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文言文复习课的误区及解决策略
摘要:文言文是高三语文复习课中的重点内容,但在复习时学生往往只针对具体问题进行思考,而未能站在整体上关照字词意义、文本脉络、思想内涵,这种割裂化的做法急需改变。拟结合高三文言文复习课的误区进行探讨,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文言文;复习指导;误区;解决策略
文言文是高三语文复习课中的重点和难点,对文言文的复习一直存在一些误区。总结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教师疏于对字词基础的把握,片面地认为到了复习阶段,应当以习题训练为主,却没能意识到实际上学生之所以无法达到理想的习题解答效果,恰恰是因为其字词的基础不牢固;其二是教师疏于对文本脉络分析的指导,导致学生只能对文本形成零碎的印象,而无法在整体上分析其内容,对于需要从大局着眼的问题不知如何作答;其三是教师没能掌握关于文本内涵的指导方法,接触一篇文言文后,点出中心思想便告结束,不能从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的角度进行拓展,导致学生的眼界狭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尝试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把握基础字词内涵
文言文复习的重点首先应关注文言文的“字词”,即教师应指导学生关注文言文中常用的实词和虚词,懂得文言文的意思,才能进一步回答其他更深层次的问题。但常规的文言文复习大多专注于考试的形式,教师在课堂上填充大量字词释义练习,而缺少对一些基础知识的系统讲解、训练和总结。为了纠正这一误区,高中语文教师应当将复习重点放在教材上,关注教材文本中的内容及写法,关注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的含义、用法,总结规律,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当然,由于复习时间有限,不能把文本所有内容都再学一遍,此时教师可以选择典型的文言文句段进行精讲,比如《六国论》的全文、《五人墓碑记》的末段等。当然,教师也可以选择历年高考试卷中所出现的文言片段进行讲解,要求学生总结规律进行解答。比如,2018年江苏省高考试卷中考查了袁枚的《重到沭阳图记》,教师可将此文本下发给学生,要求学生提炼出其中的重点内容,并一一做出解释,如果出现疑惑可以互相交流或查阅资料。在此基础之上,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基于文本总结一些实词及虚词的用法,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等。这种复习方法有益于学生独立阅读理解文言文基础能力的提升。
二、寻求文脉价值认知突破
注重字词的理解,初步读懂文言文的意思之后,接下来便要进入到宏观“文”的认知过程。这里所说的“文”,也就是文本在篇章结构以及句法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特点。在文字基础得到有效认知之后,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关注文言文脉络的问题。在此过程之中,教师应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文言文所具有的宏观结构及精妙语言。复习时,教师可将重点文本攻坚目标放在论述类的篇章上,特别是要从教材中的经典文言文篇目中汲取营养。现以《六国论》的复习为例,对相关问题进行说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应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在于“弊在赂秦”,有两个分论点,分别是“赂秦而力亏”“不赂者以赂者丧”。两个分论点各有对比论证、引用论证以及举例论证来支撑,最终归入到假设论证而重申论点。通过对文本的分析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发展,与此同时,教师应当让学生在关注文言文宏观价值时,不要忽略对微观语言的认知,以避免思维止步不前、流于表面的现象。比如,在复习《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章时,烛之武同秦伯展开的对话非常精彩,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烛之武的谈话魅力:先放低姿态,接下来用假设来推断目前形势,然后回顾历史,并做出远期推断,极为自然地使对方同意其所提出的观点。对烛之武语言魅力的感受可以让学生从中汲取到理性表达观点的方式,可谓复习时的特殊收获。
三、关注文本内涵挖掘
文言文是獨特的文化传承载体,中国文化之所以历经千年而未曾中断,文言文功不可没。在高三语文复习时,教师应站在文化角度挖掘文本内涵。为此,教师要在高三文言文复习过程中打破课内和课外之间的壁垒,用群文阅读的形式,促进学生文化价值认知能力的发展。具体可从对文化的认知与对文化的辨析两个角度进行。首先,在对文化的认知方面,即引导学生在复习时了解中国独有的文化脉络。高三文言文复习可以很快克服面前的基本障碍,这就给文化的系统认知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从古人的经典篇章中发现古人参悟人生的境界、事理研习的思维、和谐处世的智慧。而最重要的一点在于,教师需要把教材内外的文言文视为一个整体进行复习,可以采取群文阅读的形式。比如,将苏轼的《赤壁赋》、庄子的《逍遥游》进行比较阅读,要求学生据此梳理理解何为“天人合一”。再比如,教师可以把文天祥的《指南录后续》及张溥的《五人墓碑记》进行比较阅读,要求学生发现古人在面对生死时是如何进行抉择的,那种坦然面对生死大事的境界,会给学生以极大的触动。其次,在文化的辨析方面,高三学生应当利用复习文言文的机会,学会如何保持独立的视角,对文言文形成独到的理解。为了达到理想的复习效果,教师一方面应当引导学生站在历史的角度去解读,另一方面也要结合今人的角度对其进行合理分析,从而全面打通古今界限。例如,复习《六国论》这篇文章,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尝试分析“关于六国灭亡的原因,有一些不同的说法,你赞成哪种说法,你是否还有其他的观点”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于高三学生复习文言文的视野将有很大的拓展作用。
高三文言文复习指导的误区表现在多个方面,而笔者认为由于高中语文教师没能指导学生基于字词基础逐步走向文本脉络认知,继而挖掘文本内涵,这就使得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复习显得碎片化,难以形成体系。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高中语文教师应当从基础抓起,引导学生从宏观连贯的视角开展文言文复习。
作者简介:张小军(1978—),女,江苏省赣榆区第一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文言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