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传播中的中国道路阐释
张艺兵+刘英
【摘 要】 国际形势新局面为跨文化阐释中国道路提供了良好契机,全面而准确地在不同文化体系中阐释中国道路的发展内涵、核心要义及相关策略,以及正确释义中国和平崛起与共建和谐世界的发展理念,对理性认识中国道路有着积极的建设性意义。这既是中国出版传媒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在跨文化话语体系中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路径。
【关 键 词】中国道路;出版传媒;跨文化传播;阐释
【作者单位】张艺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刘英,西华大学政治学院。
中国未来发展要走中国自己的道路,这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道路的整体内涵包含中国道路的理论构建、中国道路的历史发展和中国道路的现实实践。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纪念大会上讲话指出:“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 [1]中国坚持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和平崛起之路。但如何消除国际社会的疑虑和担忧,如何对外阐释好中国道路,便成为中国出版传媒企业的责任与使命担当。正确而全面地对外阐释中国道路,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提供历史借鉴,也将对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起到重大而积极的意义。
一、跨文化阐释中国道路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2013年8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2]世界将目光聚焦中国,关注中国的发展,“中国崛起” “中国道路” “中国故事”等概念相继进入人们视野,并引发热烈讨论。中国创造了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經济实力提升最强的记录,谱写了人类历史上最重大的国家成就的篇章,跨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和传播好中国声音的目的就是要让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世界各国人民正确认识和全面了解中国道路,客观看待中国当下的发展。
跨文化传播是指有着不同文化背景和文化体系的个人、民族和国家之间进行的信息化传播和文化交流活动。进入信息时代后,人类传播活动的领域进一步拓展,对人类的文化意识、文化行为以及文化习俗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下关于中国发展的中国制度、历史发展和实践的总结和凝练,具有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的特性。中国道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中国在与国际社会建立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交流与联系中,无法避免地需在多种文化体系中阐释和解读。特别是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来,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崛起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恐惧和担忧,这种恐惧和担忧又使国际社会对中国“从何处来,向何处去”的问题产生了更深层次的追问,而事实是当下中国道路在国际社会常遭遇许多话语陷阱。究其原因,有意识形态的分歧和战略利益的考虑,也有媒体报道的视角不同与偏激造成的本来就对中国缺乏了解的西方受众容易产生误解和质疑。跨文化阐释中国道路是向国际社会展示当代中国民主、法治、和谐的国家形象需要,也是在跨文化活动体系中提升中国软实力的重要路径。
对外阐释中国道路就是要向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国际社会释明中国会继续坚持和平崛起、和平发展,始终坚持“亲、诚、惠、容”的理念和“睦邻”“安邻”“富邻”政策,继续在国际社会中做有担当和负责任的大国。正如2015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提到的“为了和平,中国将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因此,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传播形势、中国与世界不同话语体系的思维差异、文化差异、语言障碍及出版传媒传播效力强弱不对等现实困境,中国作为正逐步走向世界的发展中国家,必须有引领时代和世界潮流的话语权,才能在世界政治中掌握主动权。
二、国际形势新局面为跨文化阐释中国道路提供了良好契机
英国著名学者马丁·雅克所言,中国发展道路与西方有着根本的不同,中国的崛起是一个“新现代化模式”的崛起,“那种认为世界上只有一种现代化,即西方现代化的观点,是一种谬论”。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人们在历史与现实层面对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以及在两种制度主导下不同发展模式的思考。这种反思给予跨文化阐释中国道路以良好契机。
1.经济的快速增长为跨文化阐释中国道路提供视窗
中国道路今日取得的巨大成就在国际社会中是有目共睹的。在世界经济下行的巨大压力下仍能保持在7%以上的增长率,“在人类历史上,只有七个国家(地区)曾经以7%以上的年增长率持续增长超过三十年,中国是其中之一,而且是其中最大的经济体”。[3]即便在金融危机的四年中,年均增长率也超过9%。美国共产党经济委员会委员瓦蒂·哈拉比指出,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不是一种偶然或无法解释的现象,而是更多得益于其缜密的经济和社会规划,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所在。随着近年来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深入、合作领域的不断扩大,中国与国际社会的交流越来越全面和深化,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而参与的国际事务也越来越多,为中国道路的阐释提供机遇。经济的快速增长更使得越来越多的国际学者关注和研究中国,有利于进一步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道路的核心与内涵。
2.信息化时代为跨文化阐释中国道路提供平台
社会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日益发展,新媒体与网络信息技术相结合,使人们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途径更广泛,更具即时性。首先,数字信息技术为对外阐释中国道路提供了新手段,运用新媒体,抢占国际舆论场,有利于国际社会更为全面、客观、理性地了解中国。其次,随着网络社会的崛起,传媒业向网络化、数字化转型升级,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不断创新着媒体传播方式,提升传播能力,这也为中国道路的对外阐释提供了良好机遇。再次,博客、播客、微博、社交网络等自媒体的快速兴起,使国际社会了解中国道路的途径更为多样,信息化时代为中国道路的阐释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
3.出版体制改革使跨文化阐释中国道路成为可能
近年来,“出版物贸易逆差迅速缩小,版权贸易的输出区域结构、作品内容结构等不断优化,‘走出去路径更加多样,有力地推进了中外版权贸易与文化交流,在传播优秀中华文化的道路上取得了不俗的表现。”[4]出版体制改革从2003年首次提出到十八大后实现更加全面的“走出去”,体现了逐渐成熟的国际传播战略构想。这种战略构想一方面是促进出版企业占领国际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是增强国家软实力、对外阐释中国道路、发出中国声音。出版企业通过体制改革,使自身获得更多的自主经营权,将更有效地利用国际资源,扩大国际市场。近年来,出版企业利用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的优势,在加强中外文化出版交流的同时,成为对外阐释中国道路的使者,为全面阐释中国道路、传扬中华文化提供可能。
三、跨文化阐释中国道路的现实路径选择
中国道路是中华文明、中国国情、人类文明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产物,具有包容性、开放性。既包含中国之和平崛起、永不称霸及共建和谐世界等理念,也包含中国依然是发展中国家的现实境遇、中国是国际社会的有机组成、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中的责任与担当等,已为广大中国民众所熟悉和了解,但在跨文化体系中有效传播与准确阐释仍需要不断探索更为恰当、多元的路径。
1.深化对中国道路的理论凝练与提升
对外阐释中国道路,其前提是加强关于中国道路的问题研究,这是根本,也是基础。只有把中国道路的相关理论构建研究透彻,归纳出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才能真正讲清楚什么是中国道路,从而消减国际社会对中国道路的误读、误判。中国独有的传统文化及文明延续揭示出今天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中国善于从历史经验教训中认识中国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规律,中共的政治理念和执政方式,也体现了东方国家政治文化的独特性。中国道路既是一脉相承,也与时俱进;既有艰苦探索,也有英勇创造。在全球视野中回望、比较、透视中国道路,既要注重中国道路的性质、内涵、外延、特征、评价等范畴的研究,也要加强对中国道路的内容凝练与总结。理论界应设置相关专题研究,通过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和传播学等,把中国道路的内涵、性质、特征、评价和内容框架的研究成果,归纳出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提高中国对外话语体系科学化水平。
2.构建新的跨文化传播话语体系
新形势下构建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中国道路不仅是理论表述,而且是社会动员符号,既担负着对内人心、精神的凝聚,也是对外宣传与阐释的理念核心。这一话语体系符号的构建需要精心设计和话语转换。话语符号的采用、语言的表述、语境的选择、对受众的把握等都需要精心的考量,综合运用政治传播学和意识形态叙事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中国与国际社会尤其是西方社会,话语体系存在差异,这是基本事实。要向国际社会讲清楚中国道路,需要构建新的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8·19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創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中国外文局、中国翻译研究院等在这方面做了尝试,其打造的权威解读当代“中国关键词”多语平台在京发布,其中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等5个专题的首批77条核心词汇,以中、英、法等7个语种同步发布[5],这是中国打造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的新尝试。打造中国道路话语体系的文化依据在于“四个讲清楚”,构建跨文化话语传播体系便要在不同文化体系中找到相关共性特征,加强国际交流平台建设,通过国际论坛、国际会议、国际文化交流等各种形式加强对话,使中国特色、中国气派成为国际社会所认同和接受的话语体系。
3.发挥出版传媒企业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当今国际社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无不凭借其经济政治优势,推行文化价值观并向外输出文化产品,进行跨文化传播,大国之间在思想文化领域的较量更为复杂和隐秘。另一方面,西方国家在宣传中国道路时刻意歪曲,中国对外话语传播形势严峻。在西强我弱的舆论态势下,我国的出版传媒企业在文化的输出和传播中应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为提高中国国际话语权贡献正能量。近年来,中国出版传媒企业也像其他行业企业一样逐步走出中国、走向世界,阐释中国道路并赢得最大认同,在跨文化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据权威统计,2013年中国共引进版权18167种,输出版权10401种;2014年引进版权16695种,输出版权10293种。中国道路的阐释不仅仅局限于体制、政策层面、经济维度和政治维度。作为描述当代中国发展的宏大叙事,中国道路在实践上应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外交、生态等诸多领域,在理论研究上应该有与之相对应的多重维度,在推进路径上也应该有基于人类社会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历史纵深视野。
4.在更广泛的领域开展学术文化交流活动
时至今日,我们在总结经验、构建理论的关键节点上,更应该前瞻性地谋划未来。交流才能沟通,沟通才能理解,理解才能认同。中国道路的国际认同,有赖于更广泛、更深刻的学术文化交流。首先,在政府层面、民众层面等各个层次构建公共外交活动体系,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广泛开展与世界各国青少年互访、妇女互访、互派留学生等活动;其次,“中国文化年”的举办,向外国免费提供中国优秀影视剧译作等举措,润物细无声地传播中国文化。多层次的对外话语全方位展开,在推进新型大国关系建设的同时,积极实施“非洲人才计划”,为和谐世界夯实民间基础,做好未来话语储备[6]。最后,积极参与和主办国际学术交流会议,如2014年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与欧洲多个国家有关组织共同主办的关于“中国道路”的中欧论坛,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我们希望中欧论坛继续办下去,也希望中欧学者和各界人士在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方面有更多的交流。
5.要重视翻译人才,尤其是优秀的翻译人才的培养
翻译不只是简单的语言转换,更是双方文化的交流,是中国道路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在国外民众社会文化场域的转换,翻译者的翻译水平将决定对外阐释中国道路的质量和效果,为此,要持续培养长期稳定高质量的复合型翻译队伍。刘和平曾说:“翻译在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实施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现实令人担忧,高质量的口译和笔译人员匮乏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懂专业的口译人员难寻,能够参与类似中华文库经典作品翻译的青年人甚少,想学口译的青年人多,想‘坐冷板凳从事笔译的青年人匮乏。培养高质量翻译人才迫在眉睫。”[5]因此,建立全方位的复合型翻译人才队伍是迫切性的。“2014年7月,国家外文局成立中国翻译研究院,旨在组建翻译国家队、提升我国对外话语能力和翻译能力。”[7]由此可见,中国翻译队伍的建设已经有了很好的平台。但在培养翻译人才时,更应注重多语种翻译人才的培养,才有利于把中文作品尤其是阐释中国道路的作品更好更广地推向国际社会。
四、结语
走中国道路使中国取得巨大成就,实现和平崛起,但国际社会中存在对中国误解、误判和担忧的事实。要消除国际社会的误解、误判和忧虑,就要对中国道路进行阐释。对外阐释中国道路不仅是中国学术界的责任和使命,也是中国出版传媒企业的担当。对外阐释中国道路有机遇也有障碍,只有通过不断加强中国道路相关问题研究,打造阐释中国道路的话语体系,培养翻译人才,搭建中国出版传媒跨文化话语体系交流平台等措施,才能减轻国际社会的疑虑、担忧, 客观看到中国发展。通过跨文化传播平台的构建,使中国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得到全面而清晰的阐释。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编.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36.
[2]习近平. 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 光明日报,2013-08-21(01).
[3]姚洋. 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9.
[4]李哲. 出版业“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 传播中国声音[EB/OL]. http://www. ce. cn/xwzx/gnsz/gdxw/201505/26/
t20150526_5456481. shtml.
[5]魏哲哲. 如何向世界講好中国故事:翻译不仅是语言转换[EB/OL]. http://culture. people. com. cn/n/2015/0319/c87423-26716375. html.
[6]刘泰来. 习近平构建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的战略思维[J]. 河海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
[7]讲好中国故事 传播中国声音——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出版业“走出去”成效卓著[EB/OL]. http://paper. ce. cn/jjrb/html/2015-05/26/content_241513. 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