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逝的岁月 流淌的歌声
熊丹
【摘 要】本文通过对地方作家李犁作品的赏析,简述了《流年》以当代地方农村、城市、农场生活场景的构造,刻画了20世纪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停滞和流变,反映了时代的心声。辐射状叙述和网状编制结合的描写模式,既反映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字里行间更是渗透着作者对南鄂土地的热爱。
【关键词】生活场景;构造;人物;刻画
中图分类号:I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5-0292-01
作为拥有几千年农业文明的古国,乡村无疑有着可供挖掘的深广的历史内涵。许多作家也选择了自己最熟悉的生活环境来进行探索,他们用自己的满腔热枕表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展示出或愚昧落后或单纯美好或粗犷朴实的农村生活,剖析底层人民的人性,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南鄂这片多山多水的土地,由于山丘连绵,阻隔了与外界的交流,使这里的经济发展缓慢民风更古朴,而如陆水等众多河流的分布,又使这里的人民充满了灵性,却鲜有重量级的文学作品把视角投向她,李犁的《流年》显然填补了这一块空白,他通过叙述重现了一段流逝的岁月,谱写出了一段南鄂大地上气势磅礴的流淌的歌声。
这篇小说的主旨无疑是宏大的。作者李犁并不满足于碎片化的表现,一开始他就目光瞄准了全景,从村镇、农场到县城甚至延伸到省城,把农民、工人、个体户到文学工作者到科研工作站到官员,全都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反映他们劳作、爱情等几乎所有生活图景,表现他们的喜怒哀乐,以《清明上河图》式的笔触来勾勒出一部南鄂二十世纪末的全貌。小说的核心是以猫仔为中心的农村生活场景。因为是作者亲身经历的,接触得最多,观察得最仔细,无论是田边还是学校,无论是劳作还是情感生活,作者都有条不紊、娓娓道来,并且都倾注了作者的深情。这里的很多名称甚至可以在他的故乡咸宁找到对应,如泗水河应该指的就是汀泗镇的泗水,五七干校应该就是向阳湖农场,开满桂花的小县城泗水县城就是影射咸宁市,江城恐怕就是武汉市。人物的性格如猫仔的类同于屠格涅夫笔下的多余人罗亭“不思进取”,灯盏的勇敢顽强,豆子的善良单纯,暴眼的侠义担当,都来得那么自然那么真切。
范围最广的以灯盏带出的城市生活场景。灯盏因不满丈夫文昌的无能和公公的不轨,从王屋村来到石铺高中旁开了一家小卖部,从此走上靠自己手艺生活的自由职业道路。她从乡镇到县城到省城,每一步都串起了不少性格鲜明的人物的故事,包括谢长根、秦局长等。她能够改变生活轨道,勇敢地走出去,也是与会说书的父亲有着密切关系。父亲讲述的薛仁贵征西等历史故事使她开拓了眼界,思想更加自由,敢于抗争,不惧冒险,敢于追求幸福,是作品鲜亮的一笔。由灯盏还带出了一个重要人物泗水县文化局局长谢长根,这个人也是一个有文化、有抱负、正直的官员,他与灯盏也有一段朦胧的感情,但直到他去世,这段感情都没有真正展开。他的出场,既丰满了灯盏这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展开,更重要的是围绕他,一个自私自利的文化局前任局长曾名权,溜须拍马的副局长成钢等人物走到了前台。谢长根因得罪曾名权调任县志办巡视员,挂了一个闲职后,把精力放在整理民间文艺方面,而灯盏的父亲是个说书艺人,还收藏着一本盲文文艺作品,他成了谢长根重点交流的对象,与灯盏也有了交集。但灯盏的父亲顾远清去世后,她再次来到县城,在寻找租房的过程认识了行管局局长秦局长,秦局长出于个人不可告人之目的,不仅让灯盏进入行管局的后勤服务公司,而且还给她安排了宽敞的住处,让灯盏以为他就是自己的“命中贵人”,实际上,他只不过就是谢长根眼中的“一个没有什么工作能力,贪恋女色”的庸官。他的热情不过为以后的占用埋下伏笔。豆子引出的以吴铁头的经历也是城市生活场景的一种补充。豆子进城引出她的表舅吴铁头,这个“铁头”名不虚传,他因耿直敢言而退居二线,但退休不休息,他作为高级畜牧兽医师,还亲自调查牲猪疫病情况,结果发现当地牲猪病死率达到60%以上,他奔走呼号,几次命悬一线,始终毫不妥协,他的硬骨头使他当之无愧地成为鲁迅笔下的中国真正的脊梁。
谢长根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个线索人物,他在县志办工作一年后,被调到五七干校担任党委书记,进而展开了紧张激烈的农场生活场景。在这里老场长车前进、现任场长于天河和谢长根志同道合,共同整顿农场这个大烂摊子,他们一方面辞退吃空饷的人员,一方面生产自救,还成立清账小组,在农场乃至整个泗水县掀起了一场“大地震”。
在诸多的生活场景中,人物关系错综复杂,人物命运坎坷多变,由于作者采取辐射状叙述和网状结合的结构写作模式,所以读者在阅读时并不觉得紊乱。文章以猫仔、灯盏生活的小村庄为起点,向泗水县城、五七干校、省城江城逐步扩大,而猫仔、灯盏、豆子又成为牵线搭桥的线索,同时人物的生活轨迹又有交叉,如豆子引出的吴铁头后来任职于畜牧局,而猫仔也进入了兽医站工作,灯盏在秦局长关照下开了后勤服务公司,豆子又由灯盏引荐,进入这个公司工作,后来成为秦局长的掌中之物。
《流年》构造的是当代农村、城市、农场的生活场景,刻画的是20世纪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停滞和流变、人性的内敛或张扬,岁月虽已流逝,但李犁却以自己粗放中蕴含精致的语言唱出了时代共同的心声。
作者简介:
熊 丹(1981-),女,湖北咸宁人,汉族,在读硕士,现任职于咸宁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