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我们的主体课堂
于红莲
一、主体课堂的理念
一定意义上讲,发生在学生身上的学习都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而郑州市第四十二中学主体课堂正是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目的,不断提升学生学业成绩,进而形成学生学习素养的课堂。同时,我们的主体课堂致力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注重学生终身发展,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力图在建立全面发展的质量观、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民主合作的教学观的基础上,反映出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
我们的主体课堂的本质在于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化为主动的知识探究者,由封闭的学习转变成开放的学习,通过相互交流研讨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开放的意识与积极的心态,进而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疑的问题意识。
我们的主体课堂改革立足课堂,以课堂为主阵地,以学生学习方式的革命为突破口,培养学生思考的自由性和思维的主动性,让学生学会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多渠道地解决问题,学会自学,善于合作,乐于分享,勇于创新,同时养成敢于质疑、善于表达、认真倾听、勇于批判和不断反思的品质,在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中会学、好学、乐学,真正感受到生命的价值与学习的快乐。
二、主体课堂的形态
(一)《学习指导书》的编写
编写《学习指导书》的思想是针对学情,适合自己的学生。首先,要把握好本节课的知识脉络,按照从易到难、总结归纳或者以问答的方式呈现出来。其次,呈现的方式要多样化,体现举一反三的大格局,而且要把科学的方法、理念融入其中。再次,要体现自主性,也就是要给学生一定的选择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性学习。最后,要考虑课堂的容量,内容安排要合理。
1.知识沙盘
在《学习指导书》的编写中,教师要首先以“知识沙盘”的形式呈现本节课学生所学习的内容,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知识结构放在本单元、本章甚至本册书、本学段的框架之中,真实还原“地容地貌”,使学生在学习本节课内容的同时注意知识的联系,便于形成完整的知识链条和知识体系。
2.学习目标
在知识目标的制定上,要求教师站在学生的位置,加强对学情、学材的分析。依据国家新课程标准,制定每一节课的学习目标。为落实目标所设计的目标样题应该是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分类实施的过程。学习目标要可检测、可操作,为落实目标所设计的目标样题应该承认差异,因材施教。
3.自主学习
《学习指导书》中自主学习环节,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分层次明确学生的学习任务,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4.交流研讨
《学习指导书》要对学生在经过自主学习之后的交流研讨环节提出明确的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鼓励、引导学生大胆提问,勇于质疑,相互解答,交流碰撞,共享智慧。
5.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要对本节课学习内容进行检测反馈,以了解学生对本节课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随堂练习要少而精,通过对典型试题的训练,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目的。
6.拓展延伸
教师要在《学习指导书》上呈现对学材内容的拓展和延伸,将学材知识内化为学生的能力,培育学生的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7.方法归类
方法归类包括学科思想、学科方法、学科知识的归纳与总结,学科思想方法是学科知识的灵魂,是知识背后的知识,反映学科知识本质、学科思维特点和学科学习规律,把握住了学科思想方法这一灵魂,教师就能组织好教学活动,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8.检测题
检测题是学生对本节课内容掌握程度的检测与反馈,因此,教师要针对教学目标设计检测样题,检测题的设计要紧扣学习内容,并对学习内容进行延伸拓展,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二)《精讲案》的制定
《精讲案》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指南和依据,是与主体课堂相匹配的教案。《精讲案》的编写要依据考试说明、学情、学材,准确呈现学习重难点,准确定位学习目标,对学材进行全面分解、提炼、整合,合理划分自学、研学、听学内容,标清不讲、略讲和详讲内容,并写出预测的学生学习中可能生成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内容主要由知识沙盘、课程标准、学情分析、学习目标、本节课重点及难点、教学过程、课堂练习、课后反思等部分组成。
(三)上课过程
1.自主学习阶段
教师首先进行课堂导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兴趣。然后,教师出示学习目标,学生开始自主学习,完成《学习指导书》中所规定的自主学习内容。
2.交流研讨阶段
(1)小组交流研讨
小组合作是当代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小组合作应发生在学生独立学习和思考之后,小组内交流研讨主要就组内成员在自学过程中的感悟、疑惑、收获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分享,在交流中发现,在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通过相互交流、同伴互助,解决组内成员问题。对于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向其他组请教,或作为本组问题稍后在全班交流研讨环节呈现,以寻求更广层面的帮助和支持。
(2)全班交流研讨,学生质疑答疑
全班交流研讨旨在鼓励学生就自主学习环节产生的问题进行质疑释疑,其形式更为开放和自由,不限定研讨的内容、时间、答案。为保证学生交流研讨的持续性,教师在此环节不急于对学生的阐述、质疑、释疑做任何的补充、纠正和完善,不打断学生的交流与研讨,而要密切关注并快速记录在此環节学生没有解答的问题,学生解答有偏颇的问题,将生成性问题在《精讲案》上呈现,作为下一环节教师精讲的主要内容。
(3)教师精讲阶段
精讲应主要体现在讲规律、讲方法、讲体系、讲应用上,精讲不是教师一个人讲,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精讲也可以问题化、情景化,展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要多样化。精讲过程要求教师有较强应变能力,能及时调整精讲的内容和策略。
(4)自我检测阶段
主要针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进行,是学生对本节课学习情况的反馈,教师要限定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最后,还要进行课堂小结。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良好的课堂小结不仅能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还可以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新知识模块的构建、解题技能的优化和思想方法的提炼,激发学生的思维,启迪学生的智慧。课堂小结不应面面俱到,而应主要从知识点、学习方法、思想方法等方面总结反思,学生只要反思,真实的学习就会发生。
三、主体课堂对于课堂改革的创新
首先,主体课堂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在现今这样一个互联网时代、大数据时代,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将来也许会从事现在还未出现的职业,操作现在还不存在的机器。学生如果不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的话,将来就无法生存,更谈不上发展。因此,学习能力既是当下和未来所必备的一项能力,也是终身学习的前提和基础。
其次,批判性思维是思维核心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发现世界的另一扇窗户,是当下教育必须加长的一块教育短板。主体课堂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质疑的精神和批判性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代中国教育改革的大趋势。
最后,主体课堂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主体课堂的开放性、自主性、选择性对教师的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多备少讲,不仅要预测课堂上的生成,还要随时应对课堂上实际生成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底蕴、深厚的人文素养,还要有很强的驾驭、调控课堂的水平和能力。
(责 编 欣 航)
一、主体课堂的理念
一定意义上讲,发生在学生身上的学习都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而郑州市第四十二中学主体课堂正是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目的,不断提升学生学业成绩,进而形成学生学习素养的课堂。同时,我们的主体课堂致力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注重学生终身发展,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力图在建立全面发展的质量观、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民主合作的教学观的基础上,反映出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
我们的主体课堂的本质在于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化为主动的知识探究者,由封闭的学习转变成开放的学习,通过相互交流研讨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开放的意识与积极的心态,进而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疑的问题意识。
我们的主体课堂改革立足课堂,以课堂为主阵地,以学生学习方式的革命为突破口,培养学生思考的自由性和思维的主动性,让学生学会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多渠道地解决问题,学会自学,善于合作,乐于分享,勇于创新,同时养成敢于质疑、善于表达、认真倾听、勇于批判和不断反思的品质,在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中会学、好学、乐学,真正感受到生命的价值与学习的快乐。
二、主体课堂的形态
(一)《学习指导书》的编写
编写《学习指导书》的思想是针对学情,适合自己的学生。首先,要把握好本节课的知识脉络,按照从易到难、总结归纳或者以问答的方式呈现出来。其次,呈现的方式要多样化,体现举一反三的大格局,而且要把科学的方法、理念融入其中。再次,要体现自主性,也就是要给学生一定的选择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性学习。最后,要考虑课堂的容量,内容安排要合理。
1.知识沙盘
在《学习指导书》的编写中,教师要首先以“知识沙盘”的形式呈现本节课学生所学习的内容,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知识结构放在本单元、本章甚至本册书、本学段的框架之中,真实还原“地容地貌”,使学生在学习本节课内容的同时注意知识的联系,便于形成完整的知识链条和知识体系。
2.学习目标
在知识目标的制定上,要求教师站在学生的位置,加强对学情、学材的分析。依据国家新课程标准,制定每一节课的学习目标。为落实目标所设计的目标样题应该是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分类实施的过程。学习目标要可检测、可操作,为落实目标所设计的目标样题应该承认差异,因材施教。
3.自主学习
《学习指导书》中自主学习环节,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分层次明确学生的学习任务,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4.交流研讨
《学习指导书》要对学生在经过自主学习之后的交流研讨环节提出明确的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鼓励、引导学生大胆提问,勇于质疑,相互解答,交流碰撞,共享智慧。
5.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要对本节课学习内容进行检测反馈,以了解学生对本节课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随堂练习要少而精,通过对典型试题的训练,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目的。
6.拓展延伸
教师要在《学习指导书》上呈现对学材内容的拓展和延伸,将学材知识内化为学生的能力,培育学生的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7.方法归类
方法归类包括学科思想、学科方法、学科知识的归纳与总结,学科思想方法是学科知识的灵魂,是知识背后的知识,反映学科知识本质、学科思维特点和学科学习规律,把握住了学科思想方法这一灵魂,教师就能组织好教学活动,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8.检测题
检测题是学生对本节课内容掌握程度的检测与反馈,因此,教师要针对教学目标设计检测样题,检测题的设计要紧扣学习内容,并对学习内容进行延伸拓展,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二)《精讲案》的制定
《精讲案》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指南和依据,是与主体课堂相匹配的教案。《精讲案》的编写要依据考试说明、学情、学材,准确呈现学习重难点,准确定位学习目标,对学材进行全面分解、提炼、整合,合理划分自学、研学、听学内容,标清不讲、略讲和详讲内容,并写出预测的学生学习中可能生成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内容主要由知识沙盘、课程标准、学情分析、学习目标、本节课重点及难点、教学过程、课堂练习、课后反思等部分组成。
(三)上课过程
1.自主学习阶段
教师首先进行课堂导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兴趣。然后,教师出示学习目标,学生开始自主学习,完成《学习指导书》中所规定的自主学习内容。
2.交流研讨阶段
(1)小组交流研讨
小组合作是当代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小组合作应发生在学生独立学习和思考之后,小组内交流研讨主要就组内成员在自学过程中的感悟、疑惑、收获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分享,在交流中发现,在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通过相互交流、同伴互助,解决组内成员问题。对于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向其他组请教,或作为本组问题稍后在全班交流研讨环节呈现,以寻求更广层面的帮助和支持。
(2)全班交流研讨,学生质疑答疑
全班交流研讨旨在鼓励学生就自主学习环节产生的问题进行质疑释疑,其形式更为开放和自由,不限定研讨的内容、时间、答案。为保证学生交流研讨的持续性,教师在此环节不急于对学生的阐述、质疑、释疑做任何的补充、纠正和完善,不打断学生的交流与研讨,而要密切关注并快速记录在此環节学生没有解答的问题,学生解答有偏颇的问题,将生成性问题在《精讲案》上呈现,作为下一环节教师精讲的主要内容。
(3)教师精讲阶段
精讲应主要体现在讲规律、讲方法、讲体系、讲应用上,精讲不是教师一个人讲,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精讲也可以问题化、情景化,展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要多样化。精讲过程要求教师有较强应变能力,能及时调整精讲的内容和策略。
(4)自我检测阶段
主要针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进行,是学生对本节课学习情况的反馈,教师要限定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最后,还要进行课堂小结。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良好的课堂小结不仅能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还可以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新知识模块的构建、解题技能的优化和思想方法的提炼,激发学生的思维,启迪学生的智慧。课堂小结不应面面俱到,而应主要从知识点、学习方法、思想方法等方面总结反思,学生只要反思,真实的学习就会发生。
三、主体课堂对于课堂改革的创新
首先,主体课堂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在现今这样一个互联网时代、大数据时代,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将来也许会从事现在还未出现的职业,操作现在还不存在的机器。学生如果不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的话,将来就无法生存,更谈不上发展。因此,学习能力既是当下和未来所必备的一项能力,也是终身学习的前提和基础。
其次,批判性思维是思维核心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发现世界的另一扇窗户,是当下教育必须加长的一块教育短板。主体课堂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质疑的精神和批判性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代中国教育改革的大趋势。
最后,主体课堂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主体课堂的开放性、自主性、选择性对教师的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多备少讲,不仅要预测课堂上的生成,还要随时应对课堂上实际生成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底蕴、深厚的人文素养,还要有很强的驾驭、调控课堂的水平和能力。
(责 编 欣 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