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结构化思维构建探索

    张应松

    

    

    摘 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日常生活几乎被碎片化信息填满,怎样对这些信息进行科学鉴别、高效整合、快速加工从而将与自己学习和发展有益的信息内化到自身的知识体系之中,是每一个学习者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的一个现实问题。作为科学知识以及人类文化的传播者,教师应当怎样做才能顺应时代发展,依循时代所需,科学地对学生高效整合学科知识并实现有效内化和输出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是每一位教师应当积极思考和探究的问题。所谓思维,主要是指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应,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加强培养学生的结构化思维,有利于提高其对大量碎片化信息进行“精准提取、高效分类、高效整合”的结构化思考与处理能力,这不仅是信息化时代对我国教育的要求,同时也是教师教学效果以及能力的重要体现。

    关键词:高中地理;结构化思维;构建策略

    地理是高中教育中的重要板块,在日常的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教学内容,灵活采取有效举措对学生的结构化思维进行培养,可以深化学生对所学地理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推动学生现有地理知识储备的系统化发展,从而能对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提升产生积极的影响。另外,结构化思维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地理知识,同时还能对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产生很好的助推作用,因为在信息化时代,碎片化知识几乎填满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面对这海量的碎片化知识,学生唯有能够准确地对其进行整合、鉴别和利用,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以及素质,谋求更好的发展。

    一、立足教学内容,安排预习任务

    近代教育学之父夸美纽斯曾说过:“所有后教的知识均需要依据先教的知识学习。旧知识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基础,通过预习,学生可以发现自身知识结构中的不足,从而能促使其在学习新知识前扫清所有障碍。”在具体的地理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有利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以及习惯,渐次提高其学习能力,从而为学生后续更好地学习新知识奠基。然而,就目前来讲,绝大多数学生并没有养成及时预习的习惯,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在实际课堂中的思维清晰度,继而对其结构化思维的构建和形成产生极为消极的影响。

    在课前预习中,教师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在正式学习新课之前,教师为学生布置具有明确方向性的预习任务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成学生预习行为的发生。换言之,学生课前预习行为的发生,主要是教师和学生双向互动下的结果,即教师设法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条件,然后学生进行主动建构,之后教师再对学生的预习状况进行再反馈的过程。

    具体来说,教师需要在正式讲课之前做如下工作:为学生安排具有明确方向性的预习任务,针对较为简单、结构也比较清晰的知识,教师可引导学生直接对其结构进行梳理,并结合具体的梳理状况提出自己比较感兴趣的问题;而针对难度较大、结构比较复杂的知识,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和引导,并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立足问题进行预习。在正式讲课之前,教师应通过随机提问、要求学生同桌互查等方式对学生的预习状况进行检查,以此了解学生的预习状况,减少“唤醒”新知識的时间,从而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中的侧重点。

    从学生的角度去看,学生需要做的工作主要包括如下内容:依据教师布置的任务,利用教材、各种辅助材料、导学案等完成预习任务,并通过一定形式将自己的预习情况反映给教师。

    作为课堂教学的前奏,课前预习不单单要立足知识的学习与理解,更应当侧重于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思维进行创新与建构。在预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采用多种方法,不过,一般来讲,思维导图这一工具可以较好地推动学生思维的结构化发展。在使用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首先需要依据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目标确定关键词,之后根据自己现有的认知结构,联系教材上的新内容去发散思维,基于此,对关键词下的分支进行绘制,并逐步进行细化,最终形成对任务目标的精确解读和个性化解读。对于思维过程比较简单、结构不复杂的内容,教师可要求学生在课前利用思维导图对知识进行梳理,然后提出疑问和兴趣点;而在面对思维过程和结构均比较复杂的内容时,教师则需要使用预习模板(如图1)或者一定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以此帮助学生深入、系统地对新知识进行预习。

    二、紧抓关键元素,深入解构问题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常常在努力探索“究竟如何设计和优化教学环节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学和自己的‘教”时,往往会忽略学生自身现有的学习新知识的知识储备以及参与学习活动的经验。

    通过平时观察和与学生交流,笔者发现,许多学生能够在课上依据教师提供的思路去解决问题,但在课后对重难点知识进行拆解的时候,往往存在困难。这表明,学生解构问题的能力需要加强训练,这也是当前很多教师教学中的不足所在,从而导致学生无法或者难以充分地对问题进行思考。对此,教师不妨依据学生课前预习的实际情况,对探究性问题进行设计,基于此,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对新知识进行学习,并在此基础上对解构重难点的知识进行提取,从而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切实体验和掌握解构问题的步骤、抓取解构问题关键点的能力等。需要注意的是,在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时,教师要留给学生相对充裕的空间和时间,以便学生能够将思维过程记录到笔记上,如此一来,即便学生在课上没能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也可以在课后依循笔记向教师提问,这对教师切实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是非常有益的,同时也有利于推动学生结构化思维的建构与发展。当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遇见困难时,教师可隔一段时间给予学生一定的信息提示,而当学生能够根据教师的提示表达清楚解构问题的过程,此时教师要及时停止提示,让学生表达完全,之后再根据学生的回答,对其答案进行归纳。

    诚然,上述教学策略耗时较长,不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想法能够相互交融,而且在这一背景下,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现有的认知,对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进行构建,同时还能自主结构和解构知识,并通过适当的输出,强化正确联结,打破错误联结,切实体验知识组块化以及自身认知网络结构化的过程,从而促使学生渐渐形成良好的结构化思维。

相关文章!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李子柒”的田园生活

    周俊根李子柒最近又火了。自三年前开始视频直播,到今天微博粉丝超过2000万,在“油管”上也拥有超过700万粉丝,年收入据说超过3000万人民

  • 浅谈冬季小学校园安全工作

    张世秀摘要:冬季校园安全是学校工作的重点,本文从学生自身安全教育、班级常规管理、校园基础设施管理、宣传和规章制度建设五个方面,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