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冢有情犹识路

    【摘要】“独留青冢向黄昏”中“向”的理解,与诗歌的意境、上下诗句间的关系和修辞、诗作背景和作者的写作目的都有着深入的联系,本文对此问题作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杜甫 古典诗歌 诠释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注重语文应用、审美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高中生“探究能力的发展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课本应是探究的出发点,我们把课本中疑惑的地方与学生共同做深入探究,既可以从发展的角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培养探究兴趣、提高探究能力,又可以从实用的角度使学生能应对选拔人才的考试要求以及使教师朝“学者型”教师的方向进步。

    在学习必修第三册杜甫的诗作《咏怀古迹(其三)》时,笔者要求学生自我理解自我探究。有学生对“独留青冢向黄昏”中“向”的理解提出疑问,我就把这个问题“推”给学生,让学生共同探究,结果产生几个义项,但更多的同学是依靠手中资料得个“答案”。我本来认为这个“向”字的理解并不是什么太难的问题,但细细品味之下,也确值得师生共同深入探究,尤其在学生手中的资料《优化探究》(黄河出版社,李明轩编)竟出现了“在”和“接近”两个不同的参考答案,让学生模棱两可。

    对诗句中词语的理解和探究,要结合诗歌的意境甚至诗句意境的理解。把这个“向”字理解成什么意思,主要看后面的“黄昏”代表什么以及整个句子想创造的意境是什么。把“黄昏”理解为时间上的黄昏。孤单的青冢在惨淡的残阳斜照下,孤单的坟墓与毫无生机的黄昏共同营造萧瑟凄凉的意境,这时候把“向”理解为“在”是可以的。本身黄昏就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时间上的意象,“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日黄昏而望绝兮,怅独托于高堂”等都运用到了。

    但如果把“黄昏”理解为时间上的黄昏,那么“向”也可以理解为“渐渐,接近”的意思。杜甫的“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中,这里的“向”就是这个意思。萧子云“於赫有梁,向明而治”中,这里的“向”也可以理解为“接近”。但问题是把“独留青冢向黄昏”中的“向”理解为“渐渐,接近”,就不好理解这个句子了,从感觉上和逻辑上都无法给一个合理的解释。相反,把其理解为“面对”倒是可以的,因为意境没有什么改变。

    对诗句中词语的理解和探究不是孤立的,应该与上下句结合起来。这个句子的理解不妨与上句结合。“一去紫台连朔漠”,说的是昭君果敢决绝地离开皇宫远嫁大漠,而且她一直都没有回去过。律诗最讲究对仗,“青冢”与“紫台”对应,“黄昏”与“朔漠”对应,“向”与“连”对应,那么这里的黄昏也应该是表示地点的“朔漠”,为了避免雷同,用富有颜色的“黄昏”代替沙漠也在情理之中,而且从意境上也说得过去。只有孤零的青冢在漫无边际的沙漠上,既有颜色上的映衬,又有大小空间上的对比,既是对昭君出塞牺牲自我成就和亲大义的赞美,也是对其独留异乡魂归荒野的惋惜哀叹,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向”理解为“在”,应该是无可非议的。

    但这种理解忽略了两点:(1)“向”与“连”对应;(2)青冢到底在不在沙漠之上。“连”连接了紫台和朔漠,我们可以理解为离开紫台“到”朔漠,也可以说“远嫁”,“连”是动词,那么“向”理解为介词“在”明显是不对的,不符合对仗的要求。如果理解为“面对”,整个句子不仅在在对仗上合乎规范,而且在手法上、意境上、意思上没有什么大的变化,所以理解为“面对”应该是比较正确的。朔漠就是我们所说的大漠,这是个形象或者是笼统的说法,既有沙漠在其里又有广漠的意味,但并不代表青冢就在沙漠之上。昭君墓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大黑河南岸的平畴沃野上,从地图上看离沙漠确有一定的距离。它“依大青山,傍黄河水,古木葱笼,碧草青翠”,亦可见青冢可以“面对”沙漠而非真正在“在”沙漠之上。更何况古汉语“向”亦有“面对”的意思,杜甫“举头向苍天,安得骑鸿鹄?”就是最好的注解了。

    对诗句中词语的理解和探究是不能离开背景的。“十六岁的年纪,离了家离了乡离了依依不舍的老父,惶然地进了宫”,然而,险不可测尔虞我诈的深宫又非耿直单纯的昭君所能生存的;所以当一个机会(也许这个机会是福是祸仍不可预测)向她招手时,她“义无反顾”地踏上异乡之程。“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这难道不是昭君哀叹在汉宫中受到的冷遇吗?“她别长安,出潼关,渡黄河,过雁门”,“再也回不了她的大汉,养她育她,有着她的父亲母亲的大汉”。人离乡贱。“及呼韩邪死,其前阏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书求归,成帝敕令从胡俗,遂复为后单于阏氏焉。”昭君不愿从胡俗,“乃吞药而死”;南朝江淹《恨赋》中有“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关山无极。望君王兮何期,终芜绝兮异域”;清人朱翰《杜诗解意》说“‘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可见昭君还是思汉思故乡的,“向”正是这种情味的具体体现。王昭君是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秭归)人,青冢(昭君墓)位于呼和浩特南郊,从地理位置上讲秭归(甚至长安)在呼和浩特的西南。黄昏时残阳的位置正大致是故乡的位置。即使不是正西方,黄昏、夕阳也是古代文人骚客表达思乡思亲人情怀所常用的意象,“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样,黄昏是否可以理解为“昏黄模糊而遥远的故乡”呢?乌日西沉,正是故乡的方向,生不能回乡的昭君只有在青冢里魂望故乡,如此“向黄昏”理解为“面对西方面对故乡”是理所当然的了。这样既可以体现昭君孤身远嫁塞外突出身世之凄距离之远,又可以体现昭君对家乡深深地思念,这种思念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都是深深存在的,意境是孤寂凄凉的。

    对诗句中词语的理解与探究是不能离开作者的写作目的。诗题叫《咏怀古迹》,显然作者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他当时正“漂泊西南天地间”,远离家乡,处境与昭君极为相似。他寄居在昭君的故乡,尾联借千载作胡音的琵琶曲调,点明全诗写昭君“怨恨”的主题,也正好借此寄托自己想君王能重用他,想自己能回到日思夜念故乡的心情。可见诗句中的“向”有向(面对)长安面对故乡的意味了。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时间的角度、地点的角度、空间的角度,还是从句式的角度、意境的角度、背景的角度和作者的角度,把“向”理解为“面对”都是可以理解的。(而且不单是这个字,对诗句中词语的理解与探究都应该与诗歌的意境、上下诗句的关系和修辞、诗作的背景和作者的目的结合起来。)

    “青冢有情犹识路,平沙无处可招魂”,这幅有名的写昭君的对联也算是对“独留青冢向黄昏”中“向”最好的注解了。

    ★作者简介:刘家录,河南省淅川县第二高级中学教师。

相关文章!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浅谈课外高中生英语学科核心素

    杨芬摘 要:英语课外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在英语课程聚焦核心素养背景下,探索英语课外实践活动对高中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提

  • 命题作文“爱你没商量”导写

    明朝张岱曾说:“人无癖不可与交。”对某种事物有专注而持久的爱好是美的品质,你是否特别喜爱某种事物,爱到没商量呢?请以“爱你没商量”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