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域文化的建筑装饰特色研究
摘 要:在一定程度上,建筑是社会和人文关系中精神文化、符号文化、物质文化以及制度文化的载体。它源于社会的发展、历史的变迁和时代的进步,建筑形式上的丰富多彩,也展示出独特的地域文化。作为六朝古都和中华民国政府的首都,南京是一座充满了历史感和文化底蕴的城市。而南京浓厚的民国文化可以从城市各个角落民国时期的建筑物及建筑装饰上得到体现。由此,本文从极具南京民国特色的历史街区和国民政府机构的建筑出发,研究其建筑装饰特色。
关键词:地域文化;南京;民国;建筑装饰特色
1 南京民国建筑的背景和基本特征
南京民国建筑特指在1912—1949年期间具有南京古都文化特点的建筑。第一批从欧美留学归国的中国建筑师,他们重视本土地域文化和精神内涵的传承与融合,努力探索符合中国建筑的民族形态,在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创造了独特的中国式民国风格建筑。[1]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吕彦直先生设计的“南京中山陵”,它是南京被称为中国近代“建筑历史博物馆”最重要的建筑代表作品之一。
从内外两个角度来探索民国建筑的装饰特色。首先,在内部结构上,此类建筑一般采用砖混结构,且在其一些特殊部位,如墙和柱子在建筑物中起竖向承重作用,这两个部位一般会采用砖或者砌块来砌筑;而在横向的梁、各层楼板、屋面板、桁架等位置则使用的是钢筋混凝土结构。从外立面来看,民国建筑呈现的效果是整体简洁朴实,细节富于变化。我们可以从3个基本元素来区分民国建筑外部形态,即坡屋顶选取的样式、外立面的拱券以及清砖。民国建筑给人的视觉效果极具中国风和历史深度。
2 南京民国历史街区的建筑装饰特色
2.1 南京1912街区
南京1912街区在总体定位上是时尚商业休闲街区,由19幢民国风格的建筑及4个街心广场围合而成。
街区的基本骨架是合院,运用了天井、庭院等元素来实现空间的围合,每一幢建筑通过街道的方式串联在一起,并在一些需要设置室外休息处的关键节点位置整合出一些广场空间。
在建筑高度方面,1912街区的建筑绝大部分采用了二层的高度,这是为了与南京其余民国建筑在高度上协调。当然,个别标志建筑会稍有高度落差,这是为了增添外立面高差的装饰效果。街区周边有一些固有的旧建筑,通过新旧建筑的互补,创造出一个更加人性化和亲密的空间。
在屋顶造型方面,1912街区提取了我国传统建筑中的坡屋顶、拱券等元素,经过现代建筑设计手法的简化,合理地运用在建筑上。这些元素与该区域周围的环境和建筑相协调。
在建筑材料方面,1912街区使用了传统材料水泥作为黏合剂,青砖用于外墙砌筑,灰瓦作为屋顶主要材料,这奠定了1912街区建筑群整体的色彩为灰色。青砖材料具有历史感,这正与民国建筑的人文怀旧情怀相符。当然,除了运用具有历史感的材料外,1912街区在很多细节部位也使用了现代装饰材料,如窗户的材质选用了玻璃,而玻璃的颜色大多选用的是青灰色,与屋顶和青砖的氛围相呼应;同时,为了不破坏原有建筑的结构,建筑师选择将大面积的青灰色玻璃幕墙直接架构在原有窗户的外面,这样既起到了保护原窗户的作用,又体现了现代材料的优势,可以通过玻璃的透明性反映出原材料的质感,达到双重的装饰效果。通过传统建筑材料和现代建筑材料的重组运用,既能继承传统建筑文化的美感,又能凸显出现代建筑的时尚。
2.2 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
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也被称作南京颐和路公馆区,整个街区集中体现了南京的民国文化特色。[2]在公馆区内,民国建筑被分隔在道路两旁,建筑大小不一,高低错落,风格相近。
随着时间的流逝、城市的变迁,南京颐和路公馆区成为南京至今保留较为完善、受现代城市化进程破坏相对较小的历史街区,其留存的南京民国居住建筑别墅群最大且最集中,整个公馆区的建筑风格中西合璧,为建筑行业提供了很高的建筑参考价值,同时也为之后民国时期的历史考证提供了重要的线索与信息。
根据颐和路公馆区内的道路形态,该区域被分割为12个地块。2007年政府出台并公示了公馆区第十二地块规划的相关文件,对第十二片区进行改造建设。该区计划建设民国文化博物馆,一是为了展示民国历史文化的精髓,二是为了促成该区打造成集总部办公、会所、文艺展览为一体的商务办公休闲区。2013年第十二片区正式建成,改造后的第十二片区集展览、休闲、住宿、餐饮为一体,成为具有南京民国特色的时尚风情街区。[3]
颐和路公馆第十二片区的主要建筑风格受欧美的“新建筑运动”影响,采用的是西方现代派风格,同时还结合了中国传统建筑特色,如建筑屋面大多采用两坡屋顶、屋顶上开老虎窗,外墙使用青砖或者红砖砌筑,窗框用砖块来装饰等等。建筑群在整体造型上简洁、对称,在檐口或入口部分采用中国传统的建筑线脚来装饰,门窗、墙体部位有时辅以一些传统图案或纹饰来达到丰富立面的效果。这就是中国民族建筑风格与西方现代建筑技术和功能相互融合的重要体现,当然也让我们从此类建筑中综合看到了中西地区的建筑特色。
片区的改造已经结束,但改造后还有不足的地方。问题集中表现在片区在翻新改造时新建了一部分仿民国建筑,其建筑外立面在色彩搭配上不够协调,如外部的墙面颜色大多采用饱和度较高的杏黄色,屋檐窗框又选了比较鲜艳的红褐色,这两种颜色都具有比较高的饱和度,色彩搭配过于鲜艷。这无疑让新旧建筑无法和谐共存,也使传统民族建筑风格与新建筑风格显得格格不入。
3 南京国民政府行政机构的建筑装饰特色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央政府统一规范并建造了行政类建筑大楼,这类大楼的特点是整体规模宏大,气势非凡,成为南京独有的民国风情名片。
3.1 外交部大楼
外交部大楼也是极具民国建筑装饰特色的行政类大楼,它正对着鼓楼,平面形状呈“T”字形,整个建筑外立面两边低、中间高,建筑造型综合运用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细节处理手法和西方现代建筑的立面分割手法,建筑从下至上分为勒脚、墙身和檐部3个部分。这是典型的“三段式”的分割手法。具体来介绍:底层半地下室部分是勒脚,用水泥粉刷;墙身部位用褐色面砖贴面;檐口部分也选用褐色琉璃砖,为了达到装饰效果,做成了简化的斗拱造型。此外,为了有效地解决隔音的问题,建筑物的外墙及地板皆采用了空心砖;为了保证各室空气充足,光线舒适,并且做到平面功能布局合理,整个外交部办公楼一、二、三层设为办公、会客及会议空间,四层则专门用于档案的存贮。外交部大楼作为中国新民族建筑形式的典范之一,在1991年被国家文物局和建设部评为近代优秀建筑。
3.2 原中国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国立中央研究院
原中国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和国立中央研究院的两栋建筑首先在形式上一致,均采用了仿清宫殿形式。其屋顶选用了歇山顶,屋面用绿色琉璃瓦铺设,外部面砖贴面抱厦出山。整体建筑风格富有民族气息,将现代建筑的功能与中国古典建筑的设计手法进行了巧妙的结合,构成了南京独有的风景线。[4]
4 结语
南京的民国特色建筑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历史考证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我们可以根据其独特的建筑装饰价值挖掘和衍生出更多的装饰作品,并且,在飞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我们还应当考虑到首先保护好其民国底蕴和历史风貌,然后结合南京当前的发展状况,科学合理地开发它。当然,每个地方要根据其性质和功能采用不同的思路,最终用不同的方式形成当地的特色,让富有特色的民国建筑为南京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继续成为南京民国文化的永恒地标和新名片。
参考文献:
[1] 扬秉德,蔡萌.中国近代建筑史话[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 陈伟.南京民国建筑的保护策略[D].南京大学,2006.
[3] 严澍阳.南京颐和路第十二片区建筑特色及改造策略研究[J].城市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33):24-25.
[4] 向然.南京民国时期建筑特色及其保护[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1(05):23-24.
[5] 贾贝思.型和现代主义[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耿亚娜(1991—),女,江苏泰州人,苏州科技大学艺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就职于金肯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装饰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