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培养儿童良好品德的实践研究
王红玲
摘要:儿童时期是儿童价值观养成的重要时期,这个阶段的思想品德教育必须引起重视。家庭和学校是儿童生活学习,培养良好品德,塑造健全人格的重要场所,加强家校共育,是培养儿童良好品德的有效途径。然而,我国当前的家校共育仍存在一些不足,教育影响失调和家校双方责任边界不明确,导致家校共育失衡。加强家校交流互动,保持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衔接性,家校携手创设共育环境,畅通共育渠道是家校共育培养儿童良好品德,形成一体化育人格局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家校共育 ?儿童 ?良好品德
儿童时期是一个人一生成长的启蒙时期,这一时期心理和生理都处于重要的发育阶段,这一阶段所养成的行为习惯和良好品德素养会对儿童一生的成长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这个时期,儿童汲取知识,获得对世界的认知主要是依赖于家庭和学校。因此,家庭和学校必须承担起责任,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整合各种资源,形成教育合力,抵制负面信息的影响,坚持以学校教育为主导,以家庭教育为主体,二者共同作用,培养儿童良好品德。
一、家校共育培养儿童良好品德
家庭和学校是儿童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共同影响着儿童的成长。“只有加强不同教育部门之间的合作与联系,才能实现教育的逻辑一贯和整体化发展。这种逻辑一贯和整体化发展具体体现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之间的有机结合,其中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关键。”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家校共育在教育中越来越受到重视,逐渐成为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教育在儿童德育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利于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此外,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除了要发挥自身在儿童德育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外,还需要整合各种资源,与家庭联合,共同培育儿童的良好品德。反之,如果家庭与学校配合存在漏洞,则会使得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二、家校共育培养儿童良好品德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对教育认识的加深,家校共育在儿童德育建设中逐渐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学校提倡把家校共育融入儿童德育建设工作中。经过长期的发展,虽然家校共育在我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从总体上来看,目前在培养儿童良好品德过程中家校共育仍然存在一些弊端与不足。
(一)家校教育影响失调
在家校共育培养儿童良好品德的过程中,家庭与学校的有效联合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家校教育和学校教育影响缺乏一致性和衔接性也是目前家校共育中日渐凸显的问题。例如,在学校上完思想品德课之后,一些家长由于工作压力,忽视了儿童思想品德的家庭教育,这就使得家庭教育无法与学校教育有效衔接。而一些家长过分溺爱孩子,对孩子过度保护,对孩子的要求无论合理与否,都极力满足,久而久之,使孩子养成自私霸道的性格。同时,家长与学校对于孩子的品德要求不一致也是影响儿童良好品德形成的重要因素。盡管一些学校要求学生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勤俭节约,不好逸恶劳”等良好品德,但是不少家长仍然坚持包办孩子除学习之外的一切事务,从而形成了学校教育严格,家庭教育松散的局面。这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对儿童品德要求的不一致,使得家庭与学校教育的衔接出现断裂,甚至相互矛盾,不利于家校共育培养儿童良好品德。
(二)家校双方责任边界不明确
由于家长和学校没有太多交流沟通,家校共育失衡成为当前家校共育中比较普遍的现象。家校共育失衡主要表现在家庭和学校或家长和教师在家校共育中地位的失衡、权责边界的模糊,家校双方缺乏信任。一方面,家长和教师在家校共育中对自己的立场和承担的职责不明确。另一方面,家校共育缺乏健全的保障机制,如有些学校过分强调家庭在家校共育中的责任而弱化了学校在家校共育中的主导作用,部分教师把自己的工作和责任转嫁给家长,要求家长辅导作业、检查作业等。有些家长则认为自己把孩子送进学校就是接受教育的,教师和学校就有教育的责任,而自己只负责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就可以了。甚至有些家长以工作忙为由,几乎不参加学校组织的家长会、家长活动日等活动,不太关注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但是孩子出了问题,又把责任推给学校和教师,使得家校共育陷入僵局。良好品德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依靠单一的教师课堂授课,或家长的说教就能行得通的,引导不当,可能会适得其反。
三、家校共育培养儿童良好品德的途径
面对家校共育在培养儿童良好品德中的不足,我们必须认真分析,总结经验,积极探索家校联合培育新模式,构建家校共育协调发展的合作机制,使得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培养儿童良好品德的合力,以推动家校共育工作的新发展。
(一)加强家校交流互动,保持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衔接性
儿童良好品德的培养主要依靠家长的言传身教、熏陶感染,以及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当家校教育方向和要求一致,并且能够有效衔接时,教育的影响力就会倍增。因此,家庭和学校必须要加强交流,实现信息共享,保持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和教育影响的衔接性。“家庭与社会要配合学校做好教育学生的工作,也需要及时了解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学校的德育工作要求和措施。只有各方面信息畅通,才能够采取一致的措施,提出一致的要求,共同促进学生的思想行为向既定的德育目标发展。”具体来说,家长与学校需要注意以下方面:首先,家庭成员要保持对儿童道德教育要求的一致性。同时,家长也要走出家庭教育误区,不过分溺爱孩子,包办一切,让孩子能够自己体验,从而培养其良好品德。其次,加强家庭与学校的联系,确保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要求吻合。有的孩子在学校是乖巧听话的“好孩子”,回家却换了一副面孔,摇身一变成了“小霸王”,其根本原因是家庭在儿童良好品德的培育上没有与学校教育进行很好的衔接。因此,家长应该加强与学校教师的沟通,了解学校的德育要求和德育内容,在家庭教育中衔接好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同时家长还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好榜样。学校也要加强与家长之间的交流,可以多邀请家长参加学校活动,积极采纳家长的有效建议,增进家校关系,以形成家校系统协调一致的教育影响,使儿童在家校共育中培养良好品德。
(二)家校携手创设共育环境,畅通共育渠道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培养儿童良好品德的一体两翼,二者相辅相成,只有实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效结合,才能切实提高儿童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因此,学校和家庭应该携手,共同创设家校共育的良好环境。家庭和学校要注意以下方面:一是家长应该积极配合学校安排,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增强合作意识,而不能有“把孩子送到学校,就应该由学校教育”的错误思想。家长应该积极参与到儿童德育建设工作中去,既要承担起抚养的责任,又要承担起教育的责任,创造良好的共育家庭环境,成为培养儿童良好品德的推动者。二是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和个人素质,受学生喜爱的老师更容易拥有高效的课堂,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思想品德知识。因此,学校可以通过组织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素质,创建更高效的共育课堂环境。三是充分利用云平台,依托钉钉校园群、创建自媒体平台账号,并尝试利用自媒体平台账号,向家长和学生推送一些最新的品德修养课程,尝试云家访、云家委会、云家长会,拓宽家校共育途径,通过“云上”“云下”多发力,充分调动学校、家长、学生的积极性,家校携手,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并通过开发学校品德实践“1+X”校本课程,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拓宽家校共育途径,探索出网络时代家校共育新途径、新方法,实现学校与家庭教育更有时效性、针对性,目标要求更一致,切实推进家校共育儿童良好品德工作。
四、结语
“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儿童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要促进其全面发展。 “和谐全面发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儿童良好品德应该是在家庭和学校的通力合作下共同培育的,家庭和学校、家长和教师都不能各自为政,要相互配合,相互支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口:海南出版社, 2001: 28.
[2]张婷婷.家校合作的范式转型与路径选择[J].教学与管理,2019(4):16-18.
[3]胡守棻.德育原理[M].第2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226-227.
[4]國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
[5]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赵玮,王义高,蔡兴文,纪强,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