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把道具说林冲
摘要:从文本细读的角度,借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作者给人物形象所配置的道具来分析小说的形象塑造、情节设置与主题表达,以期为小说阅读鉴赏中的文本细读提供借鉴。
关键词:《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林冲;道具;文本细读
在古典小说中,匠心独运的作家总能给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安排一件符合人物个性特征的随身物件。在戏剧中这些物件被称作“道具”,而许多这样的“道具”所蕴含的人物形象及其情志已经稳固在文学作品中,成为文学形象解读的特殊意象。例如,大家熟知的有孙悟空的如意金箍棒、杜十娘的百宝箱、关公的青龙偃月刀等等。这样的特殊道具可以成为小说鉴赏的一把钥匙。通过分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小说单元《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中林冲的特殊道具,进而对小说细节进行新的解读,借助林冲所用道具尖刀、花枪和酒葫芦来解读小说独具匠心的形象塑造、情节设置与主题表达。
在《水浒传》中,林冲惯使枪棒,这也是林冲的看家本领。虽然作者给林冲配的道具是《三国演义》中张飞用过的丈八长矛,但他在教习东京八十万禁军时应该用的是枪棒类武器。林教头作为刑徒被发配沧州,收缴武器,手无寸铁,他甘心认罪,没有半点反抗的意思。但当他听到李小二言说店中有人要谋害他时,他“离了李小二家,先去街上买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前街后巷一地里去寻。”尖刀这个意象之于林冲,已经预示着林冲的心理意识发生了变化。谙熟君子之道的文韬武略,用惯从正面攻击敌人的枪法,林冲也开始考虑近身搏斗的可能性。
仇敌跟踪而来,林冲像市井莽夫一样买把尖刀寻仇,这使得小说情节发展有了起伏。但寻仇不成,林冲心下怠慢了,情节随之低落。這样,这把尖刀就隐藏在林冲身上,成为他自身陷“白虎堂门”之后的第一件道具。不过这件道具对于此时的林冲来说,用来切个牛肉、刨个炭火,正当其用。就人物性格分析来说,林冲虽然警觉,但依旧被麻醉在对荣华富贵的追寻当中。
当林冲到天王堂去看草料场时,作者这样描述:“林冲自来天王堂,取了包裹,带了尖刀,拿了条花枪,与差拨一同辞了管营,两个取路投草料场来。”这样,作者不动声色地给林冲配置了第二把道具:花枪。但林冲拿了条昔日惯用的花枪,却不是来杀敌的,而是用来挑酒葫芦的。当草厅崩坏,严寒难耐,林冲想到买一些酒,他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在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明人杨继盛有云:“铁肩担道义”,昔日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可以说是振臂一呼应者云集,而此时的林冲却用花枪扛起了醉酒人生。英雄末路,可窥一斑。
当然,小说叙述到这里时,林冲已经有了第三个道具:酒葫芦。酒葫芦是草料场老军临行所赠的附带品,林冲欣然接受,还牢记了买酒的所去之处。显然,此时的林冲打算要过安居乐业的生活,有酒葫芦为证。喝酒取暖安乐窝,城中泥匠帮修理。酒葫芦宽慰了林冲受伤的心灵,烘托出这位昔日东京城高级军官鲜明的性格特质。
至此,作者为林冲配备的三把道具:尖刀、花枪、酒葫芦依次亮相。这样的设置,符合作家传统的线索笔法描述,草蛇灰线,若隐若现。
当然,酒葫芦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如果没有草料场老军赠与的酒葫芦,就没有林冲沽酒途经山神庙,也就没有林冲因草厅彻底崩塌而借宿山神庙的故事。
林冲在山神庙就肉吃酒时,外面草料场突然起火。此时作者描述道:“当时林冲便拿了花枪,却待开门来救火,只听得外面有人说将话来。”细心的读者也许有疑问:“花枪可以用来救火,还是可以用来开门?”反正施耐庵老先生也不顾及这些了,让林冲带花枪直接往外冲,目标指向杀敌报仇,实现林冲性格的完全转变。当然,这时候的解腕尖刀也不要忘了随身携带,因为它被林冲贴身隐藏很久了,也该派上用场了。
作者给林冲临时借用的道具——那块用来靠门防野兽的大石头也派上了用场,推动了情节的进一步发展。门外人推门而不得进,竞相吹嘘自己的犯罪行径。门内人倚门而立,大梦方醒,怒不可遏。
是可忍,孰不可忍!林冲搬石提枪,破门而出。
雪地杀敌的场景作者描述得精彩纷呈。皑皑雪地映照出烈烈火势,更映照出林冲最终实现向梁山英雄转变的高大形象。他用昔日教习禁军的枪法,分别搠倒三个仇敌。这一方面反映出林冲的杀敌策略,另一方面更是预示着林冲与自己身份地位的决裂,对自己阶级立场的背叛。
细心的读者也许又会问道:“林冲用花枪可以解决的问题,为什么还要用尖刀?这把尖刀一直没用,最终也可以不用。”非也!用花枪杀敌是公仇,用尖刀杀敌是私怨。林冲用尖刀主要是针对陆谦。因为林冲与陆谦自幼相交,还施予陆谦恩惠,而陆谦不仅不感恩戴德,还屡次谋害林冲,致使林冲走上绝境。小说中林冲骂道:“奸贼!我与你自幼相交,今日倒来害我!怎不干你事?且吃我一刀!”表达了他对那个黑白颠倒的世道的困惑和愤怒。
作者特意描述林冲扯开陆谦衣服,瞅准陆谦心窝,剜出心肝,又用尖刀割下三个人的头颅,都摆在山神庙供桌上,就是要在上天神灵面前彰显人间的正义与公道。至此,这把尖刀完成了它的使命。
林冲终于丢掉了暖被窝,丢掉了酒葫芦,带着花枪和尖刀,走上了奔赴梁山、替天行道的道路。
本文从文本细读的角度,借用小说中作者给人物形象所配置的道具分析了小说的形象塑造、情节设置与主题表达,也为小说文本细读拓展了一个新的途径。
作者简介:石杰(1977—),男,甘肃省张掖市第二中学高级教师,主研方向为语文教学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