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课堂背景下初中物理课堂的提问艺术
姜凤兰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提问”,它不仅是教师教学的一种基本技能,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提问如果有效,它就是教师、学生、教材互动的链接;提问如果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它就是提高物理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良好的课堂提问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兴趣与好奇,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积极思考、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帮助教师及时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理解的程度,分析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了解学生的观点和态度.
和谐课堂的教学改革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其课程改革的思想也更加深入地走进了教师与学生的内心,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对教师而言,在新型的和谐课堂中教师已不再是一个新知识的讲授者,而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和组织者.教师应该和学生一起去感受、认识、探索、分析、概括,要和学生建立起良好、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在课堂上教师要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和学习.当然,课堂教育的成败,主要还是取决于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组织与引导.而教师在进行课堂的组织与引导时,提问又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方法.为了将和谐课堂的精神更深入地贯穿在教学中,笔者认为应关注以下几点:
1 问题的提出应具有针对性
课堂不是教师的一言堂,它需要学生的极力配合.学生永远是课堂的主人,课堂提问是协调师生互动的纽带.课堂提问要有针对性,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向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问,更要多关注那些中下等生,要耐着性子等一等,竖起耳朵听一听,启发引导,让不想说的想说,让不会说的会说,这样的课堂提问才更有实效.
2 问题的提出应具有有序性
课堂教学是学校最基本的教学活动,它是一种有组织、有领导的师生共同进行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问题的有序性指的是问题反映教材内容的一般规律,即从易到难、由浅入深、从分到总、层层深入、步步达标;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身心发展规律.适时的提问有它的意义所在:回忆性提问,让学生回忆所学习过的基本知识,巩固上节内容,点明已有知识重点,提醒学生加强理解和记忆;认定目标时理解性提问,设置悬念,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导学目标时分析问题提问,进一步突破教学目标,环环相扣;达标检测时综合性提问、评价性提问,可点主题,强调重点,对所达目标进一步阐明,同时,升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精神.要求整个教学步骤有序而又有目的.如《直线运动》第一节的教学,提出理由:运动是什么?要求学生了解教材给出的运动的定义——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位置变化,叫机械运动,简称运动.再次提问:运动是什么?引导学生粗略、简捷给出回答——物体的位置变化叫运动.进而引入“位移”概念用以描述位置变化、描述运动.继续提问:运动是什么?启发学生对“位置”做出限制而给出回答——相对位置的变化叫运动.自然地提出“参考系”概念,帮助把运动描述清楚.仍然追问:运动是什么?启发学生对“变化”做出修饰而给出回答——相对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做运动.一方面能使学生体会到:任何“变化”都必须以时间作保证;另一方面还能使学生体会到:研究运动必须引入时间与时刻的概念;描述运动就可以用位置变化(位移)与时间组合起来的速度这个物理量.
3 问题的提出应具有启发性
学生对每个新知识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因此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调动他们思考的积极性.课堂上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使他们思维活跃,思路开阔,能根据自己的知识辐射开去,这样的提问,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的积极性,而且培养学生的理解力和想象力,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讲授《物体浮沉的条件》时,教师先演示这样几个小实验:(1)将木块沉入水中,木块上浮;(2)将铁块浸入水中,铁块下沉;(3)将石蜡浸入酒精和水的混合液(事先配制好)中,石蜡悬浮;(4)将小铁片和铁盒放到水面上,铁片下沉,铁盒上浮.让学生议论一番后,教师提问:物体浮沉的条件是什么?对这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要追根究底查原因时,学生却感到茫然了,因而产生了悬疑,激励了求知的欲望.
4 问题的提出应具有灵活性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的提问要灵活应变.提问设计要富有情趣、意味和吸引力,使学生感到在思索答案时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教学.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动、好玩,教学中,教师要尊重他们的文化需求,采用讲科普故事、做探究实验、科学竞赛等形式,把抽象的物理知识与生活实践内容联系起来,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团,形成悬念问题.如果一堂课的提问都是平平淡淡,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必定削弱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就应注意到它们的趣味性.课堂提问的内容新颖别致,富有情趣和吸引力,使学生感到有趣而愉快,在轻松愉快中主动学习.
5 问题的提出应具有多样性
课堂提问从提问对象上来划分,可分为指定性和不定性两种.指定性提问要求特定的学生来回答,旨在加强对特殊对象的训练或特殊问题的回答,这种提问以记忆性为主,不定性提问要求学生抢答或启发学生各抒己见,旨在加强对普遍对象的教育,这种提问以理解性问题为主.毫无疑问两种提问相对于各自的教育功能而言都是必要的、适宜的.课堂提问还可以采用同桌或小组讨论后共同回答的方式,具体做法是:教师提出问题后可留给学生讨论、思考的时间,然后选出代表回答,此种方法集思广益,使学生在讨论中能够大胆地思维和发言,在交流中提高.
6 问题的提出应创设矛盾
根据学生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一上课就给学生创设一些疑问,创设矛盾,设置悬念,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浓厚兴趣.教师通过导入,有意识地将“疑”设在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之中,使学生处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说而不能的境界,学生的思维就能较快地受到启动,并活跃起来.再通过巧妙的释疑,让学生学会思维的方法.
课堂提问是每一名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都会采用的一种进行课堂组织的方式,给学生思考的机会,使求知欲强的学生实现说的欲望.其用处甚广,变化层出不穷,可以帮助教师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并予以补救,在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既能吸引学生专心听课,又能使教学顺利进行,是每位教师都应该悉心体会,并且能够掌握与恰当运用的艺术。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提问”,它不仅是教师教学的一种基本技能,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提问如果有效,它就是教师、学生、教材互动的链接;提问如果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它就是提高物理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良好的课堂提问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兴趣与好奇,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积极思考、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帮助教师及时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理解的程度,分析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了解学生的观点和态度.
和谐课堂的教学改革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其课程改革的思想也更加深入地走进了教师与学生的内心,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对教师而言,在新型的和谐课堂中教师已不再是一个新知识的讲授者,而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和组织者.教师应该和学生一起去感受、认识、探索、分析、概括,要和学生建立起良好、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在课堂上教师要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和学习.当然,课堂教育的成败,主要还是取决于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组织与引导.而教师在进行课堂的组织与引导时,提问又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方法.为了将和谐课堂的精神更深入地贯穿在教学中,笔者认为应关注以下几点:
1 问题的提出应具有针对性
课堂不是教师的一言堂,它需要学生的极力配合.学生永远是课堂的主人,课堂提问是协调师生互动的纽带.课堂提问要有针对性,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向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问,更要多关注那些中下等生,要耐着性子等一等,竖起耳朵听一听,启发引导,让不想说的想说,让不会说的会说,这样的课堂提问才更有实效.
2 问题的提出应具有有序性
课堂教学是学校最基本的教学活动,它是一种有组织、有领导的师生共同进行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问题的有序性指的是问题反映教材内容的一般规律,即从易到难、由浅入深、从分到总、层层深入、步步达标;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身心发展规律.适时的提问有它的意义所在:回忆性提问,让学生回忆所学习过的基本知识,巩固上节内容,点明已有知识重点,提醒学生加强理解和记忆;认定目标时理解性提问,设置悬念,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导学目标时分析问题提问,进一步突破教学目标,环环相扣;达标检测时综合性提问、评价性提问,可点主题,强调重点,对所达目标进一步阐明,同时,升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精神.要求整个教学步骤有序而又有目的.如《直线运动》第一节的教学,提出理由:运动是什么?要求学生了解教材给出的运动的定义——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位置变化,叫机械运动,简称运动.再次提问:运动是什么?引导学生粗略、简捷给出回答——物体的位置变化叫运动.进而引入“位移”概念用以描述位置变化、描述运动.继续提问:运动是什么?启发学生对“位置”做出限制而给出回答——相对位置的变化叫运动.自然地提出“参考系”概念,帮助把运动描述清楚.仍然追问:运动是什么?启发学生对“变化”做出修饰而给出回答——相对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做运动.一方面能使学生体会到:任何“变化”都必须以时间作保证;另一方面还能使学生体会到:研究运动必须引入时间与时刻的概念;描述运动就可以用位置变化(位移)与时间组合起来的速度这个物理量.
3 问题的提出应具有启发性
学生对每个新知识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因此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调动他们思考的积极性.课堂上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使他们思维活跃,思路开阔,能根据自己的知识辐射开去,这样的提问,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的积极性,而且培养学生的理解力和想象力,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讲授《物体浮沉的条件》时,教师先演示这样几个小实验:(1)将木块沉入水中,木块上浮;(2)将铁块浸入水中,铁块下沉;(3)将石蜡浸入酒精和水的混合液(事先配制好)中,石蜡悬浮;(4)将小铁片和铁盒放到水面上,铁片下沉,铁盒上浮.让学生议论一番后,教师提问:物体浮沉的条件是什么?对这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要追根究底查原因时,学生却感到茫然了,因而产生了悬疑,激励了求知的欲望.
4 问题的提出应具有灵活性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的提问要灵活应变.提问设计要富有情趣、意味和吸引力,使学生感到在思索答案时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教学.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动、好玩,教学中,教师要尊重他们的文化需求,采用讲科普故事、做探究实验、科学竞赛等形式,把抽象的物理知识与生活实践内容联系起来,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团,形成悬念问题.如果一堂课的提问都是平平淡淡,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必定削弱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就应注意到它们的趣味性.课堂提问的内容新颖别致,富有情趣和吸引力,使学生感到有趣而愉快,在轻松愉快中主动学习.
5 问题的提出应具有多样性
课堂提问从提问对象上来划分,可分为指定性和不定性两种.指定性提问要求特定的学生来回答,旨在加强对特殊对象的训练或特殊问题的回答,这种提问以记忆性为主,不定性提问要求学生抢答或启发学生各抒己见,旨在加强对普遍对象的教育,这种提问以理解性问题为主.毫无疑问两种提问相对于各自的教育功能而言都是必要的、适宜的.课堂提问还可以采用同桌或小组讨论后共同回答的方式,具体做法是:教师提出问题后可留给学生讨论、思考的时间,然后选出代表回答,此种方法集思广益,使学生在讨论中能够大胆地思维和发言,在交流中提高.
6 问题的提出应创设矛盾
根据学生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一上课就给学生创设一些疑问,创设矛盾,设置悬念,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浓厚兴趣.教师通过导入,有意识地将“疑”设在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之中,使学生处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说而不能的境界,学生的思维就能较快地受到启动,并活跃起来.再通过巧妙的释疑,让学生学会思维的方法.
课堂提问是每一名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都会采用的一种进行课堂组织的方式,给学生思考的机会,使求知欲强的学生实现说的欲望.其用处甚广,变化层出不穷,可以帮助教师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并予以补救,在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既能吸引学生专心听课,又能使教学顺利进行,是每位教师都应该悉心体会,并且能够掌握与恰当运用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