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携手让小学生拾起一颗爱心
费淑均
【摘要】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小学教育担负着为未来社会培养合格接班人的任务。当今的小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使他们无意中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只知获取,不懂给予,众人为我的心理倾向。学校老师、学生家长应携起手来,让孩子拾起一颗爱心,学会在享受爱的同时,也要懂得如何爱别人,如何使他人接受自己的爱,以及学会关心、帮助他人,理解、尊重他人还要做到爱护公物,爱护动植物,爱护自己的物品,使其成为具有爱心、乐于助人、德才兼备的人。
【关键词】家校携手 爱心 爱心行为 小学生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2-0252-02
陶行知曾说过,“教师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在小学校园生活中,作为教师更应当与学生一起创造一个真善美的小世界,让孩子在感受别人爱的同时,也尝试着去爱别人。如今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集千般宠爱于一身,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太阳”,他们吃好的、穿好的、用好的,玩好的,象温室中的花朵,被家长小心翼翼地呵护着。长期处于众星捧月的地位,加上家长重智轻德的教育倾向,使多数学生形成了自我中心,只知获取,而不知道将爱奉献给别人,不懂得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呵护他人,帮助他人,与他人分享。因此,作为老师的我们要和学生家长,合力教育学生在享受爱的同时,应教会他们如何付出爱,如何使他人接受自己的爱。这样才能使小学生知道爱是需要双向交流,只有付出了爱才能得到爱,从而使他们的身心更加健康发展。
一、在日常生活活动中贯穿爱心教育
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最初拥有爱心,只是在成长过程中,生活的环境和受到的教育不同,人的品行也发生了变化。学生时期是孩子个性、品质形成的重要时期关键是成人怎样正确引导和培养。熟悉的公益广告:“妈妈。洗脚。”让我们知道孩子是渴望爱心教育的,爱心教育应从娃娃抓起。小学校园是孩子生活的大集体,环境的影响和教育对他们极其重要。作为老师要注重日常生活的教育,从孩子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如教育孩子:不小心碰著别人要主动说声对不起;别人帮助你要说声谢谢;别人摔倒要关心帮助别人……
二、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整合爱心教育
(一)充分挖掘学科教材中的“爱心”素材。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爱心”素材可充分利用。如:《永不凋谢的玫瑰》,该活动目标为理解故事内容,懂得同伴间要相亲相爱。但活动并非到此结束,要将“爱心”教育延伸下去。让学生说说自己还有哪些与同伴相亲相爱的事,并画下来,与同伴分享付出爱的喜悦。实践中我们还利用文学、美术、情景表演等艺术手段作为爱心培养的有效途径。艺术手段以其特有的感染力淡化了说教的呆板,使学生的心灵在得到美的熏陶同时,爱心也一点点一丝丝地渗入孩子的心灵。听故事、引导学生理解并续编故事、角色扮演等都是教师能够应用的方法。
(二)在活动中感受爱、传递爱。游戏是学生喜爱的活动,运用学生游戏自主自愿的特点,将爱心贯穿于游戏中,诱导学生在活动中学,在娱乐中愉快地体验爱心行动。在活动中,教师就调动学生参与游戏的兴致,并能同其他学生一起游戏,共同使用玩具,比较稳定地相互交往,通过游戏培养学生的友好情感,友爱行为。利用游戏进行教育,最有利的就是让孩子“置换角色”,就是让孩子去感受别人的酸甜苦辣,让孩子体验不幸者的感受,从而让孩子献出自己的爱。例如学习《鱼市场的快乐》一文,通过接鱼游戏,学生们通过扮演鱼贩子和顾客,鱼贩子对生活的热爱,把苦日子过甜的乐观,感受到了快乐的传递,从而对鱼贩子产生敬佩之情。
三、家校携手教育学生拾起一颗爱心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学校的最佳合作伙伴,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摇篮。家庭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是社会和学生园无法比及的。孩子最依恋的是家庭,最亲近的是父母,最爱做的是游戏,家校合力教育定能让学生拾起一颗爱心。
(一)家长要为孩子作出爱心榜样。常言说得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家庭教育的显著特征,就是潜移默化的熏陶。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孩子是天真、幼稚、好模仿,因此在家中父母应以身作则,表里如一的尊重长辈、关心他人;外出时遇有机会也要对他人付出爱心,如扶盲人过马路、帮老人扛东西、公交车上给年幼老少让座等。这样可以使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教育。正如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人”。在家庭中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家长与左邻右舍的和睦相处,互相帮助,对弱者的同情等,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使他们产生与人友好相处、具有同情心的情感。
(二)家长要结合日常生活对孩子进行爱心教育。父母应从家庭实际出发,根据孩子身心发育的特点,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抓起,从点滴抓起,循循善诱,以情导行,以事明理,寓教于乐,对孩子进行生动的渗透性的爱心启蒙教育。如:在公交车上看到老年人时,家长可以对孩子说:“你看,奶奶年龄这么大,站着多辛苦,多累,给奶奶让个座吧”。当孩子表现出关心、呵护、帮助他人等爱心行为或为爱心行为作出努力时,父母应及时给予肯定或表扬,进行心理上的强化。这样,时间久了,习惯就成自然了,孩子会逐渐形成思维定势,爱心行为也将日益增多。
(三)教师与家长密切联系合力教育学生有爱心。教师可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如家访、电话、家校联系本、家长会等,与家长密切联系、配合,积极宣传爱心教育的重要性,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让学生有爱心,防止“一个宝宝两个样”的现象。
(四)家长应给孩子爱的机会。对于成人来说,接受孩子的爱是快乐的、幸福的;对于孩子来说,给予别人爱,别人能理解、能接受,比接受成人的爱更快乐!所以,家长不要垄断了孩子爱的机会,爱的权力,不妨放开你的手,让孩子帮帮你,让他们有爱别人的机会。父母生病了,让孩子来照料;父母下班累了,让孩子多帮忙些家务……让孩子在被人爱的同时感受温暖、快乐,并由此学会爱别,帮助别人。这样家校配合进行的爱心教育,定会让学生拥有健康的人格,珍贵的爱心。
冰心曾说:“有了爱就有了一切。”爱是人类最伟大的情感,是所有高尚品质和美好道德的核心。把孩子们培养成为懂得爱、珍惜爱、有爱心、有责任感的拥有健全的人格的人,把爱深深地扎根在孩子的心田里,让每一个孩子都拥有一颗爱心,还需我们和家长共同的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斯基.要相信孩子.天津人民出版社.
[2]易晓明.让孩子重拾一颗感恩的心.学生教育.2005年12月.
[3]洪瑞珠.给孩子爱的机会.福建学生教育.2002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