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中外合作办学以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研究
朱琳
【摘要】? 随着国 家“一带一路”政策的提出以及深入地推进,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对于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高职院校加强中外合作办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对此,旨在通过对中外合作项目人才培养现状的研究分析,提出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对策,更好地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
【关键词】? 中外合作办学 高职院校 人才培养 国际标准 师资队伍 课程体系
一、研究背景
2015年3月,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提出了“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随后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以及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一带一路”倡议上升为国家战略。2016年,教育部发布的《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指出,“人才培养为沿线各国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提供支撑”,由此可见,国际化人才是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持续深化发展的关键和保障。截至2019年4月30日,中国已经与131个国家和30个国际组织签署了187份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文件。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肩负着为“一带一路”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重任,为此,如何通过深入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加快高职院校国际化成为当前高职院校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二、人才培养现状
(一)思想认识亟待提高,缺乏统筹规划
目前,较之于本科院校,高职院校中外合作项目尚处于摸索阶段,规模小、经验不足、经费缺乏。当地政府以及高职院校自身对于高职院校开展中外合作项目认识尚不到位,政策引导作用不明显,缺乏统筹规划和政策倾斜。高职院校由于开办中外合作项目时间短,对项目的统筹、管理机制不健全,有的学校尚未设有归口部门,中外合作项目由外事办、党政办、教务处、二级学院或教学系部以及学生管理处等多部门同时负责,出现多头管理、权责不清的问题,对开展的项目缺乏调查研究,致使项目运行不畅,效果不明显,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二)合作渠道单一,生源质量不高
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合作层次总体偏低,生源质量不高,究其原因,一是高职院校合作渠道单一,缺乏优质的外方合作院校;二是中外合作项目的学费相对较高,使得录取到的优秀学生不多,尤其是后期出国学习和生活的费用,致使成绩优秀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在选择院校或专业时不得不退而求其次,容易造成报考生源不足,出现降低分数录取的情况;三是缺乏鼓励优秀学生报读激励机制,比如设立国家、当地政府和学校的奖学金,加大支持力度,给予优秀学生较高额度的学费减免或生活补贴等。
(三)专业设置趋同,课程开发缺乏特色
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专业设置趋同,覆盖面窄,课程开发缺乏特色。在人才培养方案上,更多的是学校同类专业培养计划的翻版,不能根据区域经济发展以及“一带一路”建设对人才的需求,融合中外培养方案,形成特色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虽然按教育部的要求,增加了部分引进的外方课程,但课程体系、课程模块大体相同,难以体现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特点,不利于吸收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和先进的教育理念,更不利于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四)教师能力不足,师资队伍有待优化
教师是实施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要素。因此,对教师的理念、视野、知识、技能、实践经验以及外语水平有着更高的要求。目前中外合作办学教学团队主要由外方派遣的教师、中方聘请的外籍教师、中方双语教师以及中方普通专业教师组成。由于中外合作办学开展时间短,各方面条件不足,教学团队普遍存在专业知识、外语水平、学历层次、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等的问题。受条件限制,外方派遣教师往往是短时间指导、授课,难以充分发挥作用。中方聘请的外籍教师,由于缺乏完善的监管制度,来源复杂,其专业资质、教学水平等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在中方授课教师中,能用外语或双语授课的教师往往是外语教师,外语是强项,专业知识、技能却不足,而专业教师专业知识、技能是强项,外语是弱项,难以有效开展外语教学。
(五)缺乏多样化教学,教学效果欠佳
由于学历、学制以及高职院校自身因素的原因,大部分高职院校开展中外合作项目时间起步晚,數量少,经验尚不足,没有体现出中外合作办学的优势和特点。由于国际化师资不足,大部分承担教学任务的专业教师尚在摸索、熟悉和积累的阶段,在教学理念、教学技能、教学方法以及外语教学能力等的方面还欠缺,在教学资源积累方面尚不足,未能像国内其他专业一样很好地借助各种教学平台和资源库,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进行信息化教学。
(六)教材建设落后,缺乏优质教学资源库
由于教材建设落后,高职院校尚未能建立起系统化的教材和优质教学资源库,以匹配中外合作项目的教学,为人才培养方案服务。目前,高职院校使用的教学材料,一部分是引进的国外原版教材,另一部分是国内中文版教材和双语教材,这些教材或多或少存在着不足。国外原版教材,如果没有结合学生实际水平,在教师实际授课时对教材内容以及内容进行甄选、处理,那么学生接受是有相当大的难度的。另一部分是国内双语教材,目前国内双语教材多适合本科及以上层次的学生,可供高职层次学生选择的教材非常有限,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不得不选用本科教材替代,容易出现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尴尬局面。此外,国内教材往往不能及时更新,教材之间不能很好地融会贯通和衔接,缺乏配套的教辅材料,容易引起学生的困惑,不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掌握。
(七)考核方式单一,不利于学习效果的检测
目前国内多数高职院校仍遵循传统、单一的考核方式,在外合作项目考核时仍以单元测试、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为主,仍然采用“一纸定成绩”,考核内容也多是以知识点为主,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对知识的活学活用,使得学生可能会出现平时不学习,考前突击强记知识点的方式,对知识不能真正理解和应用,难以真实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
三、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对策研究
(一)加强政策引导,完善管理机制
为了进一步做好中外合作项目,促进高职院校的国际化发展,地方政府与各高职院校应更新理念,根据“一带一路”建设人才需求,制定国际化发展战略规划。地方政府应加强政策引导,统筹管理,根据当地经济及产业发展需求,制定该省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出台相关政策,拓宽合作渠道,加强高职院校国际化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和宏观管理,助力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更好更快地迈向国际化建设。各高职院校应进一步完善项目管理机制,根据政府的统筹规划并结合自身的特点,探索多种形式的境外合作办学模式,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可行性的调查研究,最终选择优质的合作对象,申报并开展契合产业和经济建设需求并具有一定特色的专业,为“一带一路”的建设培养国际化人才。
(二)拓宽渠道,提高生源质量
生源质量是中外合作办学质量的关键,为此,高职院校应积极拓宽招生渠道,一是搭建国际交流合作平台,拓宽合作渠道,选取优质院校开展合作,提高合作层次;二是采用多种招生形式,如可以采用统一招生,也可以采用二次招生,即学生到校后,再进行二次招生,为报读的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与选择的时间,能更好地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三是完善激励机制,采用多种激励方法鼓励优秀学生报读,如针对中外合作项目设立国家奖学金、政府奖学金、国内学校奖学金以及合作院校外方的奖学金,给予优秀学生以奖学金或学费减免、生活补贴、交通补贴等;四是各省招生指标可以采用灵活形式,由于中外合作项目对学生家庭的经济情况与外语的要求相对高一些,可以考虑给予发达城市招生指标较之相对偏远城市多一些。总之,高职院校应积极探索,通过多措并举,提高生源质量,确保中外合作项目的质量。
(三)优化专业结构,完善课程体系
优化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结构,完善课程体系,是实现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根本保证。在专业结构上,一是紧密联系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结构设计与合作院校专业设置,避免盲目跟风社会热门专业;二是根据“一带一路”与区域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设置新专业;三是契合地方产业发展需求,体现地方特色;四是开展校企合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技术技能人才。在课程体系建设上,一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中外双方专业负责人共同设计课程体系;二是引入国外课程体系并进行二次研发;三是引进国际标准,开发国际化课程;四是科学构建课程体系,合理设置课程模块,让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和能力进行选修,避免出现“吃不下”“喂不饱”的情况。
(四)完善结构,打造国际化师资队伍
建立与健全教师聘用、引进标准,通过“请进来”“走出去”以及“内培外养”等途径,完善师资队伍结构:一是改善国内教师结构,从教师职称、年龄、专业、实践能力、外语或双语教学能力以及是否是“双师”型教师等择优聘用;二是提高外籍教师的比例,有条件的当地政府或学校可以给予适当的资助或补贴,此外,也可聘用在国内工作的外籍教师担任语言类的授课任务,以帮助学生掌握语言技能并顺利通过出国语言要求的考试;三是建立企业兼职教师资源库,从国内外企业聘请优秀人士担任实践技能课的授课教师,帮助学生掌握实践技能,更好地对接就业岗位;四是加大教师的培养力度,有针对性地选送优秀教师到国外进修学习深造,或到企业挂职锻炼,为中外合作项目教学储备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
(五)对接国际标准,强化教材建设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的非常重要的工具。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实现中外合作项目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应加大教材建设力度,对接国际标准,建立适合高职层次的教材和教学资源库。一是教师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对引进的国外原版教材进行甄选、处理;二是开发完善的高职双语教材以及配套的教学材料;三是充分利用合作院校的师资,共同开发编制教材;四是建立优质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和网络学习平台,为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提供平台和教学资源。
(六)深化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
构建中外合作办学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完善考核方式,深化教学改革,借助“智慧课堂”“云班课”“超星”和“批改网”等平台,以及建立的丰富的教学资源库,通过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方法,开展信息化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利用“线上”与“线下”、“课内”与“课外”的自主学习,让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无限延伸,让学习效果最大化,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方案。
四、结语
加强中外合作办学,既是促进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应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与引导下,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院校自身特色,借助国家政策,不断拓宽合作渠道,提升办学层次,优化专业结构,完善课程体系,强化现代化教材建设,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深化课题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一带一路”建设培養国际化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杨超.广东省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困境与对策[J].河北职业教育,2019.
[2]顾香.中外合作办学中会计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9.
[3]李作章.本科课堂教学质量标准研制及实施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8.
[4]宁晓静.地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策略思考[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8.
本文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职业技术教育分会课题《高职院校加强中外合作办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研究》(GZYYB2018147)的阶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