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整合的方式学习语文
袁凤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由此,荔园小学承担了深圳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主题学习的儿童阅读课程建设研究”,确定了荔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多阅读、勤思考、善表达”的总体目标。如何帮助学生整合学习语文内容,是实现此目标的关键。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探索出了内容整合的“三招式”。
一、“选择式”整合文本内容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遇到好的文本喜欢条分缕析,大到主题思想、谋篇布局、语言特色、写作手法,小至一句含义深刻的话、一个重点词、一个易错字,甚至一个标点,都想一股脑儿教给学生,这样看似面面俱到,教学效果却大打折扣。相反,如果我们整合同一主题不同文本内容,选择文本间的融合点,重点落实,使教学目标更明确,课堂效果也会更显著。
1. 抓住一个问题
《日月潭》和《葡萄沟》是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内容,以“家乡美”为主题。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朗读课文感知两个地方的共同特点——“美”。然后,抓住“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美”这一主线索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式阅读、交流文中的关键语句,从而体会日月潭和葡萄沟不同的美。接着,顺势引导学生口头表达:你认为家乡哪里最美?从何见得?这样学生不仅明白了文章主线,学会了抓关键语句的方法,也有效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
2.把握一种结构
总分总结构在三年级的课文中十分常见,需要学生重点掌握。我在教学《秋天的雨》一课时,先请全班学生齐读第一段,再请各组学生轮流读中间三段,接着请全班学生齐读末尾一段,读后引发思考:首尾两段与中间三段是什么关系?分别起什么作用?学生在思考与交流中明白了总分总的结构,理解了作者谋篇布局的意图。我还把《秋天的雨》与《富饶的西沙群岛》这两篇同是写景主题的课文整合在一起读,找出两篇课文在结构上的相似之处,力图全方位、多角度地加深学生对全文总分总结构和构段方式的认知,并在此基础上学以致用。
3.学会一种修辞
《翠鸟》一课中,作者仔细观察,充分想象,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句,有序、生动地展现了翠鸟外形的美。精读课文第一段后,我又讲了郑振铎写的《海燕》一文,请学生找出文中的比喻句,让学生在更丰富的阅读材料中体会修辞之美、语言之美。接着,我出示熊猫、孔雀、大象等动物的图片,引导学生用比喻句有序、生动地仿写其他小动物的外形。这样的训练使学生能力得到发展,收到见木知林的效果。
4.习得一种策略
阅读同一主题的文本时,“求同比异”的策略非常适用。学生习得这种策略,在以后的阅读中便能举一反三,提高阅读能力。同一主题的不同文本,在主要角色、主要事件、表达主题、表现方式、语言特点等方面可能各有异同,教师在充分比较和考虑的基础上,设计阅读单,激发学生比较异同的兴趣,引导学生形成今后自主比较同一主题不同文本的习惯。这样的整合学习能充分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的阅读素养与表达能力。
二、“并列式”整合单元内容
每个单元同一主题的不同文本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整合单元教学内容,应以单元导读课点出其共性,再针对不同文本的个性,寻找课内文本与课外文本的融合点,使学生每课都有不同的所得,到单元综合实践课再将这些所得联系起来,形成单元内同一主题下并列的知识结构网和能力结构网。例如,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文章都表现了人间真情,但《可贵的沉默》《妈妈的账单》以对话为主表达父母深情,《七颗钻石》《她是我的朋友》以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主人公的赤诚爱心。这样的合并、归类、整合,能避免相同训练点或近似主旨的重复,提高课堂效率和学习效果,在不同课文中提高学生不同方面的语文能力。
三、“螺旋式”整合学段内容
小学语文教学在开展“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时,需要从学校层面进行统筹,把小学六年的语文教学看作一个整体,要把握好总的教学目标和每学期教学目标、每单元训练点之间的关系,精简课内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我校三校区统筹安排,分工合作,各备课组组长带领组员们围绕“多阅读、勤思考、善表达”的指导思想进行集体备课,实现资源共享,高效管理。以四年级上册八個单元内容的备课为例,北校区负责备第一、二、三单元,南校区负责备第四、五、六单元,西校区负责备第七、八单元。三校区各有侧重,精准备课,再资源共享,各校区老师再根据课文内容有所侧重,针对训练点及补充材料的特点和学生情况进行个性化设计。全校六个年级分别设立正副组长二人,负责分工、统筹,调整各单元训练点,从而使各学段的内容实现有机融合,使六年的素养目标实现螺旋式上升,最终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
(责 编 帕 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由此,荔园小学承担了深圳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主题学习的儿童阅读课程建设研究”,确定了荔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多阅读、勤思考、善表达”的总体目标。如何帮助学生整合学习语文内容,是实现此目标的关键。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探索出了内容整合的“三招式”。
一、“选择式”整合文本内容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遇到好的文本喜欢条分缕析,大到主题思想、谋篇布局、语言特色、写作手法,小至一句含义深刻的话、一个重点词、一个易错字,甚至一个标点,都想一股脑儿教给学生,这样看似面面俱到,教学效果却大打折扣。相反,如果我们整合同一主题不同文本内容,选择文本间的融合点,重点落实,使教学目标更明确,课堂效果也会更显著。
1. 抓住一个问题
《日月潭》和《葡萄沟》是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内容,以“家乡美”为主题。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朗读课文感知两个地方的共同特点——“美”。然后,抓住“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美”这一主线索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式阅读、交流文中的关键语句,从而体会日月潭和葡萄沟不同的美。接着,顺势引导学生口头表达:你认为家乡哪里最美?从何见得?这样学生不仅明白了文章主线,学会了抓关键语句的方法,也有效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
2.把握一种结构
总分总结构在三年级的课文中十分常见,需要学生重点掌握。我在教学《秋天的雨》一课时,先请全班学生齐读第一段,再请各组学生轮流读中间三段,接着请全班学生齐读末尾一段,读后引发思考:首尾两段与中间三段是什么关系?分别起什么作用?学生在思考与交流中明白了总分总的结构,理解了作者谋篇布局的意图。我还把《秋天的雨》与《富饶的西沙群岛》这两篇同是写景主题的课文整合在一起读,找出两篇课文在结构上的相似之处,力图全方位、多角度地加深学生对全文总分总结构和构段方式的认知,并在此基础上学以致用。
3.学会一种修辞
《翠鸟》一课中,作者仔细观察,充分想象,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句,有序、生动地展现了翠鸟外形的美。精读课文第一段后,我又讲了郑振铎写的《海燕》一文,请学生找出文中的比喻句,让学生在更丰富的阅读材料中体会修辞之美、语言之美。接着,我出示熊猫、孔雀、大象等动物的图片,引导学生用比喻句有序、生动地仿写其他小动物的外形。这样的训练使学生能力得到发展,收到见木知林的效果。
4.习得一种策略
阅读同一主题的文本时,“求同比异”的策略非常适用。学生习得这种策略,在以后的阅读中便能举一反三,提高阅读能力。同一主题的不同文本,在主要角色、主要事件、表达主题、表现方式、语言特点等方面可能各有异同,教师在充分比较和考虑的基础上,设计阅读单,激发学生比较异同的兴趣,引导学生形成今后自主比较同一主题不同文本的习惯。这样的整合学习能充分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的阅读素养与表达能力。
二、“并列式”整合单元内容
每个单元同一主题的不同文本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整合单元教学内容,应以单元导读课点出其共性,再针对不同文本的个性,寻找课内文本与课外文本的融合点,使学生每课都有不同的所得,到单元综合实践课再将这些所得联系起来,形成单元内同一主题下并列的知识结构网和能力结构网。例如,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文章都表现了人间真情,但《可贵的沉默》《妈妈的账单》以对话为主表达父母深情,《七颗钻石》《她是我的朋友》以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主人公的赤诚爱心。这样的合并、归类、整合,能避免相同训练点或近似主旨的重复,提高课堂效率和学习效果,在不同课文中提高学生不同方面的语文能力。
三、“螺旋式”整合学段内容
小学语文教学在开展“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时,需要从学校层面进行统筹,把小学六年的语文教学看作一个整体,要把握好总的教学目标和每学期教学目标、每单元训练点之间的关系,精简课内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我校三校区统筹安排,分工合作,各备课组组长带领组员们围绕“多阅读、勤思考、善表达”的指导思想进行集体备课,实现资源共享,高效管理。以四年级上册八個单元内容的备课为例,北校区负责备第一、二、三单元,南校区负责备第四、五、六单元,西校区负责备第七、八单元。三校区各有侧重,精准备课,再资源共享,各校区老师再根据课文内容有所侧重,针对训练点及补充材料的特点和学生情况进行个性化设计。全校六个年级分别设立正副组长二人,负责分工、统筹,调整各单元训练点,从而使各学段的内容实现有机融合,使六年的素养目标实现螺旋式上升,最终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
(责 编 帕 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