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沿海经济带与沈阳经济区互动发展

    宋志明

    [摘要]实施辽宁沿海经济带与沈阳经济区互动,是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顺势之举。开发建设辽宁沿海经济带,有利于形成整体优势,把辽宁沿海地区建成东北地区重要的商贸高地、经济高地、科技高地、人才高地,建成世界级的装备制造业聚集区,融入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潮,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产业分工。

    [关键词]辽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海陆产业联动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1)06-0048-03

    一、辽宁沿海经济带与沈阳经济区互动发展的历史背景与现实需求

    1辽宁沿海经济带与沈阳经济区互动发展的历史背景

    纵观世界著名的工业经济带,一般都临近沿海、港口并与工业区融合发展。我国东部地区从南到北,辽宁沿海经济带是我国唯一的没有大规模整体开发的沿海区域和东北唯一的沿海地带。作为老工业基地,东北地区历史上形成了偏向内陆的经济布局。

    辽宁作为老工业基地,计划经济时代以封闭式的国内市场为导向的经济布局和其他一些因素,导致全省产业布局不是在沿海,而是在腹地。“一五”时期,国家在辽宁的24项重点项目中有22项主要集中在沈阳、鞍山、抚顺、本溪等中部地区,只有2项在大连。沿海6市,只有大连是沿港口设计的,其他城市的市区距海岸线都在四五十公里以外,沿海临港优势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鉴于辽宁沿海经济带在东北地区、环渤海经济圈和东北亚的无法替代的独特区位,辽宁沿海经济带的战略地位必须在区域发展的大格局及其变化发展的未来视野中提高。加快辽宁沿海经济带与腹地的有效互动将成为发挥不同地区比较优势,实现辽宁全面振兴的有效途径。一方面,作为辽宁和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桥梁和窗口,辽宁沿海经济带要为辽宁创造更加有利的开放环境,带动辽宁和东北地区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与合作。另一方面,沈阳经济区和东北腹地具有产业基础雄厚和人力资源成本低的潜在优势,内陆地区可抓住沿海经济带的开发建设,加快产业结构与布局调整,拓展产业链条,推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加快国家新型产业基地的建设。

    2辽宁沿海经济带与沈阳经济区互动发展的现实需求

    实现辽宁沿海经济带与沈阳经济区互动发展是辽宁沿海经济带率先崛起的需要,也是沈阳经济区加快发展的需要。在当前国际产业加速向新兴经济体与沿海地区转移的趋势下,辽宁沿海经济带作为国际产业转移首选之地的潜力大增。在国内,冶金、石化及重大装备制造业布局也向沿海地区倾斜。然而,要实现辽宁沿海经济带在东北振兴中率先崛起,仅仅依靠辽宁沿海地区城市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与沈阳经济区和东北腹地相比,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的两个最突出的特点是港口经济与海洋经济。但这两者,都需要腹地发展支持。单从港口经济发展而言,没有腹地的支撑港口发展就是无米之炊。长期以来,背靠广阔腹地的东北沿海地区只有处于辽东半岛南端的大连一枝独秀,为数众多的港口和出海口岸布局分散,各自为政,没有形成整体优势,与内陆腹地的互动也极为有限。这种港口岸线资源丰富与对外开放程度不高,临海土地资源丰富与临港产业落后,沿海与腹地联系微弱等矛盾,与我国其他沿海地区相比形成了巨大反差。

    经过多年的调整,辽宁经济已步入快速发展轨道,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环境十分宽松,沿海与内陆互动发展的条件越来越成熟。一是全省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为沿海经济带的开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近年来,在全力推进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过程中,全省经济实现了持续平稳较快协调发展,经济增长的动力、后劲和稳定性明显增强,综合实力迈上了新台阶。二是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和进一步扩大沿海地区对外开放为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带来双重机遇。沿海地区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三是沈阳经济区经济基础雄厚,可为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提供技术、人才、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共同构筑沿海与腹地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二、辽宁沿海经济带与沈阳经济区互动发展的重点领域

    1区域一体化是沿海经济带与沈阳经济区互动的主要目标

    推进辽宁沿海经济带与沈阳经济区的互动发展的主要目标是推动辽宁经济一体化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各地区在全球化时代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形式。加快区域一体化,就是要从更高层面,将沿海经济带与沈阳经济区看作一个利益综合体,以加强各城市的互动和优势互补为主要内容,实现区域内部沿海与内陆发展的互利共赢。

    具体来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推动一体化互动。一是从“点”到“线”再到“面”的一体化互动,充分发挥龙头城市、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和重点轴线的辐射作用。二是城市与产业发展的一体化互动。产业聚集与城市建设是互为依托发展的。城市是产业聚集的重要依托,产业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基地。三是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体化互动。建立从沿海港口城市深入腹地的海陆联运系统和统一的水利、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四是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要素流的市场一体化互动,通过消除不同地区的贸易壁垒,降低交易成本,形成共同市场。五是区域创新体系一体化互动。沿海与内陆城市在区域创新系统中承担着不同的任务,不同的中心城市在区域创新体系中分工不同,承担着不同创新任务。推进市场一体化是区域合作的着力点和核心,区域合作要致力于打破各种形式的垄断和封锁,积极开展相关工作。

    2集聚空间拉动是沿海经济带与沈阳经济区互动的主要载体

    集聚空间拉动就是要依托业已形成的中心城市(群)和产业集群和交通经济带,在做强做大中心城市的同时,推动产业布局向有集聚优势和集聚潜力的地带合理转移,进一步优化人口、城市与产业的互动发展与集聚格局。从沿海经济带发展定位来看,沿海地带是辽宁对外开放的前沿和国际产业转移的承接地和临港产业聚集地,是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先导区,大连是沿海地带的龙头、沈阳是腹地的核心。以沈阳和大连为中心的辽中南城市群包括了鞍山、抚顺、辽阳、本溪、铁岭、营口,GDP占85%,出口创汇和招商引资额占95%,其经济存量占整个东北的份额也在40%以上。区位优势独特、辐射空间广大、发展潜能深厚,能把哈大经济带上的城市群带动起来,有利于形成以“沈大都市圈”为增长极、带动哈大经济带发展、辐射整个东北地区的发展格局。强化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是形成区域经济发展合力的关键。把沈阳和大连纳入同一个都市圈的总体规划内,使人口总数和经济总量也能达到一定的规模,更重要的是可充分发挥大连的沿

    海区位、经济实力及国际影响力优势,加快区域内最大港口城市与最大中心城市的海陆互动,争取建立港口自由贸易区和临港重化工业园区,极大提升大连和沈阳对生产要素和商品的集聚和扩散能力。

    “沈大都市圈”着重强化现代装备制造、钢铁、石化和软件产业集群,并推动产业集群逐步高新技术化。沈阳市是我国重大装备制造业的科研生产基地之一。尤其在数控系统、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先进制造技术及产品开发方面在全国优势明显。大连市利用其港口优势,大力发展造船、制冷设备制造、石化和依托软件、动漫产业基地发展现代服务业。鞍山、本溪则是我国钢铁原材料的重要生产基地。盘锦是一座新兴的能源、石油化工城市。营口、辽阳、瓦房店等形成了机械生产、化工生产基地。这些城市和产业基地在辽东半岛集中分布,其相互间的合作与协作相对成熟,网络化优势明显。该区域主要通过强化原有产业集聚程度,使沈阳、大连两大中心城市真正成为研发中心、集成中心、销售中心,成为东北地区高新产业发展的重要源头、产业梯度转移的制高点。同时按市场机制和规则推进配套加工业向区域内外周边地区扩散和转移。带动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

    要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利用大企业和大项目带动,加快发展配套产业,培育优势产业集群。产业集聚进而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需要一定的拓展空间和开发载体作为前提保证。以各类产业园区为重要载体实现的产业集聚,能不断优化产业集群的发展环境,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老工业基地工业园区的建立,能影响和带动关联的中小企业向大型企业靠拢,进而提高区域产业集聚度,推进区域产业优化升级,增强区域经济整体竞争能力。因此,工业园区的建立是促进东北地区产业集聚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途径。龙头企业是一个产业发展与提升的核心。如以鞍钢集团为核心,建立钢铁企业产业集群和东北钢材生产、研发基地。以沈阳为核心,建立以沈阳机床等为主的现代装备制造的产学研为一体的大型优势产业集群。

    3海陆产业联动是沿海经济带与沈阳经济区互动的主要内容

    确立海陆产业联动发展战略,延伸海陆产业链,从更高的层面统筹产业空间布局,推动东北地区海洋产业与陆域产业重组是加快沿海经济带与腹地互动发展的主要内容。装备制造业是辽宁和东北经济最大的优势,容易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集聚,辐射大批劳动密集型的配套产业;原材料与能源及与东北相对丰富的资源,可与境外资源结合来满足东北发展的需要,不急于开发,在加工环节加快发展,如石化和冶金;粮食和农牧业基地具有重要的战略性含义,承担保护耕地和养活更多中国人的重任;技术研发和创新基地基于辽宁有占人口较高比例的知识分子和工程技术人员,可以从进行自主的研发,或者加入到世界研发产业链中从事某一环节的工作,如软件外包。其他产业则可在支柱性产业的基础上,利用市场机制来选择。

    将加快内陆资源性城市转型、企业搬迁改造和推动海洋产业与陆域产业重组结合起来。由于沿海地区的多方面优势,加快产业的向沿海转移是必然趋势,但这种转移不是无度的,必须建立在客观分析各产业发展需求基础上,根据各产业对港口的依赖性,确定是否有必要向沿海布局。对于那些已经形成综合竞争优势,特色鲜明、没必要大规模向沿海布局的现代制造业,面向国内需要的,具有区域特色的高新技术企业、尤其是国防工业和尖端技术应重点放在内陆中心城市。总之,适合在哪发展就应在哪布局,在加快发展临港产业聚集带的同时,尽量节约使用宝贵的海岸线资源。通过港口与工业区融合发展。将临港产业、海洋产业、其他陆域产业的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促进海陆产业联动和海陆经济一体化。

    沿海与腹地产业互动涉及到整个产业体系,包括一、二、三次产业之间的互动协调发展,也包括某一产业互动及某一产业内部互动。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政府营造宽松环境积极推动,形成沿海与腹地产业互动局面。三次产业之间要形成良性互动。农业、工业及服务业之间要协调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应大力发展研发、设计、金融、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三次产业融合。要努力克服以原材料和初级产品为主、产业链短、附加值低的弊端,发展下游产业,延长产业链。通过沿海与腹地之间的产业互动,形成产业一体化发展的格局。

    4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是沿海经济带与沈阳经济区互动的基础条件

    生产要素自由流动要建立在市场化前提下,同时强化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从区际交流来看,区域行政分割造成的交易成本上升将造成生产要素壁垒,无法形成大区域的统一市场。振兴老工业基地必须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加强合作与协作,推动区域经济健康、有序、一体化发展。因此,畅通区际联系充分发挥地区优势,打破条块分割,按照“平等互利、加强合作、优化资源、有序竞争”的原则,通过培育要素市场,完善区域协作网络,加强经济技术合作,健全服务体系,推动东北地区各种资源的重组和优化配置,构建跨行政区的一体化的公共平台,为辽宁产业振兴创造良好的条件。

    5政府合作推动是沿海经济带与沈阳经济区互动的重要保障

    在区域协调组织机构方面,辽宁进行了一些探索,如沈阳经济区市长联席会是各地方政府成立的松散性的协调组织。要推动各地方政府的有效合作,从根本上讲,就是要消除阻碍区域间要素自由流动的制度根源。一要尽快消除产业配置和生产要素流动方面的制度障碍,建立市场化的产业布局和生产要素配置机制。二要加快改革“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避免地方政府在产业发展上盲目求大、求全、限制产业转移和要素流动的内在冲动。三要重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在现行的对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体系下,对地区发展进行评价主要是GDP增长速度、投资规模和税收情况等,偏重反映经济数量和增长速度的指标。四是尽快形成多层面、多领域、多主体的协商制度,应推动形成市际协调制度、城市行政首长联席会议制度,以及交通基础设施、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多种专项协商制度。同时应建立区域的各类行业协会、联谊会,沿海经济带与沈阳经济区互动起来,定期在两区之间举办论坛,就重大发展战略进行研讨。当务之急是需要经常性协商,同时需要中心城市率先推动公共产品等领域的合作。

    参考文献:

    [1]胡建伟,沿海经济带与腹地经济面互动发展研究[J].中经评论,2010,(3)

    [2]张献和,构筑辽宁沿海与腹地良性互动发展新格局[J].探索与决策,2007,(1-2)

    f3]赵玉红,陈玉梅,刘博晰,东北城镇化进程中产业集聚的路径选择[J].经济纵横,2006,(05)

    [4]杨大海,宁沿海经济带与东北腹地互动发展模式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9-06-01

    [5]陈萍,赵玉红,陈旭,东北老工业基地区域经济合作基础及路径选择[J].经济纵横,2007,(11)

    责任编辑宫秀芬

相关文章!
  • 新中国70年公民政治参与的历史

    蒋国宏摘 要:政治参与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节约行政资源,提高行政效能,促进政府规范运作,减少和预防权力腐败,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新

  • 浅析量刑建议权

    摘 要 近年来,量刑建议权为我国实现法治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尤其是量刑建议权的普及和使用,加速了量刑程序完善的脚步。量刑建议的实

  • 美国社会监管改革的内涵和启示

    胡颖廉当前中国社会监管领域情况不容乐观,食品药品安全事件、安全事故频发,环境保护、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对等领域矛盾突出,成为全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