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美学在国产动画片中的呈现方式
赵伟
德国影评家圣巴特克曾在《美学的影像呈现》中,将美学对于影视作品的作用分为三个方面,分别是意象美学的影响、生态美学的作用和情节美学的构成。这三个方面,后来被不少影视评论家所接受,逐渐引入到与影视相关的其他题材的研究中。例如对动漫作品的研究,近些年已呈现出方兴未艾的格局,而且美学对于动漫作品的意义也已经受到重视,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因为这代表着动漫作品的研究,已逐渐摆脱了拍摄技术、动画影像等方面的局限,从而进入到一个哲学层面的研究。但将圣巴特克的三重美学理论加以综合研究的论著尚不多见,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事实上,这三重美学理论对于国产动画片的制作具有重要的影响,贯穿于动画片拍摄的始终,是动漫制作的题中之意。正因这一缘故,本文立足于这三重美学形式在国产动画片中的呈现方式,以求在理论层面探讨国产动漫作品的美学意义及其发展倾向,圣巴特克的三种美学理论的具体内涵将在论述中分别加以介绍。
一、 意象美学对于国产动畫片的影响
按照圣巴特克的理论,“意象美学指示了具备意象意义的形象在影视作品中的美学意义,在其产生意义之时,实际上便代表了意象的暗示作用的实现”。[1]很明显,这里十分强调意象在影视作品中的暗示作用,而这种暗示作用则来源于一国传统文化所逐渐浸润而成的文化符号。例如柳树这种意象,在西方文学中只是一种再普通不过的植物,而在中国文化中,因其与“留”谐音,且多有临别赠柳枝的悠久习俗,所以它逐渐成为代表离别的意象。在外国观众看来,动漫作品中的柳树并无法激起他们的共鸣,但在本国观众看来,却一眼便知这是一个令人惆怅的离别场面。由此可见,意象美学需要借助对传统语境的深刻理解。
就我国的动漫作品而言,对于意象美学的使用与呈现往往是来自以古典文化为题材的作品,因为在这种语境中,最容易使观众将古典意象与其美学意义连接起来,而丝毫没有违和感。例如,动画版《三国演义》是对同名历史小说的动画改写,它对于意象美学的使用就极其娴熟,这便得益于古典题材的选取。在这部动漫作品中,既有对原书著名情节的呈现,如煮酒论英雄、望梅止渴、三英战吕布等,又有对原作的改写,体现了导演和编剧的匠心独运。例如诸葛亮送费祎的情节,在《三国演义》的原书中是不存在,此处的情节安排取自《三国志》,动漫不仅安插了诸葛亮折柳送与费祎的情节,还将故事发生的地点设置在大雪纷飞的蜀江桥边,雪花在中国文化中代表着纯洁无瑕,而这恰好与诸葛亮和费祎的性格相吻合,同时大雪纷飞往往又带给人惆怅的感觉,这又与二人的离别景象相吻合。随着诸葛亮说出“千里之行始于此”的送别话语,整个画面都充满着意犹未尽的离愁别绪。而实际上,这类画面恰好体现了意象美学在动漫作品中的价值,在意象出现之后,很多语言不必言明,因为意象自身便携带着浓烈的暗示性。同时,这种暗示性也为整部作品增加了文化积淀,使其呈现出了文化的重量与厚度。
再如《半斤八两》,也是取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动漫作品,虽然以搞笑为主,但其中也不乏富含文化底蕴的画面,如狮子半斤和八两从石狮子学院毕业后,在春雨中依依惜别,转瞬之间,画面又变成了阳光明媚,这种意象变化就暗示了人物心情的变化。很明显,春雨是略带惆怅的意象,代表了半斤与八两在毕业后的茫然,而阳光则是较为温暖的意象,又暗示出半斤与八两在未来的成功。果然,这两头石狮子都在未来的工作中实现了自己的价值,而这一结局,实际上在早前的意象呈现中已经显示了征兆。此外,早期动漫《葫芦娃》、近年的动漫《西游记》,也都对意象美学的成熟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二者中的神魔色彩,常常附着在中国道教文化的背景之下,成为求仙访道的特殊载体,其中展现出的传统意象的力量同样不可小觑。最典型的便是白鹤这一意象,在中国文化中,白鹤代表长寿,也代表迎来送往,所以两部动漫中既有与松树并存的仙鹤,暗示着“松鹤延年”的美好传说,又有祖师驾鹤西归的情景,这又蕴含着仙鹤在生死轮回中所具备的特殊作用。
意象美学在动漫作品中的呈现,还有许多例证,从中可以看到意象美学对于动漫作品美感形成的重要意义,它不仅使整部作品充满了文化的温度,还为观众带来了愉快的观看体验,可谓一举两得。
二、 生态美学在国产动画片中的作用
生态美学是近些年来文艺学界时常使用的美学理论,代表了中国本土学者对于西方新型美学理论的最新接受。生态美学之所以能够迅速获得中国知识分子的认可,是因为该理论将存在已久、却不被重视的美学要素挖掘出来,同时放置在生态语境中加以分析,从而使个体不再被孤立地看待,而是成为整体中的一个元素。生态美学特别强调生物与现实环境的互动关系,属生态学和美学的交叉学科。在国产动画片中,有不少作品曾使用过生态美学,但大多并非有意利用。不过即便其使用属于无意,但客观上已经呈现出了生态美学应有的审美体验。
经典动漫《大头儿子小头爸爸》可以视为生态美学的第一部作品,这不仅体现在该作品常常将生态环境与人类的生存发展联系起来,还表现在作品刻画了生态环境对人的重要影响,而这种影响又产生了令人愉悦的美感,所以实现了生态美学在作品中的诞生。第3集讲述了小头爸爸带着大头儿子去超市购物的故事,父子二人买了一盒炸鸡腿作为晚餐,吃完晚餐后,大头儿子本想将鸡骨喂给流浪犬,却被父亲制止,因为犬科动物不宜食用鸡骨这类细碎的食物,儿子很听话,便将其投入不可回收垃圾箱中,既照顾到了环境保护,又获得了养犬常识。毫无疑问,这里边显示了生态美学的“教育意义及审美意义,而这是生态美学带给影视作品的重要思想”。[2]通常而言,生态美学在中国动漫中的表现方式是较为间接的,但在这部动漫中,生态美学的气息还是相当明显的。此外,《大头儿子小头爸爸》还常常通过环保思想的宣传来促进人们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认识,作品中不少画面都展现了环保思想笼罩下的青山绿水。例如父子间的远足、郊游,都展现了在人们环保意识的作用之下,生态环境呈现出来的美感,这也是中国动漫作品对生态美学的有机借用。2015年热播的美国动漫《马达加斯加的企鹅》,便与《大头儿子小头爸爸》异曲同工,在作品中频繁地推送了与环境保护相关的知识,也展现了南极冰川的自然之美,从中可以看到生态美学对于动漫作品的影响。
《熊出没》对于生态美学的展现则更加直接明了,作品选取的景物本身便是生态美学的重要载体,无论是草色青青,还是涓涓细流,无不展现着洁净的自然环境为人们带来的审美愉悦。配合着积极向上又变化多端的情节发展,这一系列的动漫作品可以看出生态美学与人类内心的契合无间,最美的生态带给了人心较大满足。
圣巴特克认为,生态美学与意象美学的最重要区别在于:“生态美学的美感传递是借助于生态环境,而意象美学的美感传递则主要通过文化浸润。”[3]在上述的作品分析中,圣巴特克的理论的确得到了认证。无论是《大头儿子小头爸爸》还是《熊出没》,其中都没有意象美学的使用,但仍然不乏动人的力量,究其原因,便是此类作品通过美妙的生态环境刻画传递了美感,属于以生态美学的立场完成的美学传递。虽然缺乏了传统文化的底色,却增加了天人合一的色彩,所以也是较为成功的美学作品。
三、 情节美学在国产动画片中的构成
所谓“情节美学”指的是“通过精妙的情节安排,打破观众习惯思维所猜想的故事发展模式,为观众带来意想不到又在情理之中的审美体验”。[4]在这种美学呈现中,特别要求动漫作品在情节安排方面的出新出奇。在这一方面,近些年的新动漫作品体现了长足的进步。
2017年的《熊熊乐园》是广受小朋友喜欢的动漫作品,其中不乏用出彩的想象力编成的情节,为整部作品带来了极强的观赏性。其主体情节是光头强这一人物与熊大、熊二等动物建立了真挚纯洁的友情,这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奇异的想象。而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光头强与熊大、熊二陆续结识了新的朋友,又产生了诸多耐人寻味的感人情节,诸如熊大在猫头鹰老师的开导下,逐渐学会了如何在逆境中生长,也了解了如何与别人建立友情。这部作品的情节变化不居,但却都在情理之中,情节本身已呈现出很多美感。实际上,《熊熊乐园》之前播出的《熊出没》之“夏日连连看”和“秋日团团转”已经有部分情节设计得较为奇特,這种情节美学对于《熊熊乐园》的成功是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的。可以说,《熊熊乐园》的出现代表着国产动漫作品对于情节美学的熟练把握与应用,其深受欢迎很大程度上便得益于这种开创之功。
与《熊出没》几乎同时上映的《宝宝巴士》系列动漫作品也是运用情节美学的典范之作。与《熊出没》有所区别的是,《宝宝巴士》将故事背景设置在科技高度发展的未来,为整部作品带来了更多的科幻色彩。而为科幻色彩服务的,则是导演设置的一系列富于想象的情节,这些情节产生的结果往往令人惊讶,但又似乎看不出是编剧为了创新而创新,一切都是在自然而然的情形下产生的,由此产生的审美愉悦也是自然而然的。
圣巴特克将情节美学的设置看作是“美学在影视作品中的最高端展现,因为无论是意象美学还是生态美学,只要借助传统意象和生态环境便可实现,而情节美学则需要设置出奇又不突兀的情节发展,而且在其中还要将文化的积淀、自然的美感与人性的光辉集中展现出来”[5]。
结语
动漫作品并不是卡通形象的简单组合,而是涵蕴着重要的美学色彩的艺术形式。美学的种类数以千计,但较为集中地应用于动漫作品的则分别是意象美学、生态美学和情节美学。这三种美学形式,分别依托传统文化、生态环境和情节构思,在丰富了动漫作品的艺术观感的同时,也为观众的审美愉悦提供了足够的审美感动,进而展示了美学效果在影像领域的运用。从这一层意义来看,美学丰富了动漫作品的广度与深度,动漫作品则展示了美学在文艺学领域之外的广泛使用,二者相辅相成,共同缔造了成功。
参考文献:
[1][2][3][4][5](德)圣巴特克.美学的影响呈现[M].刘象愚,译.香港:中华书局,1992:3,56,87,156,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