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川剧活态传承的价值研究
吴艳东++田华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国家乃至全世界的珍贵财富,是历史发展的活的见证,是民族精神的最好体现。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川剧艺术,在当今社会却受到了一系列冲击和影响。本文对川剧在现代社会中的定位以及所受冲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川剧的“活态”传承价值。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活态传承;价值;途径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5-0054-01
一、川剧的现状研究
(一)专著和论文对于川剧现状的研究。近几年多有对川剧的舞美、音乐以及与之有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阐述,大多数学者是对川剧的源流、特征、风格以及具体的剧目、表演等进行研究,论文大多也都发表于《四川戏剧》杂志,还有部分硕、博士论文,比如:岳圣东在《20世纪川剧音乐的发展与改革》([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3.04.)一文中就川剧的音乐等多种声腔进行研究,同时对川剧音乐的保护与发展等相关问题作出评价和思考,但在发展和传承方面的论述尚浅,对川剧的保护措施和价值研究方面的内容很少。在川剧的其他方面,比如高翔在《川剧观演建筑的时代适应性探索》([D].重庆大学.2008.05)一文中对川剧观演的建筑进行研究,使人们对川剧及川剧观演建筑的发展脉络有了直观的认识,中间浅谈了在今后的地方剧场设计道路上,增强地方戏曲剧场的时代适应性,使中国戏曲文化能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得到更好的发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层面上,依然看不到针对川剧保护的途径以及川剧传承的价值。
在川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喻小珉在《大众传媒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现状研究——以川剧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2011.04)一文中分析了大众传媒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中功能的缺失和面临的问题,也对今后传媒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了新观点,但缺少了对川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措施和建议。只有较少学者从川剧的传承与发展角度提出了自己的思考,比如罗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川剧传承保护策略研究》一文中着重对川剧传承现状和所面临的困境加以分析,提出了川剧传承、保护的措施及建议,旨在为川剧事业的发展提供借鉴(2013)。
(二)多元融合下川剧现状的研究。一是社会的多元性。川剧几易其朝,容纳了每个时代的印记。在这个多元化、开放的时代背景下,川剧也是多种运行机制的社会中的一个缩影。二是观众选择的多元性。以电影、电视剧为代表的艺术形式在不同程度上满足着人们的视听感受,在多元社会中的人有多种选择、多种机会,川剧等传统戏曲面临的挑战是不容忽视的。三是川剧自身的多元性。川剧由西南地区(四川东中部、重庆及贵州、云南部分地区)的各个戏曲剧种综合而成,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多元性。在戏曲声腔上,川剧由昆曲、高腔、胡琴、弹戏、灯调五种声腔组成;在表现形式上,有变脸和长嘴壶茶艺等。以成都川剧院出品的现代都市情感川剧《琵琶声声》为代表的现代川剧更是层出不穷。
二、川剧活态传承的价值研究
(一)活态传承关键在“活”。活态传承是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和发展的环境中进行保护和传承、在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过程中进行传承与发展的传承方式,活态传承能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终极目的。针对川剧的区域性发展,设置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创新或翻新旧的戏曲剧目,结合时代编写新剧,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广播电视、网络的迅速发展成为川剧新的发展途径,通过节目创新,丰富戏曲类节目的种类和内容。
(二)为川剧更好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川剧是我国戏曲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中华文化一样源远流长,在历史的荡涤中依然保存了不少优秀的传统剧目、丰富的乐曲与精湛的表演艺术,活态传承有助于保护和传承珍贵的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品牌,帮我们找准生态困境、适应受众特点、创新保护传承思路、创新推广实效,建立起与西方文化平等对话的桥梁。
只有更好地传承与发展这些艺术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建立良性循环,成为具有造血功能的完整系统,实现“活态”传承。
参考文献:
[1]杜建华,王定欧.川剧(第1版)[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
[2]尧荣芝.关于川剧教育史研究的思考[J].四川戏剧,2015(05).
[3]巫小莲.探索川剧市场新途径[J].四川戏剧,2014(10).
[4]喻小珉.大众传媒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现状研究——以川剧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04).
[5]蒋玉石.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营销策略研究——以川剧传承和保护为例[J].四川戏剧,2012(01).
[6]刘文峰.中国传统戏曲传承保护研究(上)[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2.
[7]丁淑梅.川剧展演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J].中华文化论坛,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