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昌重点产业科技人才现状调研
陈学军 贺丽萍
为了贯彻落实市委四届三次全委会和县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大力推进我县重点产业发展,努力造就一支规模效益明显、专业门类齐全、结构布局合理、素质优良、运作高效的科技人才队伍,县委组织部、县科委、县经信委、县委党校等部门联合成立课题组,在我县县域内相关单位(含市属部门)开展了重点产业科技人才队伍现状调研。
一、荣昌重点产业科技人才现状的调研情况
本课题调研的对象是我县县域内(含市属部门)从事生物医药产业、装备制造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畜牧产业、陶器产业(以下简称重点产业)科学研究、技术推广和从事生产经营管理的科技人才。
本课题组所定义的科技人才是指在上述重点产业领域拥有大专以上学历或拥有中级以上职称、具有专门知识技能、从事科技工作的人员。
本次调研共向相关单位发放调查问卷800余份,共回收调查问卷620份,其中有效数据601份,问卷有效率为96.94%。问卷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荣昌重点产业科技人才现状调查表》,主要是了解重点产业单位基本情况,包括行业类型、在职职工数量、科技人才类别等。第二部分,《荣昌重点产业科技人才个人信息采集表》,包括姓名、学历、职称、所属行业等。通过调研,了解和分析重点产业科技人才在总量、职称、研究方向、户籍来源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对荣昌重点产业科技人才现状有了一个基础性的了解,分析推进“一城两区”建设过程中重点产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市、县相关政策提出对策措施。
二、荣昌重点产业科技人才现状的基本情况
(一)重点产业科技人才的总量结构
本次调研共收集到我县重点产业科技人才共1529人。分布在县域内的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之中,其中,行政机关76人,占重点产业科技人才总数的4.97%;事业单位539人,占重点产业科技人才总数的35.25%;企业914人,占重点产业科技人才总数的 59.78%。调研数据表明,我县的重点产业科技人才广泛活跃在企业生产第一线,各自发挥着自己的才智。
(二)重点产业科技人才的性别结构
在1529名重点产业科技人才中,男性1195人,女性334人,分别占78.16%和21.84%。
(三)重点产业科技人才的年龄结构
在1529名重点产业科技人才中,35岁以下者508人,36-50岁者865人, 51-60岁及以上者139人,缺失值(统计数据缺失的人员)17人。调研数据表明,我县的重点产业科技人才年龄结构适中,正处于年富力强、经验丰富、有所作为的阶段。
(四)重点产业科技人才的学历结构
在1529名重点产业科技人才中,具有博士学位、硕士、本科、大专、缺失值(陶瓷产业的特殊人员)的人,分别占重点产业科技人才总数的4.25%、11.77%、46.57%、35.45%、1.96%,分别占从业人员总数的0.28%、0.77%、3.05%、2.32%、0.13%。调研数据表明,我县的重点产业科技人才以大专、本科学历为主。
(五)重点产业科技人才的职称结构
在1529名重点产业科技人才中,具有高级职称者250人,中级职称412人,缺失值(主要是在企业工作,有大专以上学历但没有职称和拥有初级职称的人员)为864人,高、中、缺失值职称科技人才之比为1:1.6:3.5。调研数据表明,我县的重点产业科技人才职称缺失值偏大,影响因素是县属相关部门人员“参公”和在企业从事生产经营的人才由于各种原因没有评上职称或职称晋级较慢。
(六)重点产业科技人才的户籍结构
在1529名重点产业科技人才中,户籍来源为外地者270人,本地为1208人,缺失值(主要是企业的户籍来源不明人员)51人。调研数据表明,我县的重点产业科技人才以本地人才为主,同时,在引进人才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绩。
(七)重点产业科技人才的类别结构
本次调查所收集的122家相关单位科技人才,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员381人,从事技术推广的人员862人,从事生产经营管理的人员243人,从事科学研究、技术推广和生产经营管理存在交叉的人员43人。调研数据表明,我县重点产业技术推广领域中有一支重要的科技人才队伍,其中以技术推广人才为主。
(八)重点产业科技人才的分布结构
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畜牧、陶器等产业五大重点产业的科技人才结构是反映荣昌重点产业科技人才状况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调研数据表明,我县的重点产业科技人才主要分布在畜牧产业和装备制造产业;重点产业科技人才占本产业从业人员比重最高的是畜牧产业,影响数据的原因是县域内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和重庆市畜牧科学院科研人员。
三、荣昌重点产业科技人才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科技人才总量不足
按照《重庆市工业重点产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2011—2020年)》的要求,2010年重庆市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业等产业科技人才应当占从业人员总量达到49.4%,到2015年达到51%。据统计,2013年我县重点产业工业总产值已经达到409亿元,从业人员达到13528人,我县重点产业科技人才只占从业人员的6.70%,说明我县重点产业科技人才总量严重不足,远没有达到我市相关要求。
(二)科技人才分布结构不合理
1.重点产业科技人才分布结构不合理。调研数据表明,事业单位科技人才数量虽然占全县重点产业科技人才总量比例小,但是这部分科技人才却拥有全县绝大数中高级职称;从事重点产业产品生产的企业科技人才基本上没有中级以上职称,相当于技术产业工人。
2.重点产业之间人才分布结构也不合理。调研数据表明,我县畜牧产业科技人才占全县重点产业科技人才总量的比重大;其它重点产业拥有的科技人才的绝对数量不多,按从高到低依次为装备制造产业、生物医药产业、陶器产业、电子信息产业。
(三)科技人才的能级结构不合理
1.重点产业科技人才的职称结构不合理。按照我市相关要求,2010年重庆市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业等产业,具有中级以上职称人才应当占从业人员总量的6.4%,到2015年全市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业等产业的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结构为1:3.5:5.5。目前,我县1529名重点产业科技人才具有中级以上职称人才662人,占从业人员总量的2.90%,高、中、缺失值职称科技人才之比为1:1.6:3.5。调研数据表明,我县具有中、高级职称的科技人才不仅总量不足,而且职称比例失衡。
2.重点产业科技人才的学历结构不合理。按照我市相关要求,2010年重庆市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业等产业,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人才应当占从业人员总量的17.6%,到2015年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才占科技人才总量比达到90%以上。目前,我县重点产业科技人才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1499人,只占从业人员的6.57%;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957人,占重点产业科技人才总量比仅62.59%。调研数据表明,我县具有大专以上的科技人才不仅总量不足,而且学历结构失衡。
此外,我县重点产业科技人才主要分布在重庆市畜牧科学院、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共计拥有博士学历人员64人和硕士学历人员151人,县域内其它相关部门和企业拥有博士学历的人员为1人,拥有硕士学历人员为29人。数据表明,我县重点产业缺乏领军人物,是一个典型的加工型生产企业,容易受到市场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
(四)重点产业科技人才成果转化有待加强
1.产学研合作层次不够高。西南大学荣昌校区、重庆市畜牧科学院等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只有少数能够得到运用,产学研合作缺少总体规划,共建研发机构、创立创新联盟、组织前瞻性研究等方面较少,对企业提升核心技术,开发高层次、高科技、高新技术产品的合作项目不多,没有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建创新技术实体。
2.产学研合作平台有待完善。西南大学荣昌校区、重庆市畜牧科学院等高校院所与工业园区内企业之间缺乏顺畅的信息沟通和信息传递,缺乏一个有效的、沟通产学研的中介平台,造成大量科技成果停留在实验室,工业园区内企业人才需求、技术难题难以得到及时有效解决。
3.政策扶持还需进一步强化。政府对产学研结合和科技成果转化已制订了一系列的激励政策,但与周边地区相比,我县产学研合作经费也相对较少,每年财政预算的科技经费为250万元,而周边如永川、大足等地为500万元以上,产学研对接活动开展不多,产学研合作还需政府进一步加强资金的支持和引导。
(五)重点产业科技人才队伍的稳定性较差
调研数据表明,重点产业科技人才中,外地户籍人员占重点产业科技人才总数的17.66%,相关人员反映,这部分人员流动性相当大,外地户籍人员一般在相关部门工作时间不超过2年,在企业工作时间不超过1年;本地户籍人员占重点产业科技人才总数的79.01%,也同样存在频频“跳槽”现象。原因之一是科技人才一般以项目为依托,以团队为中心,归属感不强,一旦相关政策的支持力度不够或个人择偶等因素发生变化,较容易流动,人才流失率较高。
四、荣昌重点产业科技人才现状优化对策
(一)科学制定重点产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
1.切实转变观念,实施“一把手”工程。《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必须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的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因此,各级党政领导班子、特别是党政“一把手”要树立荣昌经济社会发展人才是关键等理念,按照《荣昌县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荣昌县科学技术十二五规划》要求,形成“县委县政府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管理部门主导、各职能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科技人才工作格局。
2.制定重点产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县委组织部、县人才办、县科委、县发展改革委、县经济信息委、县教委、县人力社保局、县财政局等部门形成工作合力,制定出立足荣昌实际的重点产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规划和实施细则,指导各部门、各企业围绕总体目标提出分解目标、实施步骤、分阶段实施目标,以满足重点产业不断发展的需要和建设创新型荣昌的需要。
3.设立重点产业人才发展专项资金。按照我县相关文件要求,每年财政预算500万元,用于重点产业各类人才培养和引进、基地建设、创新人才培育等,加大对科技创新、团队攻关、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资助力度,同时资金投入规模要随重点产业规模的扩大有所提高。
(二)强化重点产业科技人才培养
1.加紧培养一批高精尖科学研究人才队伍。实施“重点产业学科研究梯队计划”,在每个产业选拔、培养、集聚一批县级领军人才、后备人才和第三梯队成员;实施“国内访问学者计划”,选派科技骨干到国内相关高校、企事业单位作为访问学者参加专业学习;实施“重点产业青年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计划”,打破部门和专业界限组建100个青年科技创新团队联合攻关,促进各类科研力量的整合;依托高等院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抓紧培养一批青年科学研究技术骨干。
2.大力培养一批经营型高级管理人才队伍。以优化企业管理运行机制和提高企业可持续竞争能力为重点,实施“重点产业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工程”,鼓励重点企业以岗位、项目、任务聘用或租赁等方式用好人才;建立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市场化评价和选聘机制,引进和培养一批熟悉市场运行规则、善于驾驭市场的优秀企业家和产业领军人物;实施“重点产业优秀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由县科委牵头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力争5年内对重点产业领域的高层次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轮训一遍。
3.加快培养一批知识型技术推广人才队伍。以提高技术革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为核心,实施“重点产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和技能振兴计划”,建设重点产业公共实训基地,通过学校培养、企业培训、个人自学等方式,推进技术推广人才队伍规模扩大升级;实施“能工巧匠计划”,发挥技能名师传帮带作用;鼓励重点企业在关键职业(工种)岗位、工序设立“首席技师”、“特聘技师”,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在解决技术难题、开展技术攻关与技术革新、实施精品工程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三)加大重点产业科技人才引进
1.畅通人才流动渠道。继续推进“双百工程”,选派机关、事业单位优秀人才到企业任职,鼓励企业选派优秀人才到机关、事业单位挂职锻炼;鼓励有经营管理能力的科技人才“下海”经商办企业。完善科技特派员管理制度,重点选派我县优势特色产业、农业科技园区(基地)、科技型企业和农村合作组织急需的科技人员进入科技特派员行列。加快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形成运行规范、服务周到的人才市场体系。
2.多种形式引进人才。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积极组织重点产业相关企业和部门,参加深交会等国内大型人才交流活动,聚集一批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与他们建立稳固灵活的契约式协作关系,促使荣昌成为渝西川东地区创业创新活动活跃的城市。
3.重视领军人才引进工作。创新人才集聚体制机制,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发明专利、有市场潜力、能够产业化生产的特需和关键人才或团队,可采取“一人一策”、“一事一议”等办法引进,以提升某一产业(企业)的产品竞争力。同时,要重视外包工作,对重大项目策划、课题研发自己不能完成的,可以通过外包形式让有实力的科研院所等单位承接。
(四)搭建人才发挥作用的平台
1.打造发挥人才作用的工作平台。新建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平台,吸引科技人才投资创业,促进科技成果在我县就地转化。县科委可以加强与市科委等单位的联系,通过项目、课题公开招标等形式,支持和鼓励优秀科技人员承担市、县级重大课题、重要项目研发。
2.努力促进校地院地结合。按照人才“以用为本”的原则,利用县域内的工业园区、回乡创业园等平台,主动与西南大学荣昌校区、重庆市畜牧科学院等高校院所和市属重点企业加强联系,进一步规范科技人才兼职办法,为高层次科技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和空间。支持县内职业学校根据人力资源市场需求和国家职业标准,积极推进教学改革,重点建设5个与县重点产业相关的特色专业,实行“订单培训”,打造成县级重点产业人才培养基地。
3.建设完善人才创新平台。根据重点产业发展需要,特设1~3个“开放式创新岗位”,面向市内外聘请具有同行业领先水平的技术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主持或参与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解决关键技术难题,给予每个创新岗位每年15万元科研津贴。鼓励和扶持重点企业设立博士科研工作站招收博士研究人员,对进站开展科研工作的博士给予一次性5万元的科研经费资助。采取资金支持、政策优惠、工作评选等方式鼓励企业与市内高等院校合作培养应用型高端科技人才,建立完善高端科技人才培养集聚基地。
4.改进科技人才的职称评审。探索建立荣昌县域性企业职称评定标准,特别是优先解决在经济建设中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的职务晋升问题,以缓减本地解决重点产业企业职称缺失压力。
(五)增强重点产业科技人才的稳定性
1.调整政府科技奖励制度。建立完善科技人才奖励制度,特别是重奖企业科技人才时倾向于奖励企业骨干科技力量。对在科技创新创业中取得突出业绩的科技人才,县级有关部门可优先向国家、市推荐申报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和享受政府津贴。根据我县相关文件精神,对县域科技特派员进一步完善奖励制度、优化工作环境。
2.改进企业激励机制。制定完善知识、技术、管理、技能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收益分配等多种分配办法,允许重点产业科技人才以科技成果作价入股或投资、以智力成果作为技术开发费投入,真正形成岗位靠竞争、报酬靠贡献的激励机制。
3.加大对科技中介机构的扶持力度。县科委等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强对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等科技中介机构的扶持,鼓励其他社会力量参与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健全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年审制度,共同促进产学研合作向纵深开展。
4.落实县领导对口联系制度。继续坚持执行我市关于改善科技人才待遇的相关文件精神,落实县领导对口联系高层次科技人才制度,不断提升“拴心留人”的人才服务档次,增强科技人才的稳定性,降低流失率。
作者单位:中共重庆市荣昌区委党校
责任编辑:马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