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语教材元散曲选篇分析及教学建议
施丽蓉 王恺
摘要:现有语文教材元散曲选篇数量过少、体制单一、题材重复、风格不具代表性。元散曲通俗浅易,贴近初中生的古诗文学习需求,在题材内容的突破以及语言形式的创新上,有其独特的学习价值。语文教学应尊重元散曲的艺术特色,选入更多文辞清新自然的散曲作品,让学生从中汲取散曲独异于唐诗宋词的语言特质和精神营养。
关键词:元散曲;初中;教材选篇;语文学习;语言运用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今天我们学习古典诗词是为了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也是为了从中汲取历久弥新的语言养分,提高自身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中国诗词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中华民族语言表达的演变史。学习古诗词,虽不必面面俱到,但也应沿着中国古典诗词发展的脉络,尽可能丰富地涉猎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含英咀华、博采众长。笔者近来发现,作为中华古典诗词代表之一的元散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被视为唐诗宋词的补充,居于附庸地位,其特有的文体风格和语言特色未能获得足够的重视。一、教材选篇分析
語文教材对元散曲作品的不重视首先体现在选篇的数量上。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推荐初中生阅读、背诵的40篇古诗词中,有唐诗19篇,宋词8篇,其他朝代的诗作11篇,而元散曲仅有2篇。以目前使用时间最长、使用范围最广的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选为课文的元散曲只有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和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除此之外,也仅有一篇张养浩的《山坡羊·骊山怀古》被收入“课外古诗词背诵”板块。与教材中入选的大量的唐诗宋词相比,元散曲显得形单影只。
除了数量上的不足,教材所选元散曲在体制方面也比较单一。散曲的体制主要有小令、套数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带过曲等。而目前教材中选录的三篇元散曲(《天净沙·秋思》《山坡羊·潼关怀古》《山坡羊·骊山怀古》)都属于小令,词短字少,篇幅与宋词的小令相近。教材集中选取小令,可能是出于对初中生学习能力的考量,但若只选小令这种元散曲,未免有厚此薄彼之嫌。教材在处理中国古典诗词的其他诗体时,就有意选取不同体制的诗歌,以唐诗为例,五七言绝句、五七言律诗乃至古风与乐府诗都在教材中有所体现。可见,现有教材在元散曲篇目的选录上有失偏颇,需要改进。
此外,在审美取向与题材内容上,当前教材所选取的元散曲篇目也值得商榷。相较之前的诗词创作将含蓄蕴藉作为抒情性文学的主流审美取向,元散曲虽不排斥含蓄蕴藉一格,但从总体上来说,它崇尚的是明快显豁、自然酣畅之美,这点与诗、词大异其趣。 [1]入选语文教材的《天净沙·秋思》历来被推崇为元散曲小令中的杰作,其艺术价值之高被誉为“秋思之祖”。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赞这首小令:“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2]此曲得此赞誉在于其凝练的语言和精致的意象组合艺术。而这一特点更近乎唐诗中的绝句,与元散曲流溢鲜活泼辣的口语、常添加额外衬字的俚俗风格相去甚远。《天净沙·秋思》虽为元散曲精品,却不足以代表元散曲的艺术特色。且目前的教材多以主题为单元进行编写,文体意识不甚显露,如不加以引导,学生难以从《天净沙·秋思》了解元散曲的艺术特色。
另有张养浩的两首小令《山坡羊·潼关怀古》和《山坡羊·骊山怀古》以元散曲的艺术形式入选语文教材。但从主题内容来看,《山坡羊·潼关怀古》和《山坡羊·骊山怀古》都属于怀古咏史的范畴,且俚俗的成分较少,元散曲中常见的对市井世俗文化的描绘无从体现。教材中的元散曲篇目不足以体现元散曲之于语文学习的意义和价值。二、元散曲的语文学习价值
教材编写者需重新审视元散曲的语文学习价值。
古诗文阅读在小学阶段只作为学习诵读的材料,但在初中阶段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 [3]教材编写者须更多样地选取文学史上的诗文精品供学生积累、感悟和运用。新课标指出,初中阶段古诗文学习宜“浅易”。据此,教材所选诗文宜结构简单而篇幅较短,典故较少而阅读时无须借助丰富的文化积累,内容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而便于理解。 [4]
元散曲通俗浅易的特质值得学生关注。元散曲虽为唐诗宋词的延续,但其通俗浅易却有别于唐诗宋词。元代,汉民族固有的传统礼法制度与精神文化被强势的政治力量所破坏,文学创作一反传统“贵典雅而贱粗俗,宜蕴藉而忌分明”的标准,不再遵守正统文学的规则和范式,绽放出别样的光彩。元散曲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其在形式、语言、题材内容上都呈现出不同于唐宋诗词的艺术个性。与具有同等文学史地位但同样备受教材“冷落”的楚辞、汉赋相比,元散曲更贴近初中生的古诗文学习需求。
更为重要的是,元散曲在题材内容的突破以及语言形式的创新上,有其独特的学习价值。在题材与内容的突破上,元散曲极尽语言运用之能事,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任中敏在《曲谐》中指出:“(元人作曲)选题措语,无往不可,绝无从来文人一切顾忌。宏大可也,琐屑亦可也。渊雅可也,猥鄙亦可也。”这种为文用语的习惯和能力正是学生学习语文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元散曲应该为语文教学所重视。
语言风格与词句形式上,元散曲口语化、散文化的语言风格以及伸缩自如的句式特色将语言表情达意的潜力发挥到极致。其文字使用上汲取方言俗语精华,通俗浅易,炼俗为新。俗语、土话、市井隐语、戏谑之言俯拾皆是,纷至沓来,打破了传统诗词在句式、音韵与文字上的桎梏,允许自由添加衬字和叠字,不苛求句式的整齐划一。音韵上平、上、去三声互押,增加回旋的余地。这些突破与创新使元散曲独具清新自然的语言品质,堪称学生学习的典范。王国维也曾说:“元曲佳处何在?一言以蔽之,曰:自然而已矣。古今之大文学家,无不以自然胜,而莫著于元曲。”[5]元散曲追求活泼自然,于生活中采集语料,走出语言运用的套式,增强语言创造力,学生可以从元散曲中汲取营养。三、教学建议
语文教学应注重挖掘元散曲不同于唐诗宋词的语言学习价值。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材中,元散曲往往被视作唐诗宋词的补充,其独特的审美取向及语言学习价值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语文教学应给予元散曲更多的关注,在教学中呈现一些文辞清新自然的作品,让学生体悟元散曲在语言运用上异于唐诗宋词的创造力和生命力,从中汲取语言营养和精神营养。
笔者翻阅元散曲名篇集锦,发现那些语言越通俗的作品越能显露元散曲的本色,彰显元散曲语言的生命力,也越适合作为学生的学习资源。笔者挑选了以下几篇元散曲作品供教师教学参考。
王和卿的咏物小令《醉中天·咏大蝴蝶》:
弹破庄周梦,两翅驾东风,三百座名园一采一个空。谁道风流种?唬杀寻芳的蜜蜂。轻轻飞动,把卖花人搧过桥东。
这首小令高度的夸张历来为人所称道。作者所写的蝴蝶之大,甚至到了荒谬怪诞的程度。文中的蝴蝶雖怪却不失风趣,使人在忍俊不禁之余,希望探索其背后的象征意义。此曲炼字尖新、巧思连发、层层添示,彰显着元散曲的咏物风格。王骥德在《曲律》中评道:“元人王和卿《咏大蝴蝶》云云,只起一句,便知是大蝴蝶,下文势如破竹,却无一句不是俊语。”[6]
当前教材选录的元散曲都属于小令,而作为元散曲主要体制之一的套数,同样有适合初中生学习的佳作。睢景臣的《哨遍·高祖还乡》便是个中翘楚。
《哨遍·高祖还乡》一文的“新奇”之处在于它选择以一位村民的视角理解叙述事件发展的整个过程,真实而自然地对迎驾的队伍、皇帝的仪仗乃至皇帝本人进行嘲讽和鞭挞。全部按照农村中常见的事物和农民惯用的话语加以描绘,形象生动、滑稽可笑,讽刺效果跃然纸上。作者的高明之处还在于起先并不说破还乡的人是谁,而是从还乡的阵势一路写来,由“那大汉”过渡到“刘三”,最后以村民痛骂“刘三”更名改姓,点出还乡者的身份“汉高祖”,近景、远景之间切换自然,又有点睛之妙。此曲将元散曲明快显豁、自然酣畅的艺术特色发挥得淋漓尽致,同时也是少见的讽刺佳作。
其他诸如张养浩的《水仙子·咏江南》、刘秉忠的《干荷叶》组曲等都是值得初中生学习的经典元散曲篇目。
当然,元散曲也有一些语言粗鄙、思想庸俗的作品,教师在选取教学篇目时需多加考量。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散曲在元代登坛树帜、独领风骚,代表了元代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反映了元代诗歌不同于唐宋诗词的精神风貌,理应得到我们更多的重视。元散曲教学应走出唐诗宋词的审美范式,汲取散曲独异于唐诗宋词的语言特质和精神营养。元散曲独特的语言景致是语文学习不可或缺的范例,定会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注入新鲜活力。注释: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三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5]王国维.王国维文学论著三种[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3][4]温儒敏,巢宗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6]王骥德.曲律注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施丽蓉(1995—),女,浙江省浙江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主研方向为语文学科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