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在突发性新闻报道中的应用

臧美晨
摘 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闻报道对科技的依赖越来越大。传统的航拍技术因其成本高、效率低等不足无法适应突发性新闻报道的需要。从近几年多个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到,无人机因其成本低、体积小、效率高等优势,在航拍采集影像、报道突发性新闻领域已经成为热门应用。文章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论述无人机在新闻报道领域中的优势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法。
关键词 无人机;新闻;突法性新闻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8)04-0045-02
无人驾驶飞机简称“无人机”,英文缩写为“UAV”,它是利用无线遥控设备和自备的程序控制装置操纵的不载人的飞机,或者由车载计算机完全地或间歇地自主操作。与有人驾驶飞机相比,无人机更适合相对危险的任务,目前,无人机广泛在航拍、农业、植物保护、快递运输、灾难救援、观察野生动物、测绘、救灾、影视拍摄、新闻报道等领域,大大拓展了无人机本身的用途,在新闻报道领域拓宽的新闻视角,第一时间深入现场摄取新闻画面,延伸视野大大提高了新闻传播的效率。
1 航拍技术在突发性新闻报道中的应用现状
传统的新闻报道方式一般采用视频加文字,或者图片加文字的方式,我们单单从视频分析,因为视频是连续活动的画面,在受众看来视频是最能够还原现实的,通常的视频新闻,都是根据摄像机的推拉摇移甩运动拍摄,通过景别的不同来展现新闻的角度,但由于角度的局限性,我们很少能用俯拍的方式来向观众展现整个新闻事件,当然,过去也有俯拍镜头,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航拍,需要出动直升机或热气球,摄像师在空中拍摄,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1)成本资金耗费大。航拍需要有直升机、驾驶员、摄像师构成,人力物力耗费大,一般的电视台或者自媒体都难以承受其高昂的拍摄成本,使得新闻作品中很少可以看到实时的俯拍角度。基本都是央视这样资金雄厚的电视台才有能力制作。不仅如此,其对摄像师的身体素质、拍摄技术、高空作业能力等要求都大大提高。
2)花费时间较长。航拍动用的设备、人员较多,不可能所有人员和直升机都可以随时待命随时出动,还要受到天气等因素的制约,因此面对突发的新闻事件,无法第一时间拍摄获取视频资料传递给受众。
3)适用领域小。面对突发危险性事件,如火灾,因其人为拍摄、人为驾驶,危险性增大,因此,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并且其应用领域范围窄,大多是纪录片,比如《话说长江》《再说长江》展现长江风貌的镜头使用航拍的方法来展现长江的雄伟壮阔,而在新闻报道领域因航拍顾虑较多还是没有较快发展。
2 无人机在突发性新闻报道中呈现的优势
和航拍视频相比,无人机的出现恰巧解决了其资金耗费大、适用领域小、花费时间长等问题,广泛应用在新闻报道领域,人民网、新华网、搜狐网等网站都相继在首页上推出了无人机专栏,适用无人机大量报道新闻事件,给观众提供全新视角,宏观把握事态发展。
1)耗费资金较小。无人机的使用与出动一次直升机相比,成本大大降低,市场可行性大,它的出现,让地方电视台和自媒体看到了能够独立获取俯拍镜头的希望,在市场一经投入,便得到广泛应用,市场上出现了很多无人机视频作品,新华网专门开设了无人机专栏,UGC时代,给广大自媒体用户提供了一个平台,并且相应的举办无人机视频、照片大赛,去鼓励大家积极参与拍摄更好的作品回馈受众,传播正能量。
2)拍摄局限性小,可行性大。无人机因其体积较小,成本低,操作简单拍摄的局限性降低,近年来,无人机更是广泛地应用于新闻报道领域,2015年6月11日“重庆东方之星号客轮倾覆事件”中,无人机在事故搜救、定性、报道等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无人机可以用较快的速度深入新闻事件上空,到达我们无法用肉眼看到的地方,拍摄视频或者图片画面,帮助救援者判断事态发展情况、及时做出判断、实施救援,减少人员及财产伤亡。帮助记者获取第一手新闻资料,传递给受众,提高传播效率。
3)延伸视野,危险性小。麦克卢汉说,任何媒介都不外乎是人体的延伸,无人机代替拍摄者深入新闻事件进入俯拍,降低了危险性,如果是以往的出动直升机的航拍就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还要保证拍摄者和驾驶人的安全,获取新闻画面的时间成本增大。在2017年7月“四川九寨溝地震事件”中,大疆支持团队和中国地震应急搜救小组成员使用无人机对九寨沟县上四寨村等地进行航拍。共飞行无人机20架次,起降100余次,获取高分辨率原始影像近3 000张,生成正摄图片6张,三维模型6个,这些图像有效帮助指挥中心对建筑物破坏程度、道路通行情况、遇难人员分布地点等做出准确判断,精准到位的布置人员实施有效救援,最大程度的减少伤亡率。
3 无人机在突发性新闻报道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方法
3.1 存在的问题
1)拍摄画面清晰度有待提升。无人机拍摄因其体积重量较小,如果遇上风力会晃动,拍摄出来的画面稳定性和清晰度都不够,但对于突发新闻事件,我们对于画质的要求可以适当降低,因为我们第一任务是获取图像,供指挥人员判断灾难事件的程度及时做出救援。
2)对拍摄者的专业能力要求提高。正常的新闻报道对于摄像师的要求已经不能满足无人机视频拍摄的要求,摄像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团队合作能力,还需要掌握先机的无人机操作技术,这就需要电视台顺应发展需求招募具有良好无人机操作能力的个人或者团队,拍摄出更多优秀的无人机新闻作品。
3)无人机管理制度不健全。UGC时代,人人都是新闻视频的传播者、制造者,无人机因其成本小受到很多自媒体及视频制作者的青睐。出现了无人机乱飞乱摄的情况,近来,因无人机的肆意飞行致航班延误的事件频频发生,所以有人将此类不计时间地点不经批准的飞行称为——“黑飞”。无人机“黑飞”还多次侵入军事基地,甚至干扰军用飞行器正常飞行,航拍“偷窥”国防设施,泄露国防机密。2017年5月12日,重庆机场受到无人机干扰,造成多个航班受到影响延误飞行。此前有不少关于无人机影响正常航班起降的事件报道,虽然对肇事者进行了相应的处罚,但似乎没有起到很大的威慑作用。
3.2 改进的方法
1)使用大无人机,提高其拍摄质量。增加无人机的自重量,增大体积,改进摄像装置,使其可以适应不同的天气条件,增加其拍摄的稳定性,提高拍摄图像的清晰度,使其图像可以广泛应用于救援、灾难定性和新闻报道中。
2)招募专业人才,组建合作团队。无人机的使用对于拍摄者的要求增加,对于传统电视台来说,需要培养或招募无人机技术的专业人才,或者和社会上专业的无人机拍摄工作室合作,组建合作团队,共同拍摄制作画面质量较高的无人机新闻作品,新华网、网易、人民网都纷纷加入无人机板块。2015年,新华网就面向社会组建了无人机编队,拍摄大量无人机新闻作品,在天津港“8·12”爆炸事故中、深圳“12·20”滑坡事故中崭露头角。人民网记者在天津港爆炸事件中除了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之外,还使用无人机第一时间把现场的受损情况传到后方。在面对突发事件时,无人机的使用为我们带来了很多有益之处。
3)加强管理力度,出台有力措施。目前我国很多省市都已出台针对无人机的禁飞举措,设立禁飞区。维护社会正常秩序,保护隐私。重庆、成都、广州等城市都对外公布禁飞领域,保障公共空域安全,大疆对此发布全新的多边形禁飞区策略,为其无人机产品设置了机场禁飞区和限飞区。任何设备的使用都存在两面性,无人机在应对突发灾难时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但因其价格相对便宜,提供的视角新颖,很多摄影爱好者不分时间不分地点不计后果的乱飞,影响了正常的社会秩序,并对公共安全造成威胁。这种情况必须加以制止。根据《中国国防报》的介绍,2017年8月31日后,民用无人机拥有者如果未按管理规定进行实名登记和粘贴登记标志的,其行为将被视为违反法规的非法行为。新规则的出台,使得曾经饱受诟病的民用无人机乱飞现象,有了破解之道。
无人机作为新闻报道领域中的新兴事物,其应用和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受到各方质疑,也会暴露出很多不足之处,但不可否认的是,无人机在新闻报道领域、尤其是突发新闻事件的报道中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林.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无人机+新闻”[J].当代电视,2017(9):32.
[2]刘志强.浅析无人机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J].新闻论坛,2017(6):25.
相关文章!
  • 中华书局再推瑞典汉学家林西莉

    2016年9月,瑞典汉学家林西莉力作《另一个世界——中国记忆1961—1962》上市伊始,即在读者中获得了热烈的反响。该书先后入选中华书局2016年

  • 心中有百姓 问政才有神

    程华敏<br />
    【摘 要】在电视频道众多、央视、省级卫视新闻触角无所不至的背景下,地方台的一档新闻栏目何以做到叫好又叫座?安庆广播电视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虫子书》获

    近日,2017“世界最美的书”评选在德国莱比锡揭晓,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虫子书》荣获银奖,这是该社第一次获此殊荣。《虫子书》由朱赢椿、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