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干实干,努力实现海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本刊编辑部

    2月2日,海西州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召开,大会肯定了2014年工作成绩,提出了今后的总体要求、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201 4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严峻形势,在工业增速出现大的拐点和滑坡、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连续36个月下降的情况下,全州始终保持发展定力,迎难而上、主动作为,统筹抓好稳增长、调结构、抓生态、促改革、惠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努力消化历年遗留问题,遏制了工业经济大幅下滑势头,全州经济总体趋稳,各项社会事业稳步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州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一年来,抓调控服务,经济运行总体稳定;抓产业调整,经济转型步伐加快;抓园区建设,循环发展后劲增强;抓城镇建设,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抓生态文明,绿色发展扎实推进;抓改革开放,发展活力不断增强;抓依法治理,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抓实事工程,民生福祉得到保障,州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上提出的十件民生实事全部兑现。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十二届七次、八次全体会议精神,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

    。精神,按照州委决策部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生态文明的理念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中心,以加快循环经济发展为重点,全力稳定增长,加快结构调整,狠抓改革攻坚,突出依法行政,加强民生保障,确保全州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2015年全州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是,面对严峻复杂的宏观经济环境,一定要抢抓机遇,迎难而上,顶住宏观经济下行的压力,苦干实干,努力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今年将着力做好八个方面工作:全力保增稳产,确保经济平稳运行;狠抓结构调整,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着眼循环发展,持续推进园区建设;注重绿色发展,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坚持城乡一体,带动区域统筹发展;促进社会公平,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保障改善民生,扎实办好民生实事;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发展活力。^_^新常态条件下西部民族地区产业基地的构建创新李含琳

    摘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基地的建设水平如何是衡量一个国家或者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而影响产业基地建设的因素又是多方面和多角度的。本文以经济常态理论为背景,对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产业基地的建设历史、现状、问题和对策等进行了分类系统分析,提出了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西部民族地区;产业基地

    产业基地是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就不同的地域而言,有不同的产业基地特色和优势,就不同的产业而言,又会有不同的基地发展模式。经济新常态理论的本质要求之一,就是要有创新的思维和模式,对影响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在“中高速度”状态下的发展思路和战略。本文以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为基础,依据多年以来的相关资料,试就“十三五”时期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产业基地建设问题提出若干建议,仅供研究和决策参考。

    一、西部民族地区概况及产业基地基础

    众所周知,由于历史的、现实的许多因素的影响,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在整体上远慢于东部发达地区。根据统计,在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52个少数民族分布在西部,少数民族入口占西部民族自治地方总人口的69.73%。从地理范围来看,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是指西藏、内蒙古、广西、宁夏、新疆、云南、贵州、青海以及其他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州县乡),如甘肃的甘南临夏、四川的阿坝甘孜。我国共有30个自治州,民族自治地方的总国土面积为591.31万平方公里,分布在西部的共有27个自治州,占全国民族自治地方面积的96.84%。

    从产业基地建设的自然条件来看,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资源优势要明显好于中部和东部。据有关勘查资料,我国西部民族地区是全国资源最为富裕的地区,具备绝对优势。其中,在农业中土地面积占全国的58.5%,。耕地占17.7%,林地占3.8%,草地占69.3%,待开发土地资源占61.5%,地表水资源占43%。在工业中煤矿占全国90%以上,云母、盐矿储量占80%以上,汞、锡、锰、石棉、砷矿储量占60%以上,铜、铝、铅、锌占35%以上。石油、天然气资源均居重要位置,石油占43.9%,天然气占78.8%,主要分布在新疆、四川、青海等地。理论水能资源55749万千瓦,占全国总量的82.5%,年可开发电量48836亿千瓦时,占全国的82.5%。在全国5万亿吨煤炭储量中8go%集中在西部。

    但是,从产业基地建设的经济和软环境条件来看,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劣势又比较多,并且许多劣势在短期内难以改变。一是在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的起始阶段,西部少数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非常低,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基本没有现代工业,更谈不上现代工业体系;二是在改革开放的36年当中,资源优势与产业成长之间基本上是不对称的,资源大区与经济小区的矛盾突出,基本经济运行状态是“采掘资源”,而不是开发资源;三是产业基地建设和产业成长的软环境变化比较慢,现代市场、科技、人才、金融和管理机制形成速度慢,传统体制的影响比较大;四是产业基地建设的关键因素——企业的成长和优势培育比较慢,企业规模过小、外向经营能力不足和应对市场波动的能力显然不足。

    二、产业基地的基本类型

    1.产业基地建设的重要性。产业基地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条件,从作用和功能上看,产业基地不仅是三次产业的原材料供给保证,而且是区域发展中的经济基地、税源基地和就业基地。从1979年到2014年的367年当中,虽然通过改革开放和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财政专项、较少民族、对口援助、东西帮扶等项政策,已经形成了许多不同类型的产业基地,但整体而言还处在成长期。在经济新常态条件下,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研究、思考和决策产业基地的建设问题,必须坚持现实主义原则,按照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部署,调整和优化建设思路,按照不同条件、不同层次和不同功能来对产业基地的建设进行针对性极强的谋划和指导。

    2.产业基地的满足条件。从经济学原理上来看,如果不是讲一般性的“产业”问题,而是讲“产业基地”概念,就必须是主导产业,或者支柱产业。主导产业侧重于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起着引导、前瞻、示范、试验的作用。而支柱产业侧重于拉动经济增长、提供税源、扩大就业的作用。在大多数情况下,主导产业与支柱产业可以通用。其他非主导类型的产业一般不叫做“基地”,而叫做“原材料产地”。影响产业基地形成要素主要包括:生产力布局、技术条件、资源条件、能源条件、人才条件、企业条件、政策条件等。不同的产业类型,基地满足条件有一定的区别。但是,基本条件差不多。要有一定的生产规模,技术比较先进,有企业集群、人才保证、公司+生产户的管理机制、市场网络等。

    3.产业基地的基本类型。产业基地主要有三种:一是材料基地。为三次产业、众多企业、众多公司提供原材料和能源的生产单位。材料基地的特点是以开采矿石、冶炼)台金、生产初级产品,是整个产业的基础环节,主要包括采掘业和农业。影响这类基地建设的因素主要是客观因素,比如,农业产业中的耕地面积、土地质量、水资源、温度湿度、劳动力等;工业产业中的矿资源、化石资源、合成材料、技术管理等。二是企业基地。企业基地的特点是以初级产品、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生产为主,主要包括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影响这类产业基地的因素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像企业数量和规模、产品和技术层次、市场份额、资产结构、管理模式等。三是园区基地。影响园区基地的因素主要有.开放发展条件、城市化水平、城市功能分工、“三废”集中处理系统、技术支撑水平、人才集中程度等。

    三、西部民族地区的建设现状

    1.材料基地。经过多年的发展,西部少数民族的材料基地的建设与发展状态呈现出“农业面积扩张、工业向外发展、三产培育成长、基地分散布局”的特点。在农业材料基地建设上形成了数个面积上1000万亩、上100万亩的基地(小麦产区、着色棉花、马铃薯、经济林果、制酱番茄、节水农业、双垄沟播等)和数个在国内有一定优势的其他类型的基地(高原夏菜、草食畜牧业、良种制种、中药材等)以及几十万亩规模的啤酒原料、葡萄酒原料等。在工业中形成了石油化工、水电火电、新能源、钢铁工业、稀土新材料、保温材料、化工新材料、节能材料、反光材料、合成材料等生产基地,有小部分企业已经能够在国外办分公司、开采矿山。在服务业产业中,信息产业、现代物流、酒店业、文化旅游业基地已经形成规模和服务能力。

    2.企业基地。到201 4年底,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在企业基地建设上取得的突出成绩有.一是骨干企业实现了规模化和公司化。省(区)属企业的数量与1978年相比减少了900%以上,每个地方也就有30-50个。上市公司大约有70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5000多户。二是企业资产模式实现了转型,大部分企业成为股份制企业,国有独资企业大幅度减少,合资企业、民营企业、私人独资企业和“三资企业”迅速增加,一大批“小微企业”在继续成长。三是企业经营模式在不断创新,开放发展和向外发展成为主流。但是,总体来看,企业数量不少,但是规模普遍太小,技术层次低,加工和管理能力与中东部比较没有优势。产业优势与企业优势混同严重,除个别行业外,整个工业的基地分布非常分散,难以形成“集群基地”、“基地硅谷”。

    3.园区基地。园区基地是基地发展的高级形式。从1983年我国建立经济特区开始,陆续在全国各地设立了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农业示范区等,各个民族地区也参照国家政策,在本地设立和发展了多种形式的开发区、集中区、示范园区等。但是,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园区的快速发展主要还是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到目前为止,西部民族区(省)各自大约有各种类型的国家级园区近10多个、省级若干个,市州和县区的就更多了。根据调查了解,目前广西、云南、内蒙古、新疆的园区发展整体水平比较高,其他地区还处在建设的初期阶段,有特色和优势的园区比较少。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政府的推动力和影响力比较大,市场机制的作用相对比较小。这就不可避免地形成一定的形式主义和形象工程。一是“有区少企”、“有市无商”的问题严重,难以形成经济增长极。二是不少园区浪费土地的情况比较严重,违规占地不用现象比较普遍。三是园区特色塑造不足和专业化分工不明显,重复建设问题突出。四是高层次技术型创新型的园区只有个别,多数是低层次的。五是招商引资中的形式主义比较普遍。六是政府的经济区划的影响比较大,各地的产业布局更多的是执行“就地原则”,即资源在什么地方,开发项目和企业就安排在什么地方。资源优势有多大,就策划多大的项目。

    2.基地规模普遍太小,基地建设的环境条件不良。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除部分产业(比如有色)台金、钢铁产业、制种产业、马铃薯产业、苹果产业、中药材产业、酿酒原料、草食畜牧业、文化旅游等)规模比较大和集约程度高之外,其他产业不行。基地规模小的根本原因是成长时间短、人才科技短板、缺乏大型企业和跨国公司的带动。基地保护政策难以落实。严格说来,产业基地是关系区域发展和国计民生的大事情,应该在政府的有关法规和政策上给予一定保护,这在法律和政策上是国家允许的。但是,长期以来在民族地区,大量存在土地供给、供排水、供电、供暖、金融支持、税收照顾等不足、不到位的问题。

    3.产业基地发展模式的创新能力不足,开放度明显不够。2000年以来,世界产业基地发展的大趋势:一是开放度越来越高;二是板块模式为主:三是跨区域建设。西部少数民族的大多数产业基地发展模式基本上是“立足西北”、“立足资源”,搞产业“地方精品”。利用外资、外部资源、外部市场、外部能量缺乏手段。基地建设的科技支撑能力不足,基地层次难以提升。由于各种原因,民族地区普遍存在高端人才严重不足、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不强的问题,许多新成果、新设计、新产品、新技术、批准专利等难以在找到理想的转化平台,只能以各种方式流失到区(省)外。

    五、对策建议

    1.要适应经济新常态变化,树立新的产业基地建设理念。新常态对产业基地建设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开放思维和板块模式。要用开放思维考虑产业基地的规划和建设问题,建立新型的对外开放体系,必须在思路上不仅要看国内,而且要看国外,两个方面都要考虑。也就是说,策划基地、规划基地、建设基地和管理基地等,都要面对市场、面对开放、面对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者。不能封闭式、就地式的思考和决策产业基地建设问题,要跨国界、省界、市界、县界地思考问题和决策战略。

    2.要抓住企业基地这个关键环节。企业基地是材料基地与园区基地之间的过渡环节,把企业做大做强是基地建设的关键,企业基地做好了,就可以低成本地带动“两头”的发展,即带动材料基地和园区基地同步健康发展。所以,要改变在企业问题上只注重数量扩张,不注意个体膨胀和优势培育的局面,有选择、有目标和有部署地培育一批“基地型企业”,并由此带动中小企业向基地靠拢、合作、合并,迅速形成规模优势。如果有必要,可以考虑将现有的中型以上企业划分成“基地型”和“非基地型”两大类,分类指导其发展。

    3.要研究和开发产业基地的互补性和互利性问题。产业基地是多重发展要素的聚集之处,经济、技术、人才、管理、贸易、市场、利益等在这里到处都是。在充分的市场体制条件下,产业之间、行业之间、企业之间、城乡之间内在地存在互补性和互利性功能,上游产业与下游产业之间、中间产品与前后两端、生产环节与流通环节之间、工业基地与农业基地之间、内向产业与外向产业之间等,都有个互补互利关系,要重视和开发这种关系。互补互利问题解决得好,就非常有利于促进基地升级。

    4.要研究产业基地的外向发展问题。尽管民族地区整体是个经济欠发达地区,但是也存在某些产业和产品的过剩问题,甚至有些还比较严重、或者将来必然严重,如煤炭、钢铁、硅铁、镍不锈钢以及部分装备制造业和化工原料等,目前的生产规模比较大,而使用规模又比较小,必须开发新的外部市场,消化这些过剩因素。经济全球化、“一带一路”战略、建立对外开放新体系等为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提供了机遇。外部市场的开发,既可以通过产品销售来解决,也可以通过转移产业、转移投资和转移企业来解决,要重点研究和建设出口产业基地,尤其是具有地方特色和技术优势的基地,很有必要整体实施“西向战略”。

    5.要研究和解决基地管理的创新问题。民族地区的产业基地在管理上也是问题诸多,主要有:一是管理主体多元化,属地管理与属业管理交叉存在,管理主体“政出多门”;二是产业基地普遍没有“产权地域空间”,土地是地方的,园区是政府的,基地是社会的;三是公共配套成本高,价格双轨制比较普遍。因此,要想方设法建立管理主体“一元化”体制,在园区土地管理制度上急需创新,实现园区与土地产权(所有权)的一体化,并且在供水、供电、供暖、技术、人才和金融等方面能够给予照顾。

    6.要研究产业基地的保护问题、实事求是地说,民族地区的大多数产业基地成长时间短,抵抗和应对市场波动的能力不强,需要政府给予一定的保护措施,这也是基地稳定健康发展的必须条件。比如,对企业基地和园区基地建设来说主要是土地供给问题,政府管理土地的政策需要增加灵活性,现在的土地政策只分“农用”与“非农用“之间的关系,而不分产业基地性质,不合理和不科学。要从长远发展出发,对农业产业基地、工业产业基地、甚至服务业产业基地建设实施一定的保护政策,这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作者系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教授)

相关文章!
  • 融资融券对日历效应的影响:来

    王璐摘 要:过去的研究表明,中国股市的运行效率受到政府监管与干预并存在非对称交易的现象。2010年3月31日,中国股票市场实行了融资融券

  • 大秦岭的守护者

    开尔在秦岭深处有一支队伍,他们长年累月以山为伴,守护着这片绿色,他们就是长安区沣峪林场大坝沟管护区护林队。大坝沟森林防护工区地处

  • 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

    金玉娜柏晓峰摘 要:按照形成原因——作用机理——解决机制的路径,对抑制盈余管理有效途径的实证研究表明:机会主义偏误和技术性错误是盈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