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当代青年进行价值观教育

    蔡志刚 赵 群

    [摘要]青年价值观的形成既与社会影响有关,也与教育有关。在当代社会急剧变化、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的背景下,科学地处理好价值观教育中遇到的问题,是当代青年价值观教育成败与否的关键。

    [关键词]当代青年;社会发展;价值观教育

    [中图分类号]C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09)11-0064-02

    价值观是人们区分好坏、美丑、益损、正确与错误的观念系统,它通常为人的正当行为提供充分的理由。学校教育对青年价值观的形成功不可没。任何一个社会总是企图利用教育来传递、灌输一种特定的价值观念,使其日后成为社会的一分子。但是,要使教育发挥其应有的重大作用,必需立足于现实的社会生活,把握时代的脉搏,与时俱进,而不是坐而论道。对当代青年进行价值观教育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正确处理“一元”与“多元”的关系

    当代青年正处在社会急剧变革的时代,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并渐趋完善的特定时期。在中国传统社会和计划经济时期,中国是一个高度集中的社会。在那个政经合一的时代,中国青年的价值观念基本上是一致的,并且也与社会总体观念一致。其人生价值观是“一元”的,其指向上是“无我”和“忘我”——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需要,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并且这种价值观和自身的行为融合在一起,由有意识进入无意识状态,成为自身人格的一部分。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单一的公有制变为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由此必然产生与多种所有制并存相适应的多元化的价值观,并对青年产生导向作用。

    有的人主张,既然现实允许多元价值观存在,就应该允许有多元价值导向存在;进而也有人主张,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只能有一元的导向,不允许有多元导向存在,我们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就是如此。但这两种观念都不够全面。承认价值标准的时代变化和价值标准的现实多元化,这是对历史和现实的尊重。经济生活和人们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必然导致多元价值观的产生,对于这一现实,我们不能回避,也是无法回避的。但是,现存的东西并不意味着它都是合理的,也不意味着都必须予以肯定。正如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腐败现象是不合理的一样。允许多元价值观的存在,并不等于社会上所有的价值观都是要提倡的,允许在社会上存在的东西也不等于允许在学校里、在学生中存在。

    只要社会上存在多元的价值观,青年中就会产生多元的价值取向,但正是因为有多元的价值取向的存在,所以必须有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有人认为在市场经济和多元价值的社会中,应该让青年自己去选择,不必要规定青年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怎么做,这显然是放弃教育的功能。由于青年处在价值观形成的时期,他们的经验与阅历使得他们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面对多元的经济体制、多元的价值观念、多元的信息,一时茫然不知所措,难以选择。因此。学校、家庭及至整个社会应当承担对青年的正确引导的责任。

    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坚持对青年价值观的科学引导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市场经济和法制社会的建立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价值观念的基础。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现代社会,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以传统社会无法想象的广度和深度推进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并改变了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生存方式。它在经济生活中反对禁欲主义而要求现实的幸福,在精神生活中反对蒙昧主义而崇拜理性权威,在政治生活中反对专制主义而强调法制建设。在今天的中国社会,人们可以公开地承认自己的个人利益和趋利避害而不会受到社会的谴责和感到良心的愧疚。个人利益被充分肯定、承认、合理化和合法化,这就必然导致人们对自我负责、追求自我实现的价值观广泛流行,也必然导致原有的一些不能适应现实生活的价值观念被淘汰或改造。在市场经济条件之下,人们的价值取向中,出现重经济而轻政治;重物质而轻精神;重实惠而轻道德;重个性而轻共性等一系列的变化,这从当代青年高考填志愿、生活方式和择业趋向就可见一斑。人们对集体主义的理解也比过去复杂得多,由于个人主体意识的发展,青年不再把个人看作是社会的零部件——不再把自己看成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不再把自己看成是螺丝钉,不愿再做一棵默默无闻的小草。而是要求切切实实地成为对自己对社会负有责任的主体。社会要求个人,个人同样要求社会、社会要求个人多为国家做贡献,个人也要求社会做到公正、公平与合理。

    市场经济并非仅仅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也是一种人的存在方式。市场经济按照自己的理念去改变和重塑全部现代生活。功利主义所引导的需求与生产的发展。理性主义的思维方式所推进的科学与技术的进步,民主与法制的社会体制所实现的社会的现代化,造成人的新的存在方式,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但是,任何一种社会历史形式都具有双重性。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人对物的依赖关系也不例外。一方面,它从物质经济关系上促成了人的自主和独立,为人们的能力发展和价值实现提供了比较广阔的自由空间;另一方面它又容易诱发人们对物的崇拜,形成物对人的奴役和主宰,使人有被物化的危险。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所以,我们既要发挥市场经济的正面效应,又要坚决有力抑制它的负面效应。当前价值观教育的重点在于在承认个人追求物质价值的合理性的同时,又引导青年追求高层次的精神生活;既肯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追求自我实现的合理性、合法性,又防止市场经济条件下极端利己主义、实用主义对青年的影响。

    三、价值观教育应当有相应的物质承当

    价值观的形成有两个直接的前提条件:需要和自我意识。需要是价值观的客观前提。价值是一个关系词,表示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如果把人看成是毫无所需的自在之物,价值就无从确立。不同的主体,需要不同,价值观也不同。青年需要的多层次性决定了他们价值观的多层次性;青年需要的社会历史性决定了他们价值观的社会历史性。正是这一社会历史性决定了不同时代的青年的不同风貌和品格。价值观是青年主体需要与自身期望的综合。青年是人生重要的转折期,也是青年价值观形成的探索时期,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具有不稳定性和开放性的特点。随着年龄和生活阅历的增长,青年的价值观念才会稳定下来,才会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发挥其导向和动力作用。但这种价值观念的最终形成是要经过一段时间激烈的思想冲突和反复实践、比较、检验才能最终完成。因此,在青年价值观念形成过程中,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如果没有一个有效的价值主导系统,很难形成教育的整体有效性。

    应当说,任何一个社会,总是企图利用教育来向年轻一代传递、灌输一种特定的价值观念,使其成为该社会的一分子,但价值观教育如果想要维持其有效性,必须有相应的物质承当。以往,我们以思想教育代替价值教育,以道德判断取代事实判断的结果使得教育更新换代了自身的价值取向,失去其有效性。在当前,价值观教育应当以利益导向来配合价值导向。斯宾格勒有言:“自古罗马以后,所有的问题都归结为金钱问题”。马克思也说过:“思想一旦离歼利益就必然使自己出丑”。今天青年当中出现重物质待遇的倾向,用老眼光看无异于是对理想与精神的背弃。其实,重物质待遇的倾向的出现是历史的进步。我们的改革就是要让人民的生活富裕起来,因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富裕不仅不是文明的羁绊,而且是文明的果实,至少是文明的果实的一种。并且,重物质待遇也不能就简单地归结为追求享乐主义。市场经济在中国所创造的前所未有的物质生活条件使青年人的物质追求成为现实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知识观、信息观、时间观、效益观之所以被人们广泛接受,其根本原因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导向与上述价值观是一致的。所以,要教育青年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必须配合一定的利益导向。如果这个问题不能解决,健康的社会心态就无法形成。经济利益影响着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教育是一种导向,但生活本身就是教育,就是导向。所以价值观教育如果不与社会生活接轨,就无法落实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内容。

    综上所述,在社会结构、经济结构、生活方式都在急剧变化的时代里,人们的价值取向出现多元化、多层次的现实面前,价值观教育如果只强调精神的价值。而忽视物质的价值、现实的价值,如果对所有的人只用一个标准,而忽视主体的差异性和层次性,就无法收到应有的效果,所以在对青年进行价值观教育时必需把上述各方面有效地结合起来。

相关文章!
  • 新中国70年公民政治参与的历史

    蒋国宏摘 要:政治参与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节约行政资源,提高行政效能,促进政府规范运作,减少和预防权力腐败,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新

  • 犯罪中止与其他犯罪形态的竞合

    摘 要 本文通过阐述犯罪中止的内涵与基本理论,指出犯罪中止单独存在、以及与犯罪既遂、犯罪未遂、犯罪预备等犯罪停止形态之间的竞合关系

  • 巴西会成为下一张“多米诺骨牌”

    周志伟在国内经济持续衰退的背景下,委内瑞拉、阿根廷等国政局发生变动,拉美左翼力量受到了严峻挑战。2015年巴西国内生产总值表现萎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