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跨江融合发展中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陈志琴
摘要: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城镇建设的大方向,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之中,需要综合考虑各种情况,并确定发展的方向。文章从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了新兴城镇化假设的有利于不利因素,并就如何抢抓跨江融合发展的新机遇,推进新型城镇化化建设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建设;跨江融合;建议
党的十八大指出,新型城镇化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强大引擎,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如何推进仪征城镇化进程,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一、仪征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一)有利因素
1. 区位优势。仪征地处江苏省中南部,是宁镇扬城市几何中心核心区,处于一小时都市圈范围,容易接受都市圈的辐射和带动,承接都市圈资金、产业外溢优先于其他城市。
2. 政策优势。省委省政府将扬州作为跨江融合发展的示范区,仪征以其独特的区位条件无疑成为跨江融合发展的先导区,最先接受南京的辐射带动,特别是南京江北新城建设,仪征毗邻的六合区组团发展跨界新城为我市推进城镇化建设带来良好的机遇,如何抢抓新一轮都市圈发展机遇,考量仪征人眼光和智慧。
3. 产业优势。经过历届市委、市政府的共同努力,仪征已经形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化工产业和船舶制造三大主导产业,特别是汽车制造产业已列入省重点扶持发展产业,仪征完全有可能实现建设成为汽车制造基地和汽车名城这一宏伟目标。
4. 资源优势。仪征拥有优质的港口和黄金岸线,是一座现代滨江城市;拥有广袤的森林资源和丘陵土地资源,有山有水,宜居宜业;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名扬省内外绿杨春茶、优质的果品、花卉苗木、原生态的有机稻米蔬菜,成为都市人安居乐业必备物质基础。
5. 人文优势。仪征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历史上人才辈出,一代帝师阮元、中法文化缔造者盛成、辛亥先驱盛氏三兄弟,以及一批当代活跃在政界、经济界、文化界名人戴相龙、厉以宁、纪宝成等,仪征籍精英遍布大江南北,荟萃的人文不仅是城市亮丽的名片也是仪征不可多得的人才资源。
(二)不利因素
1. 交通失优。仪征与苏南一江之隔、近在咫尺,但由于缺少过江高铁、地铁等城市间轨道交通,使仪征在时空速度上失去区位优势,成为咫尺天涯。
2. 产业失衡。仪征在产业上存在“三重三轻”不协调性,即市级工业重乡镇工业轻;制造业重三产服务业轻;粗放产业重科技产业轻。由于城镇产业不均衡,形成秤砣经济,支撑城镇化的产业基础不够牢靠,由于三产占比不高,为新增城镇化人口提供社会就业岗位不够充分;由于节约节能发展度不高,导致环境承载压力过大,这些都将影响城镇化进程。
3. 竞争失重。城市发展过程中往往带来相互竞争,竞争结果最终导致地区发展愈加不平衡。仪征处在宁扬城市群节点上,无疑受到城市间相互竞争的挤压。
二、抢抓跨江融合发展新机遇,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一)如何跨江融合发展
1. 在融合发展中准确定位城市战略发展方向。仪征的战略定位应当是:扬州“跨江融合发展”的排头兵;宁镇扬“大都市区”的核心区;全省先进制造业的新高地;南京生态旅游宜居的后花园;创新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探索者。
2. 在融合发展中需要把握的原则。一是实施经济一体化战略。“溢出效应”来自于经济一体化。经济一体化是经济规模化和贸易专业化的前提,也是重塑经济地理的高效的、最现实可行的途径;二是政府必须遵循经济一体化原则。政府在决策过程中,必须重新构建关于城市化、区域发展和区域一体化的政策框架,研究制度合作、基础设施共享和特别激励措施的有效政策组合。通过公共制度制订、基础设施建设和干预措施、激励措施的最佳组合,人们可以重塑他们的经济地理。
3. 在融合发展中把握的工作重点。一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交通、能源、水利、航道、港口和信息基础设施等,必须统筹推进,不可偏废。当前,仪征首要的是突出交通先行,尽快实现“高铁梦”,全力推进“宁仪扬”城际轨道、“连淮扬镇”铁路早日开工建设。但更重要的是,加快建设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让公、铁、水、空等多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各得其所、各显其能,并在资源能源消耗更低的前提下,实现客运服务更优、物流成本更低的交通运输保障;二是奋力提高经济密度坚定发展先进制造业。始终坚持项目为王,在大力发展汽车、机械、建筑、旅游等基本产业的同时,把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作为基本产业来加快发展,全力推进新兴软件名城建设。主动与南京合作共建工业园区,大力推进政产学研金合作;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大力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土地向专业大户、农业经营企业和农民合作组织集中流转。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面向民生的生活性服务业,积极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构建服务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三是坚持以人为核心。要优化布局,把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要坚持生态文明,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提高城镇建设水平,城市建设水平是城市生命力所在,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二)融合发展推进城镇化建设
1. 以重点中心镇建设为切入点。用城镇化重组农村。城镇是一定区域内具有较强辐射能力和吸纳能力的经济中心、科技文化教育中心、联结农村和城镇的纽带、传播现代文明的桥梁。在新一轮城市发展中,首先要做好规划对接和调整,立足我市实际,对接仪征和六合跨界新城建设,放眼长三角经济带,以超前的戰略眼光谋划我市城镇化发展蓝图,实现资源和空间的有效整合。其次是加快重点中心镇建设,提升集镇档次和功能,大力引导农民向城镇集聚,实施农村新型社区(村庄)建设,积极引导农民在规划区域内集中新建住宅小区,确保农村人口向集镇集中,促进农村人口城镇化。
2. 以产城融合发展为落脚点。一是做强工业支柱产业。要抢抓省委省政府扶持我市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机遇,加快汽车制造业基地和汽车名城建设,彰显城市活力魅力;要在做大做强我市三大产业基础上,加快新兴产业发展,夯实城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二是做优现代高效农業。围绕保障农民甩开膀子进城,主动做好土地文章,首先是积极做好农民土地确权工作,让农民吃上定心丸。其次是以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为重点,培育种养专业户、家庭农场,提高家庭经营集约化、专业化和规模化水平;三是做精三产服务业。在传统服务业上,要充分挖掘我市山、水、石、茶、果、林等生态优势、特色农业优势,大力发展集观光、休闲、体验、娱乐为一体乡村旅游,吸引都市人群近郊自驾自主旅游,打造都市后花园。
3. 以创新机制为接入点。一是产业发展机制。以产业向板块集中为原则,坚持以产业发展为核心,壮大村镇经济实力;二是资产流转机制。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使农民获得集体资产股份分红收益;充实农民土地使用权权能,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农民依法获得土地股权投资收益;保障农民宅基地用益物权,使农民依法获得宅基地和房产转让收益;三是农村金融机制。着力拓宽投融资渠道,构建多渠道筹措城镇建设资金的机制。在城镇带建设中,应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更多的发挥民间投资的作用,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导向,国家、集体、个人和民间资本共同投资建设的多元化投资机制。
(三)在融合发展中推进城镇化,在城镇化进程中实现融合发展
跨江融合发展是省委省政府在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新形势下的战略举措,城镇化是推动跨江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二者是互为补充的有机整体。因而在城镇化进程中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处理好人与城的融合。首先是思想观念的融合,不能简单以农村大拆城市大建,将农民逼上高楼,被市民化,要通过市场化功能解决农民安居工程,使农民融入城市主流社会群体,主动接纳城市文明。其次是公共服务体系的融合,需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二是处理好产业与城市的关系。合理安排产业空间布局,合理优化产业结构,有利于居民充分就业需求,同时城市对产业的选择要因地制宜,整合要素资源集约发展;三是处理好城市与城市之间关系。城市除了提供完善的基础公共服务产品以外,要彰显城市特色和魅力,要在产业上形成层次性和差异性,功能上存在互补性,有利于要素资源的循环流动。
(作者单位:中共仪征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