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新县推进脱贫攻坚 探索乡村振兴的思考
尹向龙
近年来,永新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按照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和要求,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振兴,以乡村振兴提升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探索出一条具有永新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一、永新县推进脱贫攻坚探索乡村振兴的基本做法
永新县是国家重点贫困县、罗霄山片区贫困县和原中央苏区振兴县,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11765户44767人,2014—2018年共减贫10236户41692人,未脱贫人口为 3075人,贫困发生率由10.4%降至0.71%。2018年7月,该县顺利脱贫摘帽,实现了高质量脱贫退出。
1.追求高质量,巩固工作机制确保脱贫可持续
一是巩固提升脱贫机制。制定了《关于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巩固提升脱贫成果的实施意见(暂行)》,建立健全8个巩固提升机制,配套12个巩固提升工程三年行动方案,继续保持政策不变、力度不减、队伍不撤。
二是强化常态化动态管理。制定了《永新县贫困对象常态化动态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将以往的“结果管理”转化为“过程管理”。
三是建立脱贫攻坚稳定投入机制。制定出台了《永新县统筹整合财政涉农扶贫资金实施方案》,2018年整合财政涉农扶贫资金41152.38万元,重点投向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扶贫项目。在县财政保运转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全年投入县本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8390万元用于脱贫攻坚,比上一年增长约5%。
四是建立基层扶贫干部培训机制。加强培训,全面提升各级干部脱贫攻坚能力。2018年,举办扶贫干部、致富带头人培训班313期,共培训35152人次,取得了明显成效。
五是建立脱贫队伍机制。建立了县有脱贫攻坚指挥部、乡有扶贫工作站、村有扶贫工作室的三级扶贫机构,每个乡扶贫工作站配备了不少于2人的扶贫专干,每个村落实了不少于1名扶贫人员,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2.聚焦吃穿不愁,拓宽增收渠道夯实脱贫奔小康
一是发展种养产业,提高群众收入。着力发展井冈蜜柚、绿色蔬菜、种桑养蚕、珍稀楠木等“四个千万工程”等富民产业,动员和组织贫困户采取自主发展、资金入股、土地入股、劳动力就业等多种方式参与产业发展。2016年以来,共发放贫困户扶贫小额信贷2.1亿元,其中2018年新增9300.5万元,实现贫困户产业发展全覆盖,贫困户足不出村就能在产业链上得到最少三项实惠:土地流转收入,群众把闲置的土地流转给公司、合作社等进行经营种植,每年可获得不低于600元/亩的土地租金,“沉睡”的土地资源变成了群众增收的资产;入股分红收入,政府资助给每户贫困户的5000元产业发展扶持金,由村专業合作社统一投入到产业基地,基地每年以股金总额的10%向贫困户分发红利;劳务务工收入,以才丰乡为例,所有扶贫产业基地可优先安排贫困户务工人2.1万个,贫困户在扶贫产业基地务工可增加劳动就业收入187.4万元。
二是开辟光伏产业,提高资产收益。启动实施贫困村村级集中光伏电站建设,总规模达到19.6兆瓦。截至2018年底,全县发电收益2600万元,户均增收4400元。
三是抓好就业务工,增加工资收益。共开发生态护林员、农村保洁员等公益性岗位5647个,其中安置贫困人口4980名,比去年新增364个;巩固扶贫车间31个,安排贫困劳动力439名实现就地就业;输出县外务工1.15万人,务工收入成为增收致富的主要支撑点。
四是完善利益联结,强化示范带动。规范发展农民合作社,贫困户以土地、劳动力、现金等形式入股,推行四统一分、反租倒包、股本分红等联结方式,让贫困户获得可持续的收益。
五是注重产销一体,促进增收致富。大力推进电商扶贫,建立乡村淘宝站点146个,辐射238个行政村,通过“公司+合作社+电商+贫困户”模式,拓展销售渠道。
3.围绕“三保障”, 完善服务促进人居环境再提升
一是实施安居提升工程。按照“九大项提升”要求,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安排整合资金6972万元,实施安居提升工程23865户,其中贫困户4243户。二是完善教育资助体系。健全了贫困户学生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资助体系,实现了贫困户学生资助全覆盖。全县获得教育扶贫资助的贫困学生共4908人,发放资助金934.178万元。通过大排查,对在县外就学的贫困户子女1246人,实施财政兜底资助,共发放教育资助金179.43万元。落实“雨露计划”培训对象575人,落实培训补助资金172.5万元。三是建立贫困人口医疗资助“五道保障线”。坚持财政全额资助贫困人口参加基本医疗和疾病商业补充保险,建立基本医疗、大病保险、商业补充保险、民政医疗救助、政府兜底专项基金“五道保障线”,确保贫困人口医疗费用报销90%,全面实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一站式”服务,实行先诊疗后付费。全县已享受医疗报销和医疗资助等政策的贫困对象达44611人次。四是精准补助残疾人等困难群体。对特困贫困户人口实现低保全覆盖。全县2018年上半年享受生活补贴5259人,发放资金157.77万元,享受护理补贴4349人,发放资金130.47万元;下半年享受生活补贴4663人,发放资金139.89万元,享受护理补贴4303人,发放资金129.09万元。
二、永新县推进脱贫攻坚探索乡村振兴的特色经验
1.坚持“四心”战脱贫
该县在脱贫攻坚中培育形成了“真心为民、精心绣花、沉心苦干、一心求变”的永新“四心”脱贫攻坚精神,生动践行“在脱贫攻坚中走前列”。一是坚守真心为民的情怀,谋划脱贫站高位、谱新篇。二是狠下精心绣花功夫,聚焦聚力扶真贫、真扶贫。三是秉承沉心苦干的韧劲,百折不挠脱穷帽、拔穷根。四是强化一心求变的意识,构建攻坚新机制、新体系。
2.精准脱贫“443”工作法
一是坚持“四个围绕”,即坚持各项工作围绕脱贫攻坚转、党员干部围绕贫困群众转、扶贫举措围绕产业发展转、工作机制围绕巩固成效转;二是推行“四大战区”,将23个乡镇划分为东南西北“四大战区”,一套县级班子负责一个战区,每个县级领导挂点一个乡镇,分区作战推进脱贫攻坚。三是配套“三大机构”工作体系,设立综合协调、帮扶工作组和第一书记管理、督查巡查“三大机构”,以作战的效率推进脱贫攻坚。
3.社会扶贫“爱心四化”
一是爱心资金化,为脱贫攻坚“输血”。开展“百企帮百村”、“脱贫攻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行动”、点亮微心愿等多项扶贫专项行动,鼓励社会各界捐资捐物,让“爱心资金化”。目前,县内企业已实施产业帮扶项目29个,投入资金1749.18万元,帮扶贫困人数6416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结对帮扶全县2000多户贫困户。200多名志愿者直接参与扶贫工作,募集爱心资金30余万元,资助贫困学生139人、贫困老人56名。二是爱心基金化,为脱贫攻坚“储血”。对接专项基金、建立爱心基金、规范基金管理,做到“爱心基金化”。争取并落实中国福利人口基金会、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天籁基金会等各项基金近千万元。三是爱心项目化,为脱贫攻坚“造血”。以增强群众的自我“造血”功能为重点,助推产业扶贫项目、推进社会扶贫项目、实施爱心项目,使“爱心项目化”。如返乡创业青年李小江,采取“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模式,投资2500余万元创建了烟阁乡长富村恒龙白茶基地,合作社每年为社员按收益的10%进行分红,吸纳了周边400多户农户在基地务工。四是爱心长效化,为脱贫攻坚“活血”。出台一批激励机制、搭建一个传播平台、创建一个扶贫智库、培养一支爱心队伍,建立“爱心长效化”。动员一批有志于脱贫攻坚事业的爱心人士,以运营爱心超市、爱心书屋、爱心茶吧等爱心项目的方式,将社会的关爱传递给需要帮助的群众。
4.生态扶贫“四生同步”
一是生态产业带动脱贫。按照“高山植楠、缓坡栽柚、田间种菜、河滩育桑”空间布局,主攻现代农业“四个千万工程”生态富民产业,种植面积达25.6万亩,带动2.2万户农民受益(其中贫困户3075户),实现户均年增收4000多元。建设特色小镇,形成“一乡一特色、一镇一产业”的产业发展格局。涌现了现代农业示范园、曲白黄桃、高市蓝莓等一批特色产业基地龙头,受益贫困户298户,户均增收2000多元。如才丰乡联合村打造草莓爱心基地等休闲采摘产业,吸收贫困户入股或务工,每人每月增收1800元。大力发展农家乐、休闲观光、果蔬采摘等乡村旅游,建设乡村旅游示范点9个。如高市乡打造洲塘书画村,每个周末接待游客400多人次,当地村民通过出租房屋、保洁、销售农产品等实现稳定增收1500元/月以上。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了脱贫优势、发展优势,在脱贫攻坚中实现绿色崛起。
二是生态项目助力脱贫。全力推进生态移民项目。争取上级专项移民资金2900余万元,让1033户4909人从环境恶劣的偏远山区、生态脆弱地区、禁止开发区搬迁出来,实现易地脱贫。大力实施光伏扶贫项目。以“政府筹资、企业建设、贫困户收益”的方式,实施光伏扶贫“屋顶计划”,为贫困户开辟了一条低碳、环保、可持续的增收新路径。2017年,总安装规模23MW,惠及贫困户5296户,贫困户年均增收3000元左右。推进国家主体功能区和生态功能区项目。落实国家主体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用于传统产业绿色改造和循环发展,推动企业清潔化生产。用活3218万元国家重点生态功能示范区转移支付资金,提升县域生态质量,改善人居环境。
三是生态补偿精准脱贫。建立生态公益性岗位保障机制。充分利用生态补偿和生态保护工程资金,积极开发生态公益性岗位,大力实施生态就业工程,让全县 3139名贫困人口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有了稳定的“绿色收入”。在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中选聘 693名贫困人口为生态护林员和森林防火员,安置1741名贫困人口从事保洁员,每人每年增收7200元以上。提升营林造林补偿机制。将16200亩人工造林、5000亩森林抚育、5400亩亩低产低效林造、7000亩油茶新造、1000亩毛竹低改任务倾斜安排到贫困村,有551贫困户2113人直接参与造林任务,每人日均增收 100 元以上。创新生态检察补偿机制。将生态案件中的“补植复绿费”投入到贫困村发展生态经济林种植,既恢复生态环境,又促进扶贫产业发展。2017年以来,全县已办理生态案件31件,累计投入“补植复绿费”168.5万元,补植复绿面积1100余亩,受益贫困户335户。
四是生态共享和谐脱贫。共建共享生态城乡。全域推进城乡“三化”,深化“六绿工程”,强化秸秆禁烧,让群众走洁净路、喝干净水、呼吸新鲜空气。共建共享生态建养。严守生态保护、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让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共建共享生态文明。坚持扶贫与扶志相结合,大力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让生态文明引领社会风尚。
三、进一步推进永新县脱贫攻坚探索乡村振兴的建议
1.注重“志智双扶”,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阻止贫困代际传递。
一是建立贫困户约束机制。从省级层面,对贫困户中存在的“等靠要”思想和超越自身能力的高消费、不孝行为、懒汉型贫困户,出台相应的约束机制,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二是加强精神引领,增强战胜苦难的斗志。深入开展“脱贫好故事”活动,着力营造“扶贫不扶懒”的社会氛围,引导贫困群众树立“摘帽为荣、戴帽为耻”的观念,增强加快脱贫的信心。三是注重教育培训,增强脱贫致富能力。认真组织“雨露计划”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等教育培训,提高脱贫致富的专业技能。加强教育扶贫,让贫困家庭孩子接受更有质量的教育,彻底斩断“穷根”。
2.健全长效机制,巩固脱贫成果
一是健全贫困人口动态管理机制。坚持“两不愁三保障”的标准,按照“应进则进、应退则退,有进有出、应扶尽扶”原则,嚴把精准识别动态调整关,决不让一个群众在小康路上掉队。二是健全扶贫产业发展机制。坚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结合,探索融合发展之路、绿色之路,确保贫困人口致富增收可持续。进一步完善实施“产业+脱贫”“生态+脱贫”“光伏+脱贫”“旅游+脱贫”“互联网+脱贫”等新模式。 三是健全教育、健康保障机制。降低因病因学致贫返贫风险。 四是健全贫困户长期帮扶政策机制。完善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组做法,扎实开展后续帮扶工作。
3.壮大县域经济,同步全面小康
作为国定贫困县,应积极争取上级持续加大对基础设施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提升区位优势。同时要加快自身发展,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确保永新人民与全国人民一道同步进入小康社会。
4.改进产业模式,全面深化改革
一是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探索建立农村耕地收储流转平台,集聚要素资源,壮大村集体经济。二是强化资源要素集聚。建设“123+N”智慧农业,建立信息、农技、气象等综合服务体系,规范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完善利益联接机制,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三是加大改革力度,全力补齐民生事业、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短板,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5.加大支持力度,促进均衡发展
建议对非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给予政策上、资金上的支持,努力缩小贫困村与非贫困村、贫困户与非贫困户的差距。加大对县级健康医疗事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在医疗器械和高技术人才等资源配备上的倾斜,提高县级医疗水平,同时,适当扩大报销目录内的药品种类,减轻贫困群众的医疗支出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