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玉米纹枯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
孔凡星
所谓玉米纹枯病,也称之为花脚杆,属于玉米作物的重要病害之一。此病害具有发病较早、面积范围日益增大及不良影响程度不断提高等特征,造成了严重的經济损失。通常而言,当玉米出现纹枯病之后,其叶片受到的光合作用则被抑制,表现子粒饱满度较差,千粒重降低的状态,出现了霉苞的现象。根据相关统计获知,病田块会出现减产超过35%的情况,带给玉米最终产量不良的干扰,做好玉米纹枯病的防治工作十分关键。为此,系统思考和分析玉米纹枯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显得尤为必要,拥有一定的研究意义与实施价值。
一、玉米纹枯病的发生特点说明
对于玉米纹枯病的菌核而言,其可以在土壤、田野周围杂草以及病禾秆上面完成越冬,当进行收获的过程中,此时菌核会进去到土内,属于重要的侵害源。而玉米纹枯病的发生主要和菌丝的类型、侵袭程度、致病程度、玉米的类型、天气条件以及种植的相关对策等密切相关。
1、品种的类型
当品种的类型存在差异时,带给玉米纹枯病的相应抗性同样存在着很大的差别。通常普通矮秆阔叶型对比那些高秆窄叶型更加容易受到感染,对比本土普通品种,杂交类型更容易受到感染,而穗位较低的类型对比较高的更容易受到感染,此外,对比晚熟的类型,那些早熟的品种更容易被感染。
2、天气环境
针对玉米纹枯病来说,本身为高温高湿类别的病害类型,受到天气环境因素的影响十分明显,当玉米处于拔节阶段,当天的平均气温大约25℃,而田间的湿度较大的情况下,便产生发病的情况;如果长久处于阴雨天气环境下,当温度为29-33℃、空气相对湿度超过91%的情况下,将加剧纹枯病的病情,假如湿度较大的时候,此时的发病情况也十分严重。处于籽粒产生期到灌浆期的阶段,如果阴雨连绵或者降雨量过大时,会促使病情蔓延,而较为干旱的天气条件下,发病的几率也下降。
3、田间水肥的科学管控
对于玉米纹枯病而言,其发生和田间水肥的合理管控紧密关联。其中头一年发病轻微,而轮作的田块以及坡地的发病均较轻。当栽种的密度、氮肥的使用量过大以及田间杂草过多的时候,会加剧病情,通过施加钾肥,能使病害的程度减弱。
二、玉米纹枯病的有效防治措施
1、注重农业防治工作的开展
(1)以抗病和耐病性良好的品种作为首选
比如:针对胶东区域春播,亦或者早套,以掖单、掖单、农大以及鲁单等不同的品种作为首选;而针对晚套,亦或者夏直播则以鲁单、掖单以及登海号等不同的品种作为首选。
(2)重视栽种培育管控
一般而言,主要运用宽窄行高垄种植的方式,对于环境良好的区域则借助地膜覆盖的种植工艺,使得土壤内的丝核菌和茎基部相接触的次数降低。并且保证肥料的充足,做好追肥处理,完成NPK平衡施肥的任务,避免出现偏施的情况。同时,当降雨之后,需要实施及时排水,使田间的湿度下降,并将玉米基部存在的老叶、病叶全部去除,实现集中化的田间处置,及时进行除草。除此之外,需要把玉米的残茬全部收集至地外进行烧毁处理,然后进行对土壤深翻,将包含菌核的表土层翻压到活土的下面,使菌核的数量缩减。
(3)做好轮作倒茬管理工作
对于田间越冬菌核而言,可谓纹枯病发生的主要感染源,因此需要进行轮作倒茬处理,尽可能规避和谷子、高粱以及水稻等农作物进行轮作,以非禾本科的作轮作较为适合,比如:常见的花生和大豆等。
2、加大药剂防治的力度
(1)加强种子的科学处理
进行种子处理的过程中,主要可以运用种子重量的0.1%的26%粉锈宁可湿性粉剂,亦或者运用种子重量的0.24%的32%的纹霉净可湿性粉剂实施拌种处理,其效果大约为31%-41%。
(2)做好生育期解阶段的防治工作
在发病的起初阶段,可施洒51%的可湿性退菌特1650-1700倍;亦或者运用4%的井岗霉素水剂8000mL,每周大约喷洒一次,持续喷洒3次。
(3)确保田间管控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①间补苗处理
当出苗之后的2d实施间、补苗处理,各穴保留大约2株。当苗的高度为16-26cm的时候,便可以实施定苗,各个穴均保留一棵,达到苗齐、苗壮的效果。
②做好施肥、基肥及追肥管理
施肥的单产大约为7000kg/hm2。基肥则每公顷需要施肥碳铵大约700kg、过磷酸钙为380kg、氯化钾为220kg以及硫酸锌为10kg,确保混合的均匀性,并在进行整地处理的时候施加到畦内。进行追肥时,处于苗期—拔节阶段需要施加尿素大约110.2kg。
③加强中耕松土处理
当处于苗期3-5片叶的时候进行一次松土处理,可以加快发根。处于拔节阶段则采用中耕小培的方式,加快长苗的速度;处于大喇叭口阶段,则利用中耕大培土,谨防出现发根倒伏的情况。
④强化灌溉管理
处于苗期阶段,当土壤不干时无需进行灌水,如果降雨较多的时候,则应该及时排水。当拔节期干旱的时候,需要灌溉2次水;处于大喇叭口抽穗扬花阶段,假如天气较为干旱的时候,则应该灌溉3次水。如果降雨量较大时,需要把田水及时排净,谨防产生纹枯病和锈病等病害。
三、及时进行收获
当果穗苞叶出现枯黄的现象,此时子粒的乳线无法看到,表现出从前的黄红色且较为坚硬的子粒,便能进行收获。
(作者单位:150100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双城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