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初中美术课堂教学语言之我见
摘 要:在欣赏美创造美的美术课堂上,如果教师能关注到课堂教学语言的“美”,学生的美术学科素养就会得到提升,教学品质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这样才能更全面地做到“学科育人、以美育人”。但就现状而言,美术教学语言的“美”中不足现象普遍存在。本文对初中美术课堂教学语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问题提出解决策略,由此优化美术课堂教学语言,做到言之有礼、有力、有理、有利,才能提升课堂教学品质,彰显教师魅力。
关键词:优化美术教学语言;言之有礼、力、理、利;提升教学品质
近日,笔者参加了市教研活动,听了几节初中美术公开课,听课过程中教师课堂语言的运用引起了笔者的关注,笔者深切认识到在一堂好课中,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师生互动、学习评价等都需要借助语言来实现,所以教师语言的准确流畅、通俗易懂是必备的。教师如果能关注到课堂语言的“美”,从而优化教学语言,用“美”的语言营造更真实的教学情境,那么课堂教学品质就会有更大的提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经验发现,美术课上教师的语言表达缺少专业性,形式单一、随机性强、逻辑混乱等现象普遍存在。如何能够优化教学语言,让美术课堂不仅是欣赏美创造美,还使学生从教师语言美的情境中得到激发,教师需要言之有礼、有力、有理、有利,才能更好地提升教学品质,真正做到“以美育人”。
1 尊重学生,以“礼”相待,言之有礼
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中,美术教师的工作显然不仅仅是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和加工,更需要关注学生的美术学习方式和教师自身的教学模式。不可否认的是,在之前或当下的美术教学中仍有以知识灌输和技能训练为主,一言堂似的教师独角戏,没有抑扬顿挫,缺乏温度,使课堂变得死气沉沉。但现在还有另一种极端,一堂课,教师为了达到师生互动、课堂氛围活跃的效果,不断发问,并督促学生快速回答,没有给予思考时间,一个接一个开火车一样看似激情四射,却回答着没有思维高度的问题。这些现象从本质上看都是没有真正理解学生是课堂的主角。教师需要转变观念,改变自身的教学模式,了解学情,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尊重学生,语言上做到言之有礼,以“礼”相待。
如《耕牛·战马》一课,教师以一篇长诗和几段史料引入,满屏的文言文,现场听课老师都没反应过来,但她很快就发问:“你看得懂吗,你来说说什么意思?”学生愣神,教师急了,“这都没看懂吗,谁来说说?”这位教师的课就在这样的情况下继续下去,没有一个好的开端。此处不赘述她教学设计中对学情把握以及导入环节设计得不合理,她的语言缺乏礼貌,缺乏温度,没有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激励效果不佳。如果这位教师节选出长篇文字中最重要的部分,慢慢地富有感情地读出来,然后问:“同学们,这首诗你听出了什么情节,脑海中出现了什么画面,谁能跟我描述一下?”相信这样的语言会更有利于引出课题,而这样言之有礼、以礼相待的良好开端将事半功倍。
2 抑扬顿挫,情感丰富,富有感染力,言之有力
古语云:“多则溢少而精”。课堂上教师语言少而精,适时学会此时无声胜有声,有力发问后把时间留给学生思考探究比教师一个声调的长篇大论要有意义得多。还有一种课堂现象,如一位教师在《静止的生命——外国静物画赏析》一课中,在带领学生感受不同时期静物画的艺术特点时,教师在古典派、印象派、立体派等各种艺术派别中不停地转换,声音炸裂语速很快,督促学生快快快,看似在积极努力地调动学生参与性,但老师这种惊呼式的节奏会把学生带偏,进入一种类似于传销组织的洗脑状态,像是一节历史课在不断地记忆什么时期、派别、艺术家的什么代表作,语言语调缺少文化内涵的美感,缺少美术学科的特色,使本课显得苍白无力。一个连自己都感动不了的人,是不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教学实效会大打折扣。教师如果着重让学生通过不同时期作品整体构图、色调等的对比,作品局部笔触、色彩等的对比表达,让其自己总结出不同时期的艺术特点,感受时代变迁、审美变化,本课将会成功一半。
让学生真正走进名作,教师要做的是在熟练掌握教材与学情的基础上,设计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有力引导,如导向美术学科专业技能、文化感以及品格修养,以此促使学生对绘画作品进行深入的探究性的思考,努力从作品中发掘人文内涵,而不是蜻蜓点水,毫无深度。
3 逻辑清晰,循序渐进,有理可循,言之有理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相机诱导是指通过不同问题的设计达到有效导学。教学活动问题设计逻辑越明朗,学生思维也就越清晰。
如《与建筑相伴——创意壁画》一课,教师引领学生对比欣赏中外两幅代表性的壁画作品《朝元图》《创世纪》,在感知东西方这两幅壁画在人物造型上的区别及两者创作意图的差异后,教师提出:“如果你是壁画家,你是选择笔墨随时代传承还是创新改变呢?”学生的思维一下就从艺术作品中被拉回到现实情境中,在此情境下,教师通过展示一片废旧的墙体及改变后的墙面壁画,引出今天要进行的创意壁画。在之后的环节中,教师通过现实生活实例与学生探讨壁画创作的方法,引导学生合作总结出“相似联想”“相关联想”。再之后教师通过大量图像识读,让学生感知如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等这些形式美的法则以及个人情感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該教师专业美术语言的有理可循,过渡语的承上启下及对学生思维高度的引领,都很好地做了言之有理。
4 机智幽默,顺势启发,利于兴趣和思维高度的提升,言之有利
在《致教师》一书中,朱永新老师说道:“教育的品质有些时候取决于教师的品质,学生喜欢这个老师,也会更喜欢这堂课。”教育的品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师德风采和个人风格,而教师的语言就是将这些品质传递给学生的方式之一。在日常美术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美术教师评价语言的单一性,如真棒,太棒了,给点掌声,你觉得画得好不好、美不美啊,好,非常好。这些评价太笼统,过于千篇一律,且没有学科指向性,不利于学生思维高度的提升。教师应该意识到评价语言是一堂课重难点的反馈延伸,是凸显学生个性化的关键,教师用机智的语言及时追问评价,或预设之外生成性问题的幽默处理,都需要教师备课时多次斟酌语言的表达,让自己的发问与处理能一语中的,且巧妙地化解疑问,有利于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兴趣且彰显出教师的教学魅力。
如《有趣的夸张》一课,教师出示几幅明星的肖像漫画引导总结肖像漫画的特点,学生看到图片一度收不住兴奋劲,不自觉地开启了笑聊模式,且还有同学说,把人画得好丑啊,引起班级哄堂大笑,上课老师及时请这位同学起立,并肯定这位同学敢于表达自己真实想法的行为,“那你能说说‘丑在哪里吗?”这名同学回答道:“我觉得姚明本身就长得骨骼惊奇,不是我们大众审美的那种帅哥,棱角分明的,这作品更夸张了他的这种棱角分明的感觉,看到后感觉非常搞笑。”教师及时评价:“果然是一语中的型选手,那你现在感觉到画家把他画‘丑的用意了吗?”这名学生激动地说:“老师我知道了,其实画家就是用这种夸张的手法突出人物特征,达到一种幽默有趣的效果。”其他同学被这位同学的真挚和机智打动,自发地为他的回答鼓掌,原本略显尴尬的课堂氛围在这位教师机智的追问与评价下,不仅顺势启发出教学重点,还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彰显。
5 结语
教师的语言是承载一整节课信息的关键,优化课堂教学语言势在必行。美术教师应在言之有礼、有力、有理、有利的语言中,引导学生从与其生活相关的问题情境出发,指引学生学会运用相关美术技能解决综合性的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更好地做到以美育人,立德树人,让美术课程在教育中扮演正面、积极向上的角色,避免因为盲目而让劣质的文化进入我们的美术课程中,既浪费了时间和精力,又可能产生负面的效应。尹少淳教授说,教学不是表面地走过场,其要旨在于走心,因为只有走心的教学才能充分调动学生身心参与美术学习,并获得知识、思维、行为、能力、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收获。这条道路任重道远,美术教师们应继续保持学习心态,打造更“美”的美术课堂!
参考文献:
[1] 尹少淳.尹少淳谈美术教育[M].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84.
作者简介:张国竞(1986—),女,江苏常州人,一级教师,主要从事美术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