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采茶戏唱腔的审美价值研究
樊凤龙 马艳
[提 要]赣南采茶戏是赣南地区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其发展与传承都离不开赣南地区特定的人文环境与历史发展氛围。对赣南采茶戏的唱腔进行研究,论述旋法与调试、板式与曲体结构等方面的内容,结合赣南采茶戏的唱腔特点分析赣南采茶戏的审美价值,希望能够为促进赣南采茶戏的发展与传承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赣南采茶戏;审美价值;唱腔特点
近年来,为了保护地方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各级政府已经采取了多种保护措施。其中,赣南采茶戏就是赣南地区非常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其发展与传承都离不开赣南地区特定的人文环境与历史发展氛围。在我国赣南地区,流行着一种土生土长的文化方式,就是人们常说的赣南采茶戏。发展至今,已经有将近四百多年的历史,其为赣南客家劳动人们智慧结晶的体现,也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于此,本文通过对赣南采茶戏唱腔的调式、旋法等方面的研究,试图分析其审美价值取向。
一、赣南采茶戏概述
赣南采茶戏是江西发源最早的一种戏曲剧种。“采茶戏最早出现在安远九龙山茶区,继见于赣东铅山县,之后很快在全省各地流传,并分别吸收当地的民间艺术和各种地方戏曲的剧目、声腔,衍变为各具特色的多种采茶戏。早期以演生活小戏为主,仅有三个脚色,故称‘三脚班。赣南地区赣南采茶戏形成最早,清代中叶已流行于赣南和粤北。擅演轻松活泼的喜剧。表演上丑脚常模拟猴、猫、鸟等禽兽动作,丑的‘矮子步,旦的‘扇子花均有特色。唱腔曲调分灯腔、茶腔、路调、杂调四类,以茶腔为主,弦乐伴奏”。[1]
在采茶戏的发展过程中,充分结合了当地的民俗风情,也从其他戏曲艺术中进行了借鉴。在采茶戏的表演过程中,综合性是其比较明显的特点之一,采茶戏不仅具有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更充分结合了其他戏曲的表现形式,成为一种多样化的艺术表演形式。实际上,戏曲表演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唱腔的形式,想要对赣南采茶戏进行全面的分析,就必须加强对唱腔的研究。“采茶歌最初只唱小调,每首仅用四句唱词……后来由小调发展为一种联唱的形式,名曰‘十二月采茶歌,从一月唱到十二月,每月一首。而‘十二月采茶歌与民间舞蹈相结合,走进元宵节的灯彩行列中,即变成‘采茶灯的演出,由姣童扮成采茶女,每队八人至十二人,另有少长者二人为首,手持花篮,边唱边舞,歌词基本上还是采茶歌联唱的内容”。[2]
二、赣南采茶戏唱腔窥探
赣南采茶戏音乐唱腔包括河西、河东两大流派。这两派唱腔特点各有不同,河西流派唱腔旋律性较强,开朗激越;河东派唱腔略带说唱性,抒情雅致。下面分别阐述赣南采茶戏的旋法与调式、板式与曲体结构。
(一)旋法与调式
赣南采茶戏旋法与调式的运用与其他艺术形式比较有着突出特点。其中,调式主要指在表演的过程中,使用的音阶具有特殊的组织结构,并展现着不同的音乐思想;而旋法主要是指在表演过程中,具有某种特殊的表演规律或形式。总之,旋法与调式都具有自身的某种特点,对戏曲的表现有一定的限制性。一些戏曲在表演的过程中,虽然调式方法相同,但其表演时具有的音乐风格也是不同的。
(二)板式与曲体结构
板式与曲体结构是赣南采茶戏表演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因素。换句话说,赣南采茶戏主要是由不同的曲牌共同构成的。其中,每个曲牌表现出的表演特点都是不尽相同的。赣南采茶戏的曲体结构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单句结构的一段体。主要是指由某种单句结构组成的一段体,是一种比较简单的表演方式,比较注重一气呵成式的表演;二是四句结构的一段体。这种表演结构主要是指合、起、转、承这四个方面,整个结构具有较强的整体性,在表演过程中每一环节的分配都比较均衡。
三、赣南采茶戏唱腔的审美价值
“一切民族的音乐现象背后都有一定的社会、文化、历史原因,因此,任何音乐现象的生成都不是偶然的,它是一定的社会文化因素的聚合和体现”。[3]
赣南采茶戏从“三脚戏”的雏形到独具特色的地方戏曲,“一直保持着民间歌舞戏的艺术形式,其传统的表演程式,大都是对劳动过程、生活动作及动物形态的摹拟美化而成。赣南采茶戏在表演上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小丑、小旦两个行当,曾有‘三脚成班,两小当家之说”。[4]
(一)文化沉淀的客家性
赣南采茶戏作为典型的地方戏代表,在明代万历年间就已形成。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客家人长期在劳动生活中产生的智慧结晶。换言之,赣南采茶戏是客家文化内涵不可或缺的部分。赣南采茶戏的审美价值一方面体现在文化沉淀的客家性。首先,从其溯源来说,赣南采茶戏主要源自客家人在长期的采茶劳动及灯歌舞等民俗活动,这在学术界已经达成共识。赣南采茶戏是客家文化形象的载体,如赣南客家人家喻户晓的采茶戏代表作“四大金刚”及“四小金刚”,分别从不同视角体现出客家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以及宗教信仰等等,而这些要素就是赣南采茶戏形成的根本。另外,从表现意识角度来说,赣南采茶戏蕴藏着浓郁的客家文化意识及独具特色的表演风采。赣南采茶戏作为一种地方戏曲,其表演形式独特之处表现在仍保存了原始性。而它的原始性是与民间性紧密相连。总而言之,赣南客家民系中的文化内涵及精神特质其实就是赣南采茶戏的重要文化底蕴,而同时潛意识中就蕴含了赣南采茶戏的历史背景。
(二)艺术表演的综合性
赣南采茶戏是一门综合型表演艺术,不仅有赣南口头文学、民间歌舞、彩灯,还包括扇子花、矮子步、单袖筒等。“矮子步”是在模拟原始的“登山步”的基础上衍变而成。也就是说,赣南茶农在采茶时,因茶林场所比较低矮,他们不得不双腿弯曲劳动,长此以往,他们将这种劳动姿态艺术化并搬上舞台。“单袖筒”的渊源与生产劳动密不可分。茶农们出门务农时经常在腰上系一根腰带或白布,这根腰带在劳动时不但可以搭在肩膀上用来搽汗,还可以扇风。而这些劳动的动作被艺人逐渐将其改造成具有审美情趣的舞台艺术,“单袖筒”则不但代表劳动阶层的身份象征,而且也强化了剧中的生活气息。
“茶”作为赣南采茶戏表演形式的主要素材,将老百姓在采茶过程中的劳动生活等事项进行加工提炼,并将小调、山歌以及说唱等进行融入。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赣南采茶戏也是表演艺术的集成。一方面,从舞蹈形态上说,采茶戏舞蹈中有大量的表演身段是摹拟动物,其舞蹈动作名称基本也是以某种动物的动作来命名。另一方面,赣南采茶戏音乐唱腔融入了客家山歌、地方小调、花灯调等诸多元素。从艺术管理流程方面,赣南采茶戏汇集了诸多方面的艺术人才,例如编剧、作曲、舞台美术、导演等。换言之,赣南采茶戏其实是一种集体性创作的综合艺术,这种集体性是综合性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艺术表演综合性的延伸与补充。总之,赣南采茶戏艺术表演的综合性蕴含着戏剧因素,这恰恰也是戏剧美学的重要成分。
(三)形式美提炼的程式性
我国戏剧最显著的艺术特征就是程式化,其主要是指剧本形式、音乐唱腔以及道具舞美等有一定可遵循的规律,并有一套艺术表达词汇。从表演的程式性角度来说,其主要是指我国戏剧中的形式美。当然,形式美又是由声音、姿态、服饰及旋律等各方面的美组成。
赣南采茶戏是客家人经过长期生活艺术沉淀后的再创造,它是一种非常有实用价值的文化景观。赣南采茶戏表演形式、音乐唱腔等均已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因此,赣南采茶戏的程式性是非常突出的。另外,赣南采茶戏从本质方面来说,其程式性主要是由美学决定的。例如,在具体的表演过程中,赣南采茶戏会更加强化表演特性,进而起到激发表现美的意识。与此同时,也正是由于赣南采茶戏的这种程式性,方能获得长久的创新与传承。
四、结论
综上所述,赣南采茶戏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戏曲类型之一,承载了客家人民的优秀品质,反应了客家文化中优秀的精神风貌。通过对赣南采茶戏唱腔的审美价值研究,论述了如何在表演戏曲的过程中,将思想深度、历史情怀及人物价值深入融合。换言之,人们思想文化水平的逐步提高是伴随着社会文化不断发展的基础之上,而人类的审美标准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想要将传统的优秀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就必须将传统思维与现代审美进行有机结合,找出一条具有创造性的艺术发展之路,这将是全国戏曲包括赣南采茶戏在今后发展的重要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戏曲曲艺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藝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3.
[2][4]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江西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江西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8.
[3]顾建光.文化与行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