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别开生面的数学课

    苏婵娟

    〔摘要〕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不同,一场关于“0”的教学,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重视学生的生成与构建,留给学生充足的空间去想象、去学习。

    〔关键词〕数学课;心理自由;尊重;创造性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22-0075-02

    儿童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童心是有待挖掘的重要的教学资源[1]。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也很值得我们反复体察,细细品味。不断地读,就会不断地发现童心里深不见底的一面,也会有更多的惊喜和感悟。

    在教学第一节课上,我问小朋友,今天我们第一次上数学课,请大家谈一谈,你想在数学课中学一些什么知识呢?学生兴趣高涨,纷纷举手,有的说学数数,有的说学计算等,学生的学习为此有了一个学习的目标。我也立下一个目标——一定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更好的环境。

    入学不久,我发现班里很多小朋友都喜欢画画,并且画得不错。就想,这么好的资源不好好利用岂不可惜。那天学习“0”的认识,我就当一次“懒”教师,既不做课件,也不做教具,让学生尝试自己画。

    上课了,我请小朋友们帮忙,在黑板上快速画好一只猴子。学生积极响应:“老师,我!我!”我找了一名学生,发现其他人有点失望,就请上来的学生画猴子的轮廓,接着问小猴爱吃什么啊?接下来又找了几个小朋友画桃子给它。一会工夫,一幅猴子吃桃的画就画好了,尽管不是特别漂亮,但从学生们欣喜的目光中,我发现大家都很喜欢,也很兴奋。

    我随手在每只桃子上写下1~9这几个数,说:“谁能提个问题,请小朋友当猴哥,答对问题的可以摘到桃子。”

    我的原意是想启发学生提“比几大”“比几小”的问题,复习数的大小,同时让学生经历全部桃子被吃掉的过程,感知“没有”的含义,建立数感。

    第一个站起来的是小怀:“谁能真正摘到桃子?很难吧?谁会?”他把“真正”二字说得又慢又重,两只眼睛挑战似地在教室里扫了一圈,把全班学生的热情全调动起来了。

    我当时想,这孩子,画在黑板上的桃子怎么能真摘下来呢,这不是故意刁难吗?这个问题没多大价值。刚想开句玩笑,把这个问题“枪毙”,却发现有几个学生举手,很自信的样子:“我能!”

    我想,标新立异、别出心裁是孩子的乐趣。孩子的每一点发现,都是他们积极思考的结果,是他们内心世界的真实反映,也是他们创造的源泉,需要我们精心地呵护。所以,我示意小怀点将。

    第一个上场的是小植:“老师,有彩笔吗?”

    “没有。”

    “还是用我的吧。”一个学生说。

    只见小植在手心里飞快地画了几下,用另一只手把黑板上的其中一只桃子擦了,然后亮出手心中的桃子,看着小怀。全班小朋友哈哈大笑。我说:“小怀,你满意吗?”小怀非常严肃地点点头。

    第二个是小跃,他紧接着上去做了几下擦的动作,接着张开嘴,说:“吃了。”

    小怀高兴地说:“我很满意。”

    下边的学生很激动,我也被感染了,哇!这就是“真”摘呀?我明白了什么是童话世界!

    我接着说:“我想提个问题,谁能把比6大的桃子给摘下来?”

    第一个应战的是小钥,一个文静的小女孩,她擦掉7,问:“我摘得对吗?”

    学生在下面嚷:“还有,还有!”

    小捷:“老师,我也可以摘8,它比6大2。”

    大家抢着告诉小捷:“还有9也是。”

    小妍:“老师,我能一下子摘两个吗?”(本来我想让学生摘完8和9,再模仿我的样子提问,想不到学生问了这样的问题)

    她擦掉了4和3,解释说,4+3=7,7大于6!

    小豪:“我也能摘两个,保准你们看不明白。”

    他上去先擦掉了1和5,又随手亮出两张排在一起的学具卡片:“看明白了吧?15就是比6大!”

    这孩子,他上去的时候神神秘秘地用一只手捂着口袋,原来藏着东西呢。

    小岑:“我只摘一个就行了。”(只剩2和6了,看你怎么摘)

    她飞快地擦掉6,亮出学具卡片6:“看,倒过来就是9,9比6大!”

    最后剩一个2了,我说:“怎么办啊?”

    小龙说:“我也想摘一个,我要把这个比6小的摘掉。”

    学生笑嘻嘻地看我摘完,高兴地说:“没了。”

    课堂应该让学生感兴趣,有好奇心,心理自由,心灵开放。也就是说教学应该建立在尊重和信任学生的基础之上,不管学生有多小。在这样的前提下,学生才会敢想、敢说、敢做。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識技能才会被激活,创造思维的火花才会燃起!

    这节课中,学生用自己的所学、所思为课堂情境的创设创造了物质环境,同时他们也成为情境本身。他们在给大家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也体验到了创造的惊喜。这里,有教师式的学生,也有学生式的教师,大家“教学相长”,其乐融融。尽管一开始学生提的问题不是纯数学问题,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放飞了想象,发展了创新意识和发散思维的能力,他们虽然没有思考数学,却在“数学”地思考。所以,为此花一点时间也是值得的。

    “好老师”点评

    1.这是一堂尊重学生特点的生动课堂:读了这个故事,不禁为教师的设计拍手叫绝,关于“0”的教学,教师可以很快地带过,但是如果结合孩子们的年龄特点,那就太有意思了。苏老师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口,把学生的经验、生活作为教学的最重要资源,更重要的是使同学们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和价值感,这就是最好的育人。

    2.学生生成和建构的过程促进了欣赏与合作的品质。在整堂课中,教师并不急于打断孩子,或者直接给出结论,而是通过一些问题,引导学生之间互相激发思维和大胆尝试表达。我们也看到了孩子们独特的建构知识的方式,以及同学们之间的接纳、欣赏和合作,这样的方式是符合他们的学习特点的,能够激发孩子们对知识的强烈渴求和兴趣。

    3.孩子的世界比我们想象的更精彩,只要我们相信和放手。相信当你读到孩子们“摘到”桃子的环节时,一定会被孩子们想象力之丰富,表达之形象所打动,如果教师不给予这样的机会,或者断然拒绝学生这样的表达,那将会扑灭多少创造的火花。

    参考文献

    [1]黎少雅.小学生创新思维素质的培养[J].广东教育(综合版),2002(22):55.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思明第二实验小学,厦门,361000)

    编辑/杜文姬 终校/于 洪

相关文章!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浅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

    张芳摘 要:古语有云“读史可以明智”,历史不仅仅是研究过去已经发生的事情,更重要的是从历史事件中汲取经验教训,促进现代社会的发展。历

  • 指导写人记事,记叙美好生活

    颜蓉蓉记叙文是以记录人、事、物为主要写作方式的文体,初中阶段,学生主要学习的就是记叙文的写作。然而,记叙文写作的教学却常常有着浓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