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精神永不褪色

    李欣玲

    如果曾把一生中最宝贵的年华,奉献给了这片土地,那么,这片土地也就会在您的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辽阔、富饶、荒凉的土地承载过您的青春、梦想与事业,那么,您对这块土地,一定会有永久的、深深的眷恋。

    我说的,当然是柴达木。

    柴达木荒凉而又年轻。青春、热血、泪水、汗水与欢笑一直承载着杨春贵老人和他的同学为之奋斗过的热土。

    2016年5月初的一天,我们来到北京,探访《柴达木报》创刊的往事。当我们走进杨春贵老人的家后,老人深藏已久的话匣打开了,仿佛又回到了当年那个激情飞扬的岁月。

    80多岁的杨春贵是我们党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曾任中央党校副校长。也是较早来到柴达木、开发建设柴达木的先行者。

    1958年10月,意气风发的杨春贵和同样充满朝气的6名北京人民大学新闻系学生一无返顾地走进荒芜的柴达木。

    斗转星移,半个世纪过去了,当年“战斗”在柴达木的影像时常在老人的脑海里不停的翻滚、重现。从老人的言谈中,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他对千里之外柴达木的一往深情。那山、那水、那事、那情、那景好像就在眼前。

    在杨老家,老人拿出珍藏已久的早期《柴达木报》,上面的新闻报道和一幅幅老柴达木照片,瞬间把我们带到了那个人烟罕至的荒漠戈壁。

    在资源富饶但高寒缺氧的戈壁荒滩上,空中蚊子肆虐,地上群兽出没,自然条件异常恶劣。五十年代中期,当党的“开发柴达木、建设柴达木”的号角响彻中华大地时,全国各地的工农商学兵,就像当年抗日战争时期千千万万热血青年奔赴延安一样,从“天府之国”、江南水乡等繁华之地投向自然环境极其严酷的柴达木怀抱。面对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极其艰苦的生活、工作条件,住地窖、吃冰雪、战严寒、斗风沙,与恶劣环境作斗争,硬是用铁锹、镐头等笨重工具靠肩扛、手推等原始劳动,打开了封闭多年的宝藏大门,唤醒了亘古沉睡的戈壁荒滩,揭开了盆地开发建设的新篇章。

    从杨老的讲述中,我们和建设者们一同回到了早期柴达木盆地。在那视野开阔的草原和戈壁上,可以看到来自全国各地成千上万的青年,他们在党的召唤下,满怀“战胜风沙严寒,钻透戈壁高山;让万宝为国利用,要烟囱林立沙滩”的豪情,在东起达肯大坂山,北到赛什腾山,西沿阿尔金山,南至昆仑山的千里戈壁上,擂响了跃进的战鼓,“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一幅幅美轮美奂的画卷在柴达木的戈壁滩上舒展开来。

    1958年10月初,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的7名学生来到了柴达木和当地抽调的8位同志一起,在人少、缺乏机器设备,只有一间办公室的情况下,开始《柴达木报》创刊筹备工作。

    一无所有,怎么办?一场人人动手、自力更生的创新实践悄然展开。有的清理铅字,有的捡标题字,有的刻字……因为不会使用刻刀,一上手就割破了手指,用嘴吮去血汗,接着干。1958年12月1日,在一片欢呼声中,盆地上的第一张报纸——《柴达木报》诞生了,从此柴达木盆地有了自己的宣传阵地。

    时间就是“油”。盆地里的石油工人决心“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拿下一个大油田。”一个轰轰烈烈的劳动大竞赛让所有的人绞尽了脑汁、挖空了心思,有的钻井工人自己摸索着安装井架,有的不是修检人员也开始探索修理机件,调车没有,就用人抬、肩扛,没有照明设施,就点起篝火来代替……一切只为了快速钻井、找到石油。

    寒风中,送报的姑娘,不畏雨雪,跋涉数百里,经常要往钻井队、养路道班去送报纸。

    露天下,养路工人,战胜了春天的风沙,战胜了夏天的蚊虫,战胜了冬天的冰封,一年四季战斗在公路上。

    ……

    不畏惧艰苦,乐于奉献,乐于牺牲,正是有了老一代柴达木人的艰苦奋斗,才创造了属于他们的精神家园。以“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勇于创新、团结奋斗、科学务实”为特征的柴达木精神,在他们和后来者的不懈努力下,得到凝聚和升华,铸就起新的精神高地。

    可以说,没有柴达木精神的激励和启迪,就没有海西大规模开发建设的今天。

    历史,本就是一出声情并茂的活剧。

    今天,新时代的柴达木人在前辈们的带领下,自觉成为柴达木精神的传承者,以这种精神为支撑,把信念的根须如红柳般深深地扎在这片希望的沃土上,无论历经了多少春秋,柴达木精神在每一个柴达木人心中永远不会褪色。

    在海拔4867米的青藏铁路昆仑山隧道,有一支守卫铁路隧道、巡护大桥、铁路,确保列车安全通行的部队——“昆仑山隧道守护中队”。“过了五道梁,难见爹和娘”。中队的官兵不仅担负着青藏铁路昆仑山隧道的守卫任务,还担负着从昆仑山到可可西里五道梁长达150公里的铁路巡护任务。官兵们分成若干巡逻小组,每个小组的巡逻区域达200公里以上,每天要轮换坚持巡逻20多个小时,几近全天候巡逻。多年来,每每巡逻线段被暴风雪掩埋,整个莽原大漠白茫茫一片,前方巡逻线无处可寻、无路可走时,官兵们就在与小腿等齐甚至在半米深的积雪中开辟出一条路来,然后沿着悬崖,手抓着铁路防护栏行走,一个个都变成雪人的官兵们停下来,稍稍喘一口或因缺氧猛吸一口气的时候,就成了可可西里活生生的最为壮美的雕塑。看守五道梁隧道的官兵武伟安,常年驻守昆仑山,直到孩子3岁多了都没能听到孩子喊他一声“爸爸”,但他面对困难坦然一笑,他说无怨无悔。

    格爾木邮政局投递员葛军,2009年7月格尔木至唐古拉山镇自办邮路开通后,他担负起信使任务。通过邮递工作,葛军与沿线军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成为战士心中的“葛班长”、沿线生灵的保护者、农牧民的“好朋友”、“五道梁”上的救命人,受到大家的尊敬和爱戴。他用实际行动弘扬了“艰苦创业、团结奉献、自信自强、开放包容、敢为人先”的新时代柴达木精神。一个人,一辆车,满载着报纸、信件、物品,义无反顾上“天路”,默默地将爱心洒向生命禁区的每个角落,成为天路上的“鸿雁”信使。

    ……

    有付出,就有收获。一批又一批的柴达木建设者,面对严酷恶劣的自然环境,发扬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创造了柴达木发展的奇迹。

    昔日“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的柴达木盆地,迸发出了勃勃生机。石油基地油龙横卧,钾肥基地碧波荡漾,草原牧歌悠扬,枸杞红遍山川,青藏公路、铁路如玉带飘扬,涩—宁—兰天然气管道划出高原彩虹,自信的柴达木正向世人展示着经济腾飞的魅力。

    如今,游走在柴达木盆地,只见宽阔的道路周道如砥、交织如网,绿茵遍布,车辆穿梭,“银龙”腾飞……在熙熙攘攘的车流中,在载歌载舞的广场舞群中,在孩童的欢声笑语中,映出了“八百里瀚海换新颜”的新貌,展现了秉承“柴达木精神”努力建设柴达木结下的丰盛硕果。

    (作者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柴达木开发研究》主编)

相关文章!
  • 融资融券对日历效应的影响:来

    王璐摘 要:过去的研究表明,中国股市的运行效率受到政府监管与干预并存在非对称交易的现象。2010年3月31日,中国股票市场实行了融资融券

  • 别自我设限

    据网络媒体报道,芬兰盲人设计师Jucca设计了一款光照治疗灯,风靡北欧,治愈了成千上万的抑郁症患者,其故事被当做励志故事在网上疯传。他

  • 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

    金玉娜柏晓峰摘 要:按照形成原因——作用机理——解决机制的路径,对抑制盈余管理有效途径的实证研究表明:机会主义偏误和技术性错误是盈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