,学生对所分配的导师不熟悉,自然影响学生主动与导师沟通的积极性;部分学生认为与导师个性不合,自身专业知识储备少,与导师之间没有太多话题,没有经常见面的必要,所以不愿意主动联系。此外,一般导师的课题研究领域较深奥,而本科生专业课程内容都是以基础普及类知识为主,这导致部分学生与导师之间很难进行较深入的学术交流。

    (三)导师定位不明,责任义务不清

    我国本科生导师制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理论研究不足,实践经验不丰富,各个高校对本科生导师的定位也不统一,相关的规章制度自然也不同。在传统教育管理模式基础上尝试进行的导师制,使辅导员、班主任、导师三种角色共存。但是职责划分不明确,按照规定,辅导员负责学生的政治、思想与道德教育工作;而班主任负责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业指导。而导师职责中也包括了生活、学习、思想的指导,三者之间职责相互重叠,难以区别,很多导师自己都很疑惑,开展工作畏手畏脚[3]。导师往往根据自己的理解,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对学生进行课程选择、学习方法、专业方向、职业发展等方面的指导,但不同导师所指导的内容因为理解的区别而差异性较大,学生与学生之间受益的情况完全不同。甚至部分教师认为只要上好自己的课就行了,人为地把教学和指导、教书与育人分裂开来。

    (四)缺乏有效管理,激励机制不足

    在本科生导师制试行过程中,一些高校疏于管理,缺乏制度的约束和保障,随意性较大,所以部分导师名不符实。另一个导师积极性不高的原因是多数高校的导师“义务劳动”成分大,导师教书育人的地位没有得到充分反映和切实保证。在导师制的实施过程中,党团组织、学工体系与学生导师之间责权不清,对导师教书育人工作没有及时、恰当的考核、评价、激励,导致导师缺乏热情。只有充分激发导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使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制定本科生导师工作制度,明确导师的职责、权力和利益,建立导师奖惩制度、实施考核评价制度是十分重要的。

    三、展望

    创新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十九大报告也提出:“要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部副部长表示:要以科技创新来引领产品创新、产业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但创新的关键是人才,这对普通本科院校培养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虽然本科生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但是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也可得出,这些问题是可以解决的,本科生导师制因其在本科创新人才培养中的独特优势而必将成为大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

    参考文献:

    [1]胡旺盛.对高校本科生导师制教学改革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2):1-3.

    [2]罗国基,周敏丹,王迎娜.近年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研究综述[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6(4):429-434.

    [3]石荣传.本科生导师制:类型、实施现状及完善对策[J]. 大学教育科学,2016(3):70-73.

相关文章!
  •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中情

    杨晓珺摘 要:情感教育是初中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当代新课改后教育教学比较强调的一部分内容,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采用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小学高年级个性化作文教学的策

    王岩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重点也是难点。虽然小学阶段的写作一般只是简单的论叙和描写,却可以看出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以及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