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精神在高校艺术专业大学生中的传承与发展
摘 要:沂蒙精神起源于革命战争年代,它像一条传统之河流淌至今,可為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高校学子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由于沂蒙精神在音乐等艺术作品中得到了多角度、多层面的表现,因而本文选取艺术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展现笔者协同其他其他专业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沂蒙山区展开采风、摄录、创作、展演等活动历程及其实际效果,论证了在文化人类学指导下深入沂蒙山区开展田野考察及创作,并借助网络空间将作品回馈于社会,正是推动艺术专业学生接受、内化、传承、弘扬沂蒙精神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沂蒙精神;艺术专业学生;传承;弘扬;发展
沂蒙精神是沂蒙老区70余年来革命与建设光辉历程馈赠给当代青年群体的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然而受种种因素制约,当代高校学子与沂蒙精神难免存在一定的隔阂。鉴于此,本文从“绝知此事要躬行”的角度切入,展现笔者协同其他各艺术专业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沂蒙老区开展采风、摄录、创作、网络空间分享展演等活动历程,论证了文化人类学理论指导下的田野考察与艺术创作实践正是推动高校艺术专业学子深入体认并传承、弘扬、发展沂蒙精神的必由之路。
1 沂蒙精神与当代高校学子的关系
高校学子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后继者与储备人才,更是未来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生力军。就读于高校的莘莘学子应继承并发扬吃苦耐劳、自强不息、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方有望在未来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做出一番成绩,实现自身的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讲,沂蒙精神可以说是历史和文化为山东高校学子量身定做的一份精神食粮。然而,从另一方面来看,沂蒙精神毕竟属于革命战争年代延续至今的精神遗产和文化财富,不可避免地与当前高校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存在一定的距离。所以,采取何种手段强化沂蒙精神对于高校学子的亲和力与感召力,就成为在当前文化环境中面向高校学生宣介、弘扬沂蒙精神这项工作的难点所在,也是重心所在。
2 推动高校艺术专业学生传承、弘扬沂蒙精神的策略
2.1 组织艺术专业学生深入沂蒙老区,感受真实的文化生活
沂蒙精神诞生和传承于沂蒙老区,是老区人民文化生活的结晶。所以,要感受沂蒙精神,最便捷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深入沂蒙老区去感受当地人民的生活与文化,从接触到的一山一水、一人一物当中具体地品味、感悟沂蒙精神的内涵。在这方面,一位摄影界的老前辈李元奇为我们树立了榜样。身为大连摄影协会主席的他曾于1986—2012年间26次深入沂蒙老区,用黑白照片记录了老区人民生活的变迁,结集出版了摄影集《安身立命的乡村:沂蒙纪事》。这位前辈对沂蒙山区的考察和记录虽出于自身兴趣及摄影艺术的需要,但其工作方法已具备了文化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性质。所以,在引导艺术专业学生走入沂蒙老区之前,笔者首先结合《沂蒙纪事》这本摄影集,向学生普及讲授了文化人类学、影视人类学以及民族音乐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田野调查的工作方法。然后,会同各艺术专业教师组织音乐、舞蹈、美术、影视艺术等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深入沂蒙老区展开田野调查。
由于调查团队包括各艺术专业的学生,所以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自然形成了协作互补机制。具体来说,音乐、舞蹈、美术等各专业学生展开艺术采风活动,而影视艺术专业学生则分头与上述各专业学生结伴而行,遵照影视人类学的理论指导展开人类学片的摄录活动。例如,音乐专业学生发现了优美的沂蒙红歌,与结伴而行的影视艺术专业学生商议后,协作摄录沂蒙红歌的表演场景以及演员与观众的生活场景和生活方式,获得反映沂蒙老区人民文化生活的人类学原片。待上述各专业学生采风完毕之后,再由音乐、舞蹈、美术等各专业学生分头跟随影视艺术专业学生展开对沂蒙老区生活的摄录工作,从影视艺术的角度再一次观察沂蒙老区,并深入体验吃苦耐劳、自强不息、无私奉献等沂蒙精神的内涵。这样,深入沂蒙老区的考察活动就在影视人类学的主导下成为音乐、舞蹈、美术等各专业学生采风与影视艺术专业学生展开实践、实训等活动的结合形式,最后以人类学片的形式将各艺术专业学生对于沂蒙精神的感怀和体悟汇集在一起,为后续在沂蒙精神主导下开展艺术创作打下基础。
2.2 面向网络、依托音乐反映沂蒙精神的系列艺术创作
深入沂蒙老区的采风摄录活动结束后,笔者首先采取恳谈会的形式鼓励学生畅谈自己对沂蒙精神的感悟与体会,然后会同各艺术专业的教师,采取互动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确定沂蒙精神主导下艺术创作的选题方向。最后,由学生按照自身专业特色,展开反映沂蒙精神的艺术创作。作为音乐教师,笔者引导音乐专业学生利用采风摄录所得沂蒙老区音乐为舞蹈、美术、影视艺术等各专业学生的作品编配伴奏。在这一阶段,推出了如《沂蒙新韵》等音画MV、以《跳起舞蹈颂亲人》为主题的钢琴伴奏小舞剧系列作品、以《大美——蒙山沂水》为题的钢琴伴奏系列绘画展演视频、以《沂蒙纪事》为题的影视纪录片系列作品,分别代表了音乐、舞蹈、美术、影视艺术等各专业学生感悟沂蒙精神进而表现沂蒙精神的原创作品成果。作为钢琴教师,笔者指导音乐专业钢琴方向的学生为上述各专业学生的作品编配伴奏,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钢琴音乐创编技能。在各系列作品创编完成之后,笔者与各艺术专业教师分头督导学生将作品视频上传到微信朋友圈、快手、抖音等新媒体客户端进行展示和分享,吸引受众,积聚粉丝,以实践的形式将沂蒙精神的教育心得及成果回馈给社会公众。
2.3 沂蒙精神教育活动的反响及心得
上述各系列艺术作品不仅表现了沂蒙老区的自然山水,更是将艺术的视角深入沂蒙老区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并从作为普通人的平凡事这一角度,艺术地再现了王传喜、李奉田、洪国梁等当代沂蒙英模不平凡的事迹。所以,上述各系列艺术作品不仅艺术再现了沂蒙老区当前的时代风貌,而且从点滴细节中诠释了吃苦耐劳、自强不息、无私奉献等沂蒙精神在今天沂蒙人身上的体现方式,可以说是全方位地展现了当前沂蒙老区的社会生活与文化面貌,因而赢得了网络空间受众的频频点赞,学生的新媒体账号也因此积聚了大量同龄粉丝。
从沂蒙精神教育对艺术专业学生的影响这一角度来看,通过跋山涉水深入沂蒙老区看展采风摄录,学生切身体验到了什么叫作“吃苦耐劳”,并从作品积聚的点赞和网络人气当中感受到了吃苦耐劳精神对于艺术工作的必要性;通过自行选题,自行创作、协作摄录,学生切身感受到了什么叫作“自强不息”,并从艺术作品的完成度方面感受到了自强不息正是艺术创作的主导灵魂所在;通过不计报酬的摄录、创作,当赢得网络受众点赞之时,学生也深刻体悟到了什么叫作“无私奉献”,并从自己对于网络受众的奉献当中读懂了他们对自己的肯定和期许,明确了自己在今后艺术创作中的责任意识。由此可见,借助采风、摄录、创作、网络展演等一系列围绕沂蒙精神展开的艺术活动,使艺术专业学生从身体力行的角度具体而深切地感悟到了吃苦耐劳、自强不息、无私奉献等沂蒙精神的内涵,并在相当程度上内化成了自身在艺术创作中的指导思想,达到了单纯的理论宣讲难以企及的生动效果。
3 结语
吃苦耐劳、自强不息、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正是当代高校学子重要的精神食粮。根据笔者协同其他教师组织艺术专业学生开展采风、摄录、创作、网络展演等一系列活动的效果来看,必须引导学生深入沂蒙山区,借助具体的艺术活动,从一点一滴中感悟沂蒙精神的内涵,才能将其有效地内化为自己的思想与品格,也才能从更深的层面获得沂蒙精神教育的实效。由此可见,在文化人类学的指导下深入沂蒙山区开展田野考察及创作,并借助网络空间将作品回馈给社会,正是推动艺术专业学生接受、传承、弘扬沂蒙精神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李田.老区红色音乐文化特性分析[J].戏剧之家,2019(08).
[2] 桑潇.试析沂蒙民歌演唱风格的传承与创新[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8(04).
作者简介:方冰(1971—),男,泰山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