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道德与法治教学手段与教材文本的有机融合
林建梅
摘? ? 要:课堂不光是传授知识的讲堂,更是人性养育的殿堂。教材文本是“教”和“学”的脚手架,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我们要依据教材文本和学生的学情去选择适切的教学手段,运用动态的教学手段去导教促学,实现与静态教材文本的有机融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演绎灵动课堂,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
关键词:教学手段;教材文本;有机融合;道德与法治
教材文本不仅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脚手架,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面对当今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如何精心引导学生度过“拔节孕穗期”,这需要我们关注现实问题,在尊重教材文本的基础上,活化教材内容,实现动态教学手段与静态教材文本的有机融合,以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
一、游戏切入文本,激发学习兴趣
初中生普遍喜欢轻松有趣的游戏,运用游戏的教学手段,调动多重感官进行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放松学习心态,提高学习注意力,而且有助于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使学生在快乐中成长。在教学中,我们要寻找游戏与文本的契合点,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
例1:在教学“认识自己”一课时,教师设计 “锣鼓传”的热身游戏导入新课,内容是教师说“锣鼓传”,学生说“传给谁”,教师说“传给男生”,男生随着指令的发出全体起立;同样,“锣鼓传”—“传给谁”—“传给女生”,女生随着指令的发出全体起立;随后,“传给自信的人”“传给爱画画的人”“传给爱打篮球的人”“传给粗心的人”“传给爱思考的人”……学生随着老师指令的发出选择是否起立,考验学生对自己的认识程度和反应能力。“锣鼓传”的游戏体验寓教于乐,一方面,让全班同学在热身的同时,全情地投入到课堂中来。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课堂氛围轻松愉悦、民主和谐,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奠定了良好的教学情感基础;另一方面,遵循“活动即学习,体验即学习”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在下意识选择是否站立的时候,初步地认识自己,教师顺势导入课题,为新课教学造好势、铺好路、奠好基。
二、活动演绎文本,助力知识活化
新课程倡导活动化教学,提倡做到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化。因此,我们要树立“活动意识”,把活动与文本有机融合,设计一些贴近学生且受学生欢迎的活动环节,如“时政播报”“心理咨询”“出谋划策”“小品表演”“实验观察”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多样的活动中体验、感悟、提升。
例2:在教学“增强生命的韧性”一课中,教师巧妙地把实验活动“神奇的水”融入课堂中来。教师在讲台上和学生一起实验,并运用希沃白板现场展示实验内容:学生先在一只空杯里装满水,然后教师慢慢地将回形针放进杯里,一条、两条、三条……一次次放进水杯中,让学生观察水有没有溢出来,结果是一整盒的回形针放进装满水的杯子中,水依然没有溢出。通过实验,引导学生从水表面的张力去感悟生命的韧性,提升学生在生活中增强生命的承受能力、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复的能力。
例3:在教学“坚持依宪治国”一课中,教师设计了“演一演”的活动,引导学生直面现实生活中部分党员干部无视党纪国法,走人情徇私利的敏感话题,让学生在动态的小品表演和鉴赏中,潜移默化地掌握静态的法律知识;让原本艰涩深奥的法律知识,变得生动通俗,最终达成“以案明理”的目的:在情与法发生冲突时,我们始终要以法律为准绳,作为执政党更应带头依法执政。只有这样,才能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中,实现科学立法、严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要求,依宪治国才能真正得以保障实施。
三、案例解析文本,凸显课堂张力
案例与原理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教师在课堂上要选择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案例,引导学生更通俗地理解教材原理,学会运用教材原理全面、理性地分析案例。但在以例说理、以理析例、理例结合中要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使课堂充满张力和灵气。
例4:在教学“公平正义的价值”一课时,执教者介绍了我国法治建设史上标杆性案件——聂树斌案,教师刚表述完,学生就马上提出质疑:“人都死了,翻案还有什么用?”执教者不失时机地引导:“是啊,人死了不能复生,但正义之光永不熄灭!正义有时会迟到,但从来不缺席!对聂树斌案的翻案,是给死者一个正名,给生者一个交代,更是为推进中国的司法进程敲响警钟!今后,同学们的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如果遇到不公平非正义的情况,依然要相信人间自有公道在,积极乐观地生活!”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把握学生的学情也是动态过程,本节课在以案明理、以案导行中,把课程知识内容与法治要素紧密联系,在处理学生生成的问题中,又和教材原理实现巧妙对接,潜移默化地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例5:在教学“创新改变生活”一课时,执教者播放了北斗星通战略发展中心总经理潘凯《让北斗照耀世界》的演讲视频,讲述了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及北斗星通公司的发展历程。潘凯激情飞扬、铿锵有力的演讲,深深触动了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点燃了学生的爱国热情。而后让学生探究“我国为什么要自主研发北斗导航卫星系统”,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观察、分析、阐释生活现象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增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立志要为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努力提升自身创新能力。通过案例和原理的有机融合,学生的情感得到有效的升华。
四、导图提炼文本,培养学生思维
思维导图是一种可视化思维工具,可以让学生对教材文本进行主动系统的思考,在思维激发与思维整理的互动互促中,不断促进学生的思维深化。这种有效的思维模式已越来越多地运用到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来。教师在思维导图制作过程中,要提炼教材文本,理清教学脉络,突出教学重点,达到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效果;学生在展示自己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通过还原思维导图的方式,既可以验证逻辑结构是否清晰合理,关键词概括是否准确,还可以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便于理解和记忆,最终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
例6:在教学“共筑生命家园”一课设计的思维导图。
本节课执教者以房子的图形设计思维导图,形象直观地让“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成为共筑生命家园的两大顶梁支柱;建设美丽中国,做出智慧的选择,必须落实在国家、社会、企业和个人的实际行动上,这样才能建构牢固的根基,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筑生命家园。本思维导图从房子的内容、结构等方面设计,让学生充分理解本节课的重难点,学生进一步从导图中感受到,建设生态文明,必须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做到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二者协调发展,走可持续的绿色发展道路。整节课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激发学生从理念上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行动上要走绿色发展道路,从愿景上要建设生命家园。
五、微课整合文本,落实立德树人
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教材文本内容制作微课,既可用于课堂导入,也可用于课堂小结,还可用于突破某个关键问题的复习课。由于微课视频画风意境唯美,而且紧密联系学生生活,把微课视频运用到课堂中,能让道德与法治课堂焕发生机,不仅有利于增强课堂的吸引力,还有利于为学生搭建可持续学习平台,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提供更深更广的拓展空间。
例7:在教学“做更好的自己”一课时,教师运用微课进行课堂小结。微课内容有机结合了板书进行解说:“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做更好的自己一课,如果将每一个独特的你比作一只风筝,想要飞得更高、更远,去做更好的自己,首先我们要学会在心态上接纳自己,接纳自己的全部,从而欣赏自己,欣赏他人。其次在行动上做更好的自己,第一要学会扬长避短,善于利用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最大限度展示自己的才华;第二要学会改正缺点,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第三要学会激发潜能,让我们飞得更高、更远,为他人、为社会带来福祉。我相信:一个好心态加上三个好行动,将会成就更好的自己。”
微课内容和形式新颖独特,设计创意板书“风筝”的造型,巧妙将教材中飞得更高的小标题融合在其中,同时运用现代信息手段,讓风筝动起来,在放飞的风筝中,学生的情感随着动起来的风筝,思想在升华,感悟到要去追寻、去体验、去践行做更好的自己,从而有效地达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课堂不光是传授知识的讲堂,更是人性养育的殿堂。我们只有将教学手段和教材文本有机融合,才能演绎出灵动的课堂,才能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才能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