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立杞品牌兴杞科研提杞商贸推杞

    刘昆

    枸杞产业是柴达木盆地的特色产业,也是闻名省内外的红色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青海省海西州的枸杞已经达到了生产标准化,实现了经营产业化,步入了发展规模化。但是还面临着自身障碍、发展瓶颈、市场竞争、未来挑战等诸多问题。“枸杞的品质如何打造,枸杞的品牌如何打响,枸杞的市场如何打开”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为了使我们的枸杞产业注入发展活力、增加发展动力、挖掘发展潜力、扩大发展实力,全面推进全州枸杞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海西州市场监管局结合市场监管、当前环境、市场现状、地方实际,对全州枸杞产业发展进行了深入调研。

    一、结合监管职能,梳理扶持枸杞产业发展的主要做法

    履行职责是保障发展的根本所在,市场监管部门在服务枸杞产业发展中“从四个方面入手,增强了发展的四力”。

    一是从主体培育入手,增强了枸杞产业发展的支撑力。市场监管部门把扶持专业合作社发展作为服务枸杞产业发展的切入点。狠抓枸杞专业合作社的培育、狠抓优惠政策的落实。截至2016年6月30日,全州已注册登记枸杞生产销售的各类经营主体有1173户;其中枸杞专业合作社554户,枸杞企业520户,枸杞个体工商户99户;从事枸杞生产销售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都兰县有187户、格尔木市有148户、德令哈市有154户、乌兰县有56户;从事枸杞生产销售的企业,在海西州市场监管局注册的有35户,在格尔木市场监管局注册的有238户,在德令哈市市场监管局注册的有85户,在都兰县市场监管局注册的有132户,在乌兰县市场监管局注册的有22户。这些枸杞专业合作社和枸杞企业已经成为全州枸杞产业发展的主要生力军。

    二是从品牌建设入手,增强了枸杞产业发展的内驱力。市场监管部门把商标培育和保护作为服务枸杞产业发展的主抓点。截至2016年6月底,全州在枸杞生产、加工领域注册的商标共有129件,其中青海著名商标2件。在全州众多枸杞商标中,诺木洪农场持有的“柴达木”枸杞商标知名度较高,该商标2006年荣获“海西州知名商标”,2011年荣获“青海省著名商标”。此外,2013年“源鑫堂”枸杞也荣获了“青海省著名商标”。枸杞商标的注册和使用切实打造了我州的枸杞品牌,有效提升了柴达木盆地枸杞的知名度和竞争力。此外,今年国家质检总局对我州申报的“柴达木枸杞”地理标志正式受理并予以公告。同时,“全国高寒区枸杞种植产业知名品牌创建区”初步通过验收。

    三是从市场监管入手,增强了枸杞产业发展的保障力。市场监管部门把加强枸杞市场监管作为服务枸杞产业发展的结合点。首先是推进保品牌工作。全州各级市场监管部门把保护 “柴达木”省级著名商标以及 “诺木洪”等枸杞商标作为商标专项整治的重点,有效规范了枸杞市场经营秩序,切实保护了枸杞商标专用权;其次是推进农资监管工作。以格尔木市、德令哈市、都兰县为重点,全面开展“农资打假备春播、护春耕”专项执法行动,严厉查处经销假劣农资等违法违章行为,有效提升了枸杞质量,保障了枸杞健康、绿色和有机。

    四是从品牌推介入手,增强了枸杞产业发展的推动力。市场监管部门把枸杞品牌对外推介作为服务枸杞产业发展的受力点。都兰市场监管部门、德令哈市场监管部门、格尔木市场监管部门依托青海品牌上海推介会、成都推介会、济南推介会、郑州推介会、南京推介会、武汉推介会、杭州推介会,组织辖区枸杞企业,携优质枸杞和特色品牌积极参加、主动参与。使“柴达木”牌枸杞、“青柴红”牌枸杞、“源鑫堂”牌枸杞、“御枸堂”牌枸杞等盛产于柴达木盆地的各类品牌枸杞,满堂生红、争奇斗艳,成了推介会上一道道红色的风景线。为宣传柴达木枸杞、展示柴达木枸杞、推介柴达木枸杞发挥了重要作用。在7届推介会上,展销的枸杞都被抢购一空,同时也签订了大批枸杞销售合同,使柴达木枸杞走出高原,红透省外。多年来,共组织51家枸杞企业参与省外推介,累计销售400余万元,累计签订销售协议1.158亿元。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的青海品牌杭州推介会上,德令哈市的一家枸杞企业与台湾客商签署了3000万元的“枸杞与水果”互换协议。

    二、结合当前环境,分析制约枸杞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瓶颈问题是制约发展的根源所在,当前我州枸杞产业发展存在“十大瓶颈”问题。

    一是枸杞质量不均衡。很多种植户盲目追求产量而忽略了枸杞的品质。有的种植户追求枸杞的“卖相”,而过量使用添加剂。使全州的枸杞品质出现了良莠不齐的情况,甚至导致了几年前被央视曝光。

    二是品牌意识不够强。有些枸杞企业已经开始有了商标注册理念和打造品牌的意识,但还有很多企业存在品牌意识淡薄的问题。从全州情况来看,我州枸杞亟需实施统一的品牌战略。

    三是深层加工不宽泛。当前,海西州有大漠红枸杞汁、雪域圣峰枸杞酒、纳姆果园枸杞凝浆等很少的枸杞深加工产品。个别枸杞深加工产品的厂址设在内地,虽然与海西州的枸杞有一定关联性,但不属于海西州的枸杞深加工企业。总体而言,海西州枸杞深加工企业过少、枸杞深加工产品过于单一,对提升枸杞价值、扩大枸杞需求形成了一定的束缚。

    四是供求关系不稳定。有些种植户法律意识淡薄,存在着与企业的订单不履行的问题。虽然签订有收购协议,但是随着市场行情的变化,谁给的收购价高就卖给谁。这种合同违约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枸杞的收购。此外,近年来枸杞市场的供求不断在发生变化,整体上由以前的“供不应求”不愁销售,演变成现在的“供大于求”难于销售。

    五是资金力量不雄厚。通过对枸杞企业的走访得知,到每年枸杞收购旺季,宁夏一大批枸杞商贩带着大量现金到田间地头收购。由于海西州的枸杞收购企业资金实力有限,加之种植户“履行合同”意识淡薄,造成了大量枸杞被宁夏等地商贩收走。此外,受“资金支持有短板、融资渠道不通畅、专项贷款难度大”等问题的制约,本地企业与外地企业产生了实力上的差距,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本地枸杞企业的发展。

    六是专项科研不到位。从目前情况来看,青海省对海西枸杞的科研工作尚显薄弱。从全国诸多有关枸杞的科研数据或文献来看,大部分都是宁夏枸杞。海西州亟需设立枸杞科研项目、建立枸杞科研基地,通过科研成果向社会发布权威的科研数据,这样有利于海西枸杞的销售,更有利于海西枸杞产业的发展。

    七是枸杞文化不浓厚。随着海西州枸杞的知名度逐年提升,但是作为枸杞主产地的都兰县、格尔木市、德令哈市还没有形成深厚的枸杞文化。客观而言,海西州缺少提升枸杞文化的专门机构,缺少促进枸杞文化的专门人才。

    八是销售渠道不畅通。从近些年枸杞市场销售行情来看,枸杞销售存在下滑的趋势。以格尔木市专门作枸杞出口的企业为例,每年的出口额都在逐年下降。而走访青藏特产经营户得知,去年以来枸杞的销售量在减少,枸杞的售价也在下降。究其原因是“供应过盛、市场竞争、电商过多”等因素的影响,对海西州的枸杞销售形成了制约。

    九是扩大面积不科学。市场需求没有扩大,盲目扩大种植面积,只能导致“供大于求”,必然导致“行情下落”。从现实情况来看,市场总量是固定的,一味追求扩大面积,而不在延伸产业链方面下功夫,势必会“一哄而起,一哄而下”。就目前情况而言,我们不应在“种植面积”上与其他省份竞争,而应在“产业发展”上与其他省份抗衡。

    十是产品研发不尖端。客观而言,海西州枸杞的深加工科技含量不够高,生产的技术不够细、研发的产品不够精。我们应当加大对枸杞产品的研发力度,争取在“高精尖”上有所突破,用“新技术”打开市场,用“新产品”占领市场。

    三、结合市场现状,提出促进枸杞产业发展的主要建议

    工作机制是促进发展的关键所在,促进枸杞产业发展应注重完善“五项机制”。

    一是应着力完善政府引导机制。第一由政府引导,培育枸杞专业市场,拓宽购销渠道、扩大市场规模,着力实现枸杞市场专业化,枸杞产品市场化;第二由政府主导,组织枸杞产品现场观摩会和枸杞产品交易会;第三由政府指导,调整全州枸杞种植结构、产业结构,通过精加工、深加工、细加工,延伸枸杞产业链;第四应由政府督导,完善枸杞产业发展规划,促进枸杞产业健康发展、良性发展。

    二是应全力完善质量检测机制。按照国家标准、地方标准以及行业标准对枸杞产品切实加大检测力度、增加检测密度。有关职能部门应不断提升对枸杞质量的检测能力和检测水平,促进海西州的枸杞产品质量得到不断提高和有效保障,使枸杞产品卖的安心、买的放心。

    三是应努力完善行业自律机制。在从事枸杞生产销售的经营者中制定和完善《枸杞经营诚信公约》,从农资使用、种植采摘、鲜果烘干、产品包装、上市销售等各个环节强化自律性和约束性,呵护与树立海西州枸杞的良好形象。

    四是应大力完善部门协作机制。农牧、商务、卫生、劳动以及市场监管等职能部门在枸杞生产销售的各个环节,应密切配合、加强协作,建立并落实联席会议制度,切实形成扶持枸杞产业发展的整体合力。

    五是应倾力完善对外宣传机制。采取“邀请记者采访团、组织新闻发布会”等有效方式,切实加大海西州枸杞在全国媒体的宣传力度,想方设法把海西州枸杞的特点、优点全方位地介绍出去、宣传出去,让柴达木盆地的枸杞在中国枸杞市场“由幕后走到台前”。

    四、结合地方实际,完善推动枸杞产业发展的主要思路

    工程规划是推动发展的核心所在,推动枸杞产业发展应着力实施“八项工程”。

    一是实施“质量立杞”工程。提升质量是枸杞发展的前提,我们对枸杞质量应做到毫不放松。从源头上要落实农资配送制度,确保枸杞的化肥残留、农药残留逐步减少,直至没有,切实达到无污染、无公害的标准;从采摘上要落实采摘人员健康制度,确保枸杞符合卫生标准;从加工上要落实烘干许可制度,确保枸杞在添加剂使用上符合标准、符合规范。使海西州枸杞质量在全国枸杞市场叫得响、信得过。

    二是实施“品牌兴杞”工程。打造品牌是枸杞发展的保障,我们对枸杞品牌应做到常抓不懈。地方人民政府主导、市场监管部门牵头,在枸杞产业中全面实施品牌战略。按照“培育一件商标,推动一批产品”、“培育一批商标、发展一个行业”的思路,在枸杞经营者中积极培育注册商标,引导争创“中国驰名商标”、“青海著名商标”、“海西知名商标”,由政府出资对“注册商标、知名商标、著名商标、驰名商标”按层级进行奖励,着力实现“以枸杞品牌的大提升,促枸杞产业的大发展”。

    三是实施“广告宣杞”工程。广告宣传是枸杞发展的支撑,对枸杞宣传应做到高度重视。要牢固树立“宣传是打开市场敲门砖”的宣传思想,不断增强“市场竞争时不我待”的危机意识,政企联合切实加大在国家级电视、报纸、杂志以及网络媒体的广告投入力度,从区域特点、自然气候、企业品牌、枸杞品质、营养成分、保健价值进行高密度宣传,让全国的客商及广大消费者知晓柴达木枸杞、青睐柴达木枸杞、选择柴达木枸杞。用广告的有效手段,使海西枸杞快速驶入“认知、认同、认购”的发展轨道。

    四是实施“集约壮杞”工程。集约经营是枸杞发展的基础,对集约经营应做到大力扶持。我们应在思路上做引导、在注册上做指导、在经营上做辅导、在诚信上做倡导,继续培育和引导枸杞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依托集约经营的方式,使枸杞种植户做到强强联手、强强合作,以更大的动力、更强的实力参与市场竞争。

    五是实施“科研提杞”工程。加强科研是枸杞发展的后盾,我们对枸杞科研应做到加大力度。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邀请权威的科研机构和有实力的科研团队,对海西枸杞进行专项科研,形成权威的科研数据,以开发布会、媒体公布等方式,广泛公布海西枸杞的各项科研数据。此外,还需加大科学种植枸杞、科学培育枸杞、科学研发产品的力度。

    六是实施“文化促杞”工程。融入文化是枸杞发展的需要,我们对枸杞文化应做到全面挖掘。采取有效措施,全力挖掘枸杞文化,不断积淀枸杞文化,有效提升枸杞文化。通过枸杞文化的有效氛围,带动和提升枸杞产业的发展。

    七是实施“加工扩杞”工程。深层加工是枸杞发展的延伸,我们对深精加工应做到积极培育。政府相关部门应科学梳理枸杞深加工、精加工、细加工的产业项目,对枸杞饮料、枸杞酒、枸杞茶、枸杞糖等枸杞深加工产品,加快研发进程和项目推广力度,以引进技术、引进设备、引进资金等多种方式,使枸杞深层加工的产业项目生根发芽、落地开花,有效延伸枸杞产业发展链条,切实增强我州枸杞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开拓力。

    八是实施“商贸推杞”工程。商贸推介是枸杞发展的依托,我们对枸杞推介应做到持之以恒。依托推介会、青洽会、旅游节以及省内重大投资洽谈会议,主动进位、主动参与,不失时机去展示柴达木枸杞、推介柴达木枸杞;在此基础上走出盆地、走出青海、走向全国,积极组织枸杞企业参与全国各种大型展销会、交易会、洽谈会,多达意向、多拿订单、多签合同,想方设法扩大全国枸杞市场份额;与此同时应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等方式进行“市场对接、商场对接、超市对接”, 力争通过生意红带动产业红,通过市场红推动未来红,使海西州的红色产业向红透盆地、红遍内地的目标不断迈进。

    以上是海西州市场监管局对如何推进枸杞产业发展的调研及建议,有些思路尚待完善。但不可否认的是:海西州一定要增强“提质量”的理念、“深加工”的理念、“打品牌”的理念、“广宣传”的理念、“拓市场”的理念。

    总之,海西枸杞在市场竞争中虽然“杞”逢对手,但是只要“以质量做前提、以品牌做保障、以宣传做支撑、以集约做基础、以科研做后盾、以加工做延伸、以商贸做依托”,海西枸杞定能出“杞”制胜、“杞”开得胜,海西也定能乐在“杞“中。我们的枸杞产业也定能越做越大、越做越强、越做越红。

    (作者系青海省海西州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

相关文章!
  • 融资融券对日历效应的影响:来

    王璐摘 要:过去的研究表明,中国股市的运行效率受到政府监管与干预并存在非对称交易的现象。2010年3月31日,中国股票市场实行了融资融券

  • 秦腔女将

    杨旭民2016年春天,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贾平凹文学艺术馆推出艺术邀请季,第一季便是“传承·齐爱云秦腔艺术展”。艺术展通过静态展示和动态呈

  • 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

    金玉娜柏晓峰摘 要:按照形成原因——作用机理——解决机制的路径,对抑制盈余管理有效途径的实证研究表明:机会主义偏误和技术性错误是盈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