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书法的心意说

    赵若西

    摘 要:书法是中国艺术史上特有的现象,有其独特的创作规律和文化内涵。书家不仅仅可以借助书法表达情感,而且可以借助书法实践超越现实,达到真正的“书为心画”。因为书法技法和情感的转换受到理性和世俗的羁绊,所以书家只有突破传统理性、世俗的束缚,才能达到书法艺术心意说的最高审美境界。

    关键词:心意说;书为心画;意在笔先

    一、心意说的内涵

    王羲之在《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中写道:“心意者,将军也;本领者,副将也。”这里的心意可以理解为三种含义,其一:心意者,将军也,直译过来就是在行军打仗的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也是就在书写的过程中笔墨一定要表现出书者的真实情感,这里的心意指的是心里的情感态度,是强调心意的作用。其二:传统书论“意在笔先”中“意”的展开大致围绕着书写技巧的艺术构思进行。王羲之在《论书》中写道:“凡书贵乎沉静,令意在笔前,字居心后,未坐之始,结思成矣。”书家在书写的时候一定要内心沉静,默坐静思,在下笔之前对书写要有完整成熟的艺术构思,胸有成竹即可下笔。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知道心意的“意”亦包含艺术创作前的艺术构思。只有在心中形成固有的物象,下笔之后才笔下有物,能够体现作品的生命力。其三:心意者,将军也,这里的“心意”可以理解为文学素养、文化底蕴、人生境界。黄庭坚《论书》中写道:“学书需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若其灵府无程,纵使笔墨不减元长、逸少,只是俗人耳。余常言:士大夫处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黄庭坚认为,如果书家没有圣哲之学,没有文化底蕴作为支撑,即使书家的笔墨技法实力直追元长、逸少也只是俗人一个。他在这里强调道义,强调圣哲之学,和王羲之的心意是相对的,这里的意指的是书家的秉性、学养,人之秉性、学养。简单来讲就是要读书,要有思考,要对生活有理想,对人生有态度。他还强调士人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醫也。那么怎样才能不俗呢,这就又回归到之前的圣人要以圣哲之学,便可医俗,依然是强调文学素养、人生境界的重要性。

    王羲之后半句还指出:“本领者,副将也”。直译过来就是在行军打仗过程中起到辅助作用,也就是在书写过程中书写者要有一定的书写技巧,对笔墨要有超高的控制能力,主要强调本领辅助作用。这里的本领在书法中可以理解为运笔、执笔、结构、章法、用墨、形式等一切构成一幅完美作品所具备的所有技法要素。东汉的蔡邕也在《笔论》中写道:“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 他在这里主要讲的是创作与作者心意之间的关系。书写的人,在写字的时候必须要有放松的心态,只有神情舒缓,心态平和才能把情感寄托在作品中。同样的清代宋曹也认同这样的观点。他在《书法约言》中写道:“夫欲书先凝神静思,怀抱萧散,陶性写情,预想字形偃仰平直,然后书之。”他认为在写字之前要先凝神静思,有一个舒缓的心情、安静的环境,在下笔之前,预想在心里设想字形的结构、大小、欹侧,然后才能下笔书之。 这里主要强调的是在下笔之前的心意,可以是平和的、舒缓的、沉静的,也可以是悲愤的、洒脱的、激昂的。

    二、心意说的目的

    从心意说的三层含义中笔者了解到我们的艺术家在现实生活中也是这么做的。强调心意说的目的在于心意对于艺术创作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清代画家郑板桥,对于画竹,有自己的体会,他说:“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此机也。独画云乎哉!”郑板桥认为,早晨起来看竹,有烟光、有日影、有露气浮动在疏枝密叶中,于是竹子的形象就在脑中涌现。他从竹子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象中,得到了启发,受到了感染,竹子千姿百态的形状自然而然就涌现在心中,再通过自身已掌握的笔墨技巧,胸中之竹就很自然地转化为手中之竹,竹子的形象就鲜活地出现在纸上,出现在人们的眼前。正所谓书画同源,书法也是这样的。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喜爱养鹅,养鹅固然是文人雅士所爱之事,但王羲之并不是单纯的喜欢鹅,而是他从鹅的体态、行走、游泳等姿势中,体会到用笔的特征、运笔的规律,他甚至还发现了鹅的形态特别像“之”,于是他把他的所感所悟充分运用到书法中,《兰亭序》中的二十个“之”个个惟妙惟肖,生动逼真,无一雷同,各具美感。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艺术家总是可以从生活中得到感悟,从而回归到艺术作品本身。在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必须要心中有形,才能下笔有物,即本文所论述的心中有意,意在笔前。

    书法作为一种抒情性艺术,乃是书家性情的风标。也就是说,性情才是书家创作的原动力。这么一来,与书家性情紧密关联着的一切内在心理活动都可能影响书家的创作构思。韩愈《送高闲上人序》中谈张旭草书的一段最可说明这一点:“往时张旭善草书,不治他伎。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 、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 ,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张旭草书的“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是由于他的遭遇、他的性格以及与自然界形形色色的情景激发所致。韩愈认为:张旭的草书是由于内心的喜怒、怨恨、思慕等一切心理活动,与自然万物的山水、崖谷、鸟兽的造型构思共同作用的前提下,才能出现表达情感的艺术作品。张旭的草书放浪形骸、不可捉摸,但是却又在法度之中,正所谓: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这当然不只是韩愈个人的见解,早于韩愈且以论书名世的唐代书家张怀灌在描述王羲之的创作时便已有“偶时兴会,则触遇造笔”之说。他同样也认为应该由感兴而造就笔墨,类似这样的书家在唐以后也不胜枚举。

    三、心意说的意义

    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书家因为重视心意的作用,而留下了伟大的作品。颜真卿身为武将,一生为官,为人忠厚老实,但又严谨认真,所以其楷书总是体现着端庄典雅,具有出庙堂气息。在安史之乱期间,当他听到自己的侄子颜季明惨遭被害,悲痛欲绝,家仇国恨,使他内心充满了无奈与愤怒,他痛恨杨国忠的祸国殃民,痛恨安禄山这野心贼子,同时又为失去亲人而无限悲伤,他郁闷,他欲哭无泪,最后他将一腔的愤怒和悲痛付诸笔端,写出了《祭侄文稿》这样被世人称赞的佳作。《祭侄文稿》被世人称作天下第二行书,整幅作品剑拔弩张,血泪交融,充分体现了颜真卿的悲愤,又表现了誓除贼寇的决心。书家不再像往常以工整的楷书作碑文序文那样正襟危坐,一丝不苟,而是纵笔驰骋,任意倾泻,删减涂改,将一腔的悲愤宣泄在纸上,哪怕是后世的我们现在看到他的作品依然可以感觉到慷慨激昂,义愤填膺。这样表达情感的艺术作品数不胜数。还有著名的“草圣”张旭,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写道:“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他性喜饮酒,世称“张颠”。传说他喝醉之后就四处奔走相告,挥毫洒墨,性情大变,乖张放纵。有时兴起,就把头发放进墨缸里面,占墨用头发写字;有时就在屏风上写字,或者在衣服上写字,实在是疯狂洒脱至极。张旭一生精研草书,从二王笔法入手,又从公孙大娘舞剑受到启发,终于在书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创出了举世皆惊的狂草书。他的草书,风格独特,字体或大或小,字与字之间忽连忽断,或绵延不绝,或随心所欲。他的传世名作《古诗四帖》被奉为狂草书的经典开山之作,至今还冲击着人们的审美。张旭就是一个典型的重视心意的作用,重视情感的抒发的书家。

    从古至今,有很多的艺术大家都注意心意的作用,通过艺术作品来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艺术,是用来表达情感、宣泄情绪的。重视心意的作用可以让艺术作品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表现力。一幅优秀的艺术作品不仅可以流传千古,接受历史的检验,而且可以从作品中表现出作者的学识、修养、文化素养,我们就可以从作品中看到艺术的生命力。所以对于我们学习艺术来讲,重视、强调心意的作用,对于成就艺术家或者留下一幅千古佳作都是有指导意义的。

    参考文献:

    [1]上海书画出版社编.历代书法论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

    [2]黄惇.中国书法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3]郑板桥.郑板桥集·题画[M].扬州:广陵书社,2011.

    [4]张家壮.意在笔先说与与书法创作中的辩证[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3,(06).

    [5]邱毅琳.胸有成竹与成竹在胸 意在笔先与意在笔后[J].佳木斯教育学报,2012,(10).

    [6]张荣才.解读书法中的意在笔先[J].书法赏评,2011,(06):71-72.

    作者单位:

    宁夏大学

相关文章!
  • 群众文化活动的构成浅析

    【摘 要】群众文化活动的动力机制,实质上是一个“需要-活动-新需要-新活动”的动态系统,是一个循环无穷并呈螺旋式上升的历程。本文就群众

  • 《茶马古道》:边疆影视作品中的

    路征被誉为“世界上地势最高的文明文化传播古道之一”的茶马古道,不仅是滇藏川等中国西南边疆地区商品流通的纽带,其延伸亦见证着地域民

  • 以自然为载体,以歌曲来寄托

    刘慧【摘要】刘聪是当代优秀的作曲家之一,近年来其将创作重心放在艺术歌曲创作方面,到目前为止已创作100多首艺术歌曲作品。刘聪擅长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