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如其人、人如其艺
摘 要:刘国枢先生是四川美术学院油画专业的早期创建者之一,他与刘艺斯、叶正昌等前辈一道开创了川美油画的创作传统。在先生百岁之际,“薪传有自”刘国枢绘画艺术作品展览在重庆成功举行。本文对刘先生绘画艺术作品的风格溯源进行简单梳理,既向这位前辈获得的艺术成就与生命成就表示热烈祝贺,又从另一个角度,即从艺术家生命过程的完整性上对其进行一次回顾。
关键词:油画;刘国枢;色彩
2019年10月31日,“薪传有自”刘国枢绘画艺术作品展览在重庆美术馆成功举行。笔者作为刘国枢人生自传《色彩人生》一书的采访编者,参加了本次展览及学术研讨会。刘老先生在开幕式现场发言时间长达20分钟,中气十足、思路清晰,操持的重庆话依然带着乡土气息,语言表达能力丝毫不亚于在场发言的年轻嘉宾。笔者与这位老前辈结识10余年,感慨于这位百岁老人在期颐之年的蓬勃热情与依旧风采,故近期对其艺术作品的创作风格进行了再次梳理,作为对本次大型绘画展览的回顾与反思。
1 刘国枢油画作品风格之缘
刘国枢的油画作品风格大概有3个不同阶段。正如他自己总结的,第一个是学生时代的人物画像,体现出朴实的现实主义情怀。第二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工、农、兵服务的新美术创作,带有革命现实主义色彩。改革开放后的第三个阶段的作品则画法老练、用笔辛辣,画家多年的积累已经内化到骨髓之中,呈现出恣意随笔的烂漫。
刘国枢油画作品的现实主义风格与其在武昌艺专接受的西式教育是密切相关的。刘国枢两次进入武昌艺专,唐一禾及冯法祀是他的启蒙教师,对他影响很深。唐一禾重视肖像训练,将留法时期系统学习的写实技法在武昌艺专进行推广,其早年的革命经历与热忱的爱国热忱更感染了正值青年的刘国枢。恩师冯法祀则更强调画面的完整性,有意识地给他教授文艺理论知识,介绍革命文艺。
从刘国枢求学时期手抄的“武昌艺专讲义”中可以看出,刘国枢对素描造型的把握已经相当准确。从色彩上看,他作品中的色彩也是为造型服务的。刘国枢从很小的时候就以米勒的绘画风格作为学习对象,在武昌艺专时期更是掌握了娴熟的肖像画技巧,并逐渐确立了写实主义的艺术理念。1942年,刘国枢的《盲婆》《乞妇》等多幅作品入选中华全国美术会举办的“春季美术作品展览会”,这都是他现实主义风格基本形成的重要体现。
1956年开始,苏联画家梅尔尼柯夫和马克西莫夫等苏派讲学课程对刘国枢的油画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他临摹武汉“苏联经济文化成就大型展”的展出作品可以看出,系统的学习让刘国枢把武昌艺专时期对法国学院派素描的造型色彩与苏联的素描教学方法加以结合,并成为中国革命现实主义油画的特有风格。《红军到川北》《县委书记》等作品都能流露出这样的人文主义情怀综合画风。
2 刘国枢绘画作品的中西融合风格溯源
当我们在探讨刘国枢艺术作品时,还要注意刘国枢绘画作品(素描或油画)中体现出的国画元素。那些国画笔触的运用,归根结底能体现出其受过传统私塾教育的痕迹。他从小就临摹《芥子园画谱》,对中国绘画有很深的理解,在他当年接受笔者采访的九十岁高龄,还多次提及“不忘‘芥子园”,足见这种国画观念的深入人心。
值得一提的是,他在武昌艺专时期就读的是图音组,绘画与音乐的跨界早已深入刘国枢的骨髓,这种融合型思维是伴随刘先生终身的艺术财富。比如,他充分运用中西跨界的思维,创造性地改造油画笔,把油画笔与毛笔的用法结合起来,带有毛笔与油画笔等复合功能的特殊作用,画出来的效果笔触也与油画刷子不同。
刘国枢不仅创作油画,他还创作国画,将中西画法融合得十分到位。笔者就收藏有一幅刘老先生赠送的枇杷国画作品,题为《金果累累》。刘老用笔泼辣、色彩干枯兼备。画家、评论家徐龙森先生十分赞赏刘老的传统文化素养,他认为:“刘国枢对传统中国绘画及书法均有极深的造诣……我们今天能在刘国枢的油画作品中看到这一份轻松、灵动的笔意,大约与此不无关联吧。”
3 刘国枢的艺术人生与生命成就
从全国性艺术成就与影响范围来说,刘国枢的代表作品首推《飞夺泸定桥》。这幅富有革命现实主义热情的艺术作品恰好也成为其艺术创作的高峰,也正是这幅极符合当时红色时期的纪念性作品奠定了其成为中国第二代油画家代表的艺术地位,该作品也永久收藏于北京军事博物馆。
关于刘国枢的艺术成就,很多评者已有定论,其中“川美油画之父”的评价应该是中肯的。刘国枢在194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还没有成立之时,就已经担任重庆上清寺西南美术专科学校西画科主任,又于两年后受聘于西南人民艺术学院美术系(四川美术学院前身)。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罗中立、何多苓、程丛林等作为美院学生参赛的一批作品获得全国美展大奖时,这位德高望重的前辈正担任四川美院的油画系主任。无论是艺术成就还是生命成就,刘国枢都是人生赢家。然而,我们在研究其绘画艺术成果的同时,除了将其生命成就纳入考察范围外,这些成就还离不开其妻子傅若芸女士的陪伴与支持。
名门之后的傅若芸女士作为刘先生在武昌艺专的同学,也是一位出色的油画家。当年,刘国枢在专科学校授教课程之时,傅老师也负责一些教学工作。不仅如此,由于刘国枢的教学任务重,傅若芸在承担教职之余,还肩负着家里5个孩子成长教育的重担,其艺术之路自然就有所搁置。笔者记得有次拜访刘老,当时在川美老校区的住处,一进门就看到墙上的盆景静物,细究一问竟是傅老师的闲来之笔。画作透露出恬静的气息,正是傅若芸女士由内而外艺术修养的充分体现,那些对艺术与生活的淡泊感悟也与刘国枢先生一样,自然天成、宁静致远。如果说一个成功男人背后总是站着一位优秀的女性,这位80多岁仙逝,一辈子都没有办过艺术展览的画家前辈理当获得后世的尊重与理解。在刘国枢先生百岁寿辰与纪念展览之际,我们也在此告慰这位优秀的四川美院油画教育家,因为刘先生的艺术人生与生命成就都离不开傅若芸女士的默默付出与重大贡献。
“艺术家应该是一个普通人,他不必强调艺术家的特殊性,故意打扮成艺术家的样子。艺术家的特殊之处主要是对艺术的执着虔诚,甚至以艺术为生命。但是他又不能特立独行,孤立地成为一个画呆子。艺术家的思想与作品要和现实生活、人民群众相联系。”“作为一个学院油画奠基的参与者,我无怨无悔。教学工作者和专业画家不同,肩负着承前启后之贵,能将好的传统保存传授,使其与时俱进,让后学者受到基础的实惠,从而加以发展发挥。”[1]這是刘老先生对艺术和艺术教育的独到见解,他把艺术与教学融入自己的生命当中,可以想见,正是对艺术孜孜以求的精神与顽强的生命力,让刘国枢不仅达成了自己的艺术成就,也让他达成了生命成就。
如果说艺术家的贡献是在艺术史上留下足够分量的艺术作品,那么艺术教育家的人生成就在于孜孜追求、诲人不倦。刘国枢老先生曾赠予笔者的格言“胸怀远大,关注弱小”仍然时刻回荡脑海,希望从本次的梳理可以探见艺术家博大的胸襟与崇高的使命。寥寥几笔,道不完一个百岁老人的沧桑过往,正如刘老坦然一笑,“至于造诣为何,让识者评议罢”。
参考文献:
[1] 刘国枢,彭莹茜.色彩人生[M].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13.
[2] 冯法祀.刘国枢油画选[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1988.
[3] 刘国枢.怀念先师,唐义精、唐一禾罹难四十周年纪念文集[M].武汉:中国美术家协会湖北分会,1984.
[4] 黄宗贤.大忧患时代的抉择——抗战时期大后方美术研究[M].重庆出版社,2000.
[5] 庞茂琨,王鹏杰,王朝刚,等.薪传有自:刘国枢艺术文献集[M].重庆出版社,2019.
作者简介:彭莹茜,广西人,北京大学随艺说负责人,曾供职于梅兰芳大剧院,主要研究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龙母文化、乡村文创文旅、艺术家自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