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中优化水彩画语言的途径与方法
张军 于浩亮
摘 要:对水彩画语言的研究是提高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文章从教育教学理念、培养方案与课程内容设置、教学环节与方法设计、教学评价体系的多元化四个方面的优化入手,通过对水彩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为今后高校水彩画教学实践提供佐证和借鉴。
关键词:水彩画语言;教学;优化;创新
[课题项目:佳木斯大学2014-2015年度教学研究项目“绘画专业水彩画语言教学研究与实践”(编号:JYWG2014-17)]
水彩画作为绘画语言的一个门类是由水彩画媒材、技法及其所依赖的美学观念三个方面组成,它存在的根基在于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审美意趣。[1]绘画艺术中的水彩画,由于应用的材料和技法等不同,拥有独特的表现语言,是区别与其它画种的重要标识之一。长期以来,传统水彩画教学一直都遵循着先临摹、后写生、再创作的教学进程。学生往往都是自己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去总结和归纳水彩画的绘画规律,这样在大学期间就很难形成一整套完整的绘画体系,就更难形成对水彩画艺术语言的深刻认识以适应自己对水彩画的理解和创新。学生在临摹优秀水彩画作品的时候,往往忽视了对作品整体绘画规律的学习和总结,只是盲目抄袭复制,更不用说是对绘画语言的学习和总结。
优化教育教学理念,是合理运用水彩画语言的的前提与保障。传统水彩画教学起初当作专业辅助课来看待的,如油画专业的色彩基础课等,直到进行水彩专业培养才有了重大改观。多年来虽然在培养计划与教学大纲中以及教师们在开课时始终强调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为目标,但这一重要性通常都很难体现或贯彻落实,原因主要在于水彩画语言的特殊性。在传统水彩教学中常常以此将其作为色彩基础和写生造型训练来传授,这也让水彩画教学基本上只停留在材料、技法的层面上而成为一门纯技术的课程,很难实现预定的培养目标。深化水彩画的教学和研究,就要改变观念提高对绘画语言的认识,着重对水彩画语言特性进行合理运用研究。使学生对水彩画语言从了解到理解直至掌握,不仅能够拓宽水彩画语言的表达方式,而且能够丰富个人的绘画语汇。鼓励学生运用个性化的观察方法,达到观念意识与运用绘画语言能力的协调统一。从而缩短学生绘画综合能力形成的周期。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可以采取:首先,把传统方法教授的作品与个性化观察教学方法的作品进行相互比较寻找异同;其次,将正常思维与逆向思维交替并用;最后,需要作长期的跟踪观察与反馈。经过比较我们会很容易发现,经过以上方法训练的学生绘画成熟度较高,作品中的绘画语言性、观念性较好。究其原因学生在此教学过程中,培养出了独立思考、个性表达等艺术品质,也从中形成了综合化的艺术素质,达到了绘画专业水彩画教学的终极目的。通过突出绘画语言的作用与魅力,强调材料技法与表现的功能与优势,使学生作品从形式到语言更加逼近艺术规律与艺术本质。
优化培养方案与课程内容设置,是拓展水彩画语言表现空间的重要条件。目前学院教育偏重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和强调基本功的训练。在总体课程设置中专业课与基础课脱节的现象比较普遍,现在大多数高校第一学年普遍开设通识教育课程,从大学二年开始研习专业。这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专业兴趣、扩大选择空间等有积极意义。但是课程内容设置不同,效果就千差万别了。一般情况下大一多为素描、色彩等基础课,除了少数学生主动选择不同材料工具进行尝试之外,绝大多数学生仍旧采用熟悉的如铅笔、水粉等工具材料进行基础训练。这直接导致除了造型方面熟而生巧之外,由于较少接触和了解不同的绘画语言,对大二的专业选择与培养造成影响。大学四年中,真正进行专业培养的时间是三年其中还要扣除专业实习、艺术考察等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实际的课堂教学时间仅仅不足两年半。众所周知,水彩画是一门易学难精的画种,要想有质的提高需要量的积累,绘画质量不仅是指画面效果与数量的积累更是对水彩语言的深刻理解,没有一定的时间保障与实践积累无法提高水彩教学质量。在课时总量、课程设置不变的情况下,只有优化培养方案设置,拓展水彩画语言空间,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大一基础课教学中安排材料工具的转换练习,对水彩语言的提前接触与感受,为今后的专业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也可以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先采用淡彩的形式进行素描练习,再过渡到水彩造型训练。使学生的作品获得了多重性与丰富性,更利于作品意蕴的多层次感受与表达,并带来了从未有过的新效果。
优化教学环节与方法设计,是提升水彩画语言表现力的有效手段。为了进一步提高造型能力和使用水彩画语言完成作品的能力,在教学中可以尝试借鉴和运用不同的绘画语言来表达。比如在水彩训练中使用同一个对象,尝试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来完成,主要从不同的材料、技法、工具等方面进行练习,摆脱以往水彩教学单一表现的手法,以学生个人感受为主,进入一种类似创作的实验状态。从水彩画语言研究入手,更容易借鉴其它画种的语言形式,从而增强水彩画语言表现力。因为水彩画工具材料简便、容易表现主题且具有多种风格,在表现上既可以像中国画那样写意抒情,又可以体现出油画、雕塑的坚实厚重或像版画般的单纯简练。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还可以接触更多的绘畫语言信息。重点不在于效果而在于体会不同画种语言所引发的审美感受以及提高在造型、笔墨、黑白灰等绘画语言方面的经验。以“水彩临摹课”为例,从古至今临摹前辈艺术家的优秀作品是学习艺术的必然途径之一,在中外美术史上有很多优秀画家都是通过善于学习他人长处而走上成功之路的。过去教学过程是,由教师选定中外著名水彩画家的作品作为摹本,先介绍画家的艺术生平,再分析作品特点,最后确定摹写方案。经过这样的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积累绘画经验,更为培养自身个性语言打下良好基础。但长此以往此教学方法比较固定,内容较单一,学生比较被动,没有太多发挥的机会,容易形成了一种重复性的技能训练。要想从被动摹写向主动学习转变,就要在课堂实践环节中在教师指定和依照学生个人兴趣自选摹本前提下,以尊重学生个人艺术感受为主,针对不同学生的绘画特点和潜在能力,灵活、机动地对给予正确的引导和调整,建议学生打开思路,多做实验。大家都知道水彩画与油画语言是不同的,运用水彩材料技法语言对油画造型方面进行针对性的摹写练习,通过不同画种语言的比较更容易发现造型规律和拓展水彩画语言的表现手段。在教学中还要经常向学生讲解国内外的优秀绘画作品,提炼作品中的艺术规律和绘画语言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使学生以更加开放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避免只看水彩画作品所带来的艺术语言的单一性。
优化教学评价体系的多元化,是保持水彩画语言表现力的有效保障。在传统绘画评价体系中教师往往是按照传统的审美观念来评价学生作业的好坏。审美标准往往单一化并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教学中评价标准的单一化往往会导致学生作品风格的单一化。因为很多学生创新或实验性的作品得不到有效的肯定。现代水彩画工具材料不断革新,题材内容更具包容性,绘画观念不断变化,用传统的评价标准来衡量多元性的艺术作品未免有失偏颇,也不利于水彩画的发展。评价标准的多元化,不仅要以型准色满的标准来衡量学生的作品,更要把绘画语言的创新和绘画形式的多样性等因素考虑其中,这样就会激励学生的创造性的潜能。因此教学评价中,要以宽容的心态去评价学生的作品,启发他们的创新意识,这样对于那些具有创新精神,但作品质量并不高的学生是不利的。他们的作业往往在绘画语言方面有大胆的创新,但自己却不知道哪些地方好哪些地方不好,这时教师就要在评价学生作业的时候把这些因素考虑进去,加以积极的鼓励,增加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向更好的方向发展。所以教师在教学评价体系上要多方面考虑,把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积极的好的方面加以鼓励放大,不然学生在绘画语言上的创新得不到教师的肯定就会不知所措,甚至丢掉自己创新的绘画语言而去跟随其他同学的绘画语言进行创作。所以在美术教育评价体系上要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学评价体系,多方面审视学生作品中值得肯定的部分加以积极鼓励和引导,让学生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形成一整套具有独立个性化的绘画语言体系。
在强调绘画语言创新的同时,一定要遵循绘画的基本规律。这样才能让学生在遵循水彩画绘画规律的前提下进行水彩画艺术语言的创新,从而更好地进行水彩画创作,进而不断发现水彩绘画语言的魅力,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才能创作出更加符合当代审美趣味的水彩画作品。
参考文献:
[1]蒋跃.中国当代水彩画研究[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2]王晓曙.新概念水彩画教学[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张军,硕士研究生,佳木斯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水彩画教学与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