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产生社会焦虑问题的探究
李偲宸
摘要:社会焦虑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必然产生的问题,应予以足够重视和及时解决。准确把握社会焦虑内容有助于将社会问题阻隔于根源处,消减社会戾气,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社会焦虑在转变过程中呈现出什么特点、是否有规律可循,是我们在探究焦虑内容的过程中需要把握的一个重要前提。
关键词:社会焦虑 社會转型 社会主要矛盾 进程
中图分类号:C912.6 文献标识码:A
1 社会焦虑是什么
社会焦虑这一概念在我国最早由吴忠民(1993)提出,他认为“社会焦虑是指在社会中普遍存在着的一种紧张的心理状态。”这一概念在起初并没有引起学界过多的重视,随着社会焦虑现象的普遍,对社会焦虑的研究逐渐增加。邱敏(2003)认为“社会焦虑是指由于社会中的不确定因素而在民众中产生的压抑、烦躁、不满、非理性冲动等紧张心理,这一紧张心理集聚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社会张力,最终以社会冲突或其他方式释放出来。”这一主张得到了学界普遍认同,在后来学着研究社会焦虑问题时受到广泛沿用。根据是否形成张力,王丽萍(2011)将社会焦虑的发展分为部分焦虑阶段和普遍焦虑阶段,认为部分焦虑在任何社会都存在,适当的焦虑有助于提高社会活力,而普遍焦虑出现在社会环境急剧变化中,容易引发社会冲突。姜晓萍、郭兵兵(2014)分别从学科角度、社会属性角度和表现形式三个方面对社会焦虑进行了界定,强调不同因素对于社会焦虑产生的影响。
2 转型期社会焦虑的演变进程
笔者通过对以“社会焦虑”为主题的相关文献梳理发现,社会转型作为重要的背景因素,对社会焦虑的发展和变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不同社会转型期的形势和任务不同,对社会焦虑产生的影响也不同。
2.1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1992年—2003年)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处于过渡时期的中国经济呈现出新旧二元状态,正在进行现代化的社会逐渐涌现出焦虑的社会心理。吴忠民(1993)提出“社会焦虑”这一概念,认为这种现象的存在并非偶然。就社会成员的个体地位而言,现代化建设带来了社会环境的大规模变动,这种变动将人们从熟悉的环境中剥离出来并引发了社会分化,社会成员间的差距加大,未来不确定性增加,进而引起不安定感。此外,处于探索期的社会转型易于引发社会成员关注本国与发达国家在经济方面的落差。这些原因都成为社会焦虑的主要对象。
2.2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2003—2010)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对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全面的部署,社会变化速率明显加快,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绩使得社会成员对社会本体的认同性增加,也打破了平均主义思想,高速发展同时也带来贫富差距拉大,社会公平出现缺失,导致一部分社会成员产生落伍掉队的感觉,进而引发社会焦虑。社会发展速度加快推进了新事物产生,这对健全的法制建设提出了很大挑战,法律盲点的存在导致无法可依现象出现,与法治过程中依法治国方略落实不完全的现象共同构成了由于法治不健全而产生的社会焦虑心理。2003年非典型肺炎爆发带来的高传染率和高死亡率带给国民强烈的震撼、继9·11事件后国际恐怖组织活动猖獗,无论卫生安全还是社会治安,都成为社会焦虑的对象。
2.3不断深化改革、社会急剧转型期(2010—2013)
在中国社会急剧转型时期,发展的同时并没有实现民生的协同改善,社会成员自身的经济利益结构在面对大幅度调整的情况下,没有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作为支撑,增加了社会成员的生活不稳定性和未来不确定性。全球化进程和信息化进程增加了国家间的联系性和互动性,在为人类社会提供机会的同时也增加了社会风险,扩大了社会成员焦虑的范围。在这种情况下,急剧转型的社会尚未构建出新的规则体系以维持社会秩序,社会成员进行社会活动时无章可循,承受能力受限,诱发了社会焦虑的产生。
2.4社会转型关键期(2013年—2017年)
姜晓萍、郭兵兵(2014)认为,社会焦虑产生的原因主要体现在社会利益分配不均、法律保障不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迷失这三个方面。效率优先忽略了公平,导致不同利益群体均处于焦虑之中。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引导法制建设和文化价值观念加固向前发展,但由于一定时间内的认同缺失,社会成员对此持观望态度,社会焦虑仍然存在。此外,权利意识和民主意识的增强提高了人们的政治参与意愿,但参与渠道不足使得人们的期望值不能得到满足,催生了社会焦虑的衍变。
3 新时代可能面临的社会焦虑
通过对社会转型期社会焦虑原因及对象的梳理可以发现,社会发展方向和政策导向对社会焦虑产生了很大影响。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这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政治论断引领着社会的发展。新矛盾的提出全面概括了当前我国社会焦虑的主要内容,在政治、经济、法律、安全都得到保障的情境中,如何提高生活质量,实现自身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成为了社会成员思考的问题。
3.1生态环境问题引发了社会焦虑
经济的快速增长往往忽略了生态环境的保护,重大污染事件频发、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威胁了社会成员的身体健康,更酿成社会群体性事件,对社会的和谐稳定构成直接威胁。在空气污染、水污染、生活垃圾污染等诸多环境问题下,社会成员逐渐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对“蓝天白云、绿水青山”的追求显著增加,环境保护问题受到广泛关注。虽然政府已经加大力度进行生态环境整治,但环境治理是一个长期过程,面对仍然存在的环境问题,社会成员对自身的处境产生了焦虑情绪。
3.2教育公平问题加剧了社会焦虑
对于子辈成员的成功培养始终是父辈的奋斗目标和未来寄托,在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背景下,“培养创新思维、加强科技教育”逐渐成为家长对子女教育的一个新目标。目标的实现要有良好的受教育环境作为保障,近些年在政府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下,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问题得到明显改善,但教育质量差距仍存在,优秀教师资源分布不均衡问题并未得到明显缓解。面对这种情况,家长更倾向于利用自身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为子女寻求优质教育资源,这也导致了在人口流动幅度增大的社会情形中,教育成为多数社会成员进行自我规划考虑的重要因素,构成了社会焦虑内容的一部分。
3.3自我实现需求引发的社会焦虑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们在某一层次的需要得到相对满足后,就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作为需求层次的顶层,自我实现的需要得到满足能够有效提高人们对人生的满意度和对自身价值的认同感,但在此之前,寻求个人价值定位的过程略显艰难。个人价值需要通过价值依托得以实现,在此过程中,如果社会核心价值建设不完善,不能有效地起到引领作用,会导致物质生活等干扰因素轻易介入社会成员对个人价值的定位中,从而使人失去方向,进入动摇混乱的状态。前途充满着不确定的时候,焦虑将如影随形。
4 缓解我国社会焦虑的对策
4.1个体层面
侯霜(2011)认为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人们对事件的认知模式决定着人们是否产生焦虑及焦虑的程度,所以,社会成员应该审视自身的认知模式,要以理性思维指导自身发展。同时还应坚定信仰提升自控能力,信仰为个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保障,对缓解社会焦虑产生无可替代的作用,在信仰的引领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进行自我控制和调解,能够有效缓解焦虑。
4.2初级群体层面
初级群体是人们最基本、最亲密的交往群体,往往对个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有着重要的影响。群体内部较小的差异性使得他们彼此间更容易形成认同,这种情况带来的影响可谓是积极性与消极性并存,缓解社会焦虑应充分发挥其积极因素,通过减少个体焦虑带动实现减少群体焦虑,进而缓解社会焦虑。
4.3社会组织层面
邱敏(2003)认为通过完善“第三方”调停机制建立社会安全阀,“第三方”調停有利于降低不合理性、排除非理性、试探解决方法、体面退让等。赵鑫(2011)认为在解决社会焦虑的问题上应该引入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社工是提升个体生存能力的“良药”,是调解社会人群生存状态的“天平”,具有维持社会良性发展的能力。4.4政府层面
统筹推进“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缓解民众的心理压力;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培养民众价值认同;扩大民生保障措施,调解收入差距,调整教育资源及教师资源的分配,尽可能地降低社会成员所面临的风险因素,增强民众的安全感;完善社会运行机制,加强法制建设,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治理污染问题,让人民看到“天在变蓝、水在变清、地在变绿”。
5 结束语
转型期带来的不确定因素会诱发社会焦虑,因此不同的社会转型期形成的焦虑内容存在差异。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社会成员从最初关注社会经济发展,忧心个人基本生活需要,到着眼法制建设,注重自身生存和生活环境安全;在面对社会急剧发展导致价值缺失的情况下,社会焦虑内容导向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对现代价值观的建立;政府出面进行大力度改革与治理的同时,社会成员的政治关注度实现了大幅度的提升。由此可见,我国社会焦虑的变化顺应时代发展趋势,那么在步入新时代之际,我国社会基本矛盾发生重要转变的情况下,准确把握社会焦虑的内容,及时探究化解方法,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更好地增加人民福祉。
参考文献:
[1] 夏学銮.当前社会焦虑N种表现[J].人民论坛,2013(9):20- 21.
[2] 吴忠民.应重视社会焦虑问题的研究[J].学术评论,1993(2):60- 61.
[3] 郝宇青,张弓.当下中国社会焦虑的类型探析[A].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3(1):31- 37.
[4] 侯霜.转型期社会焦虑成因及缓解机制的探讨[J].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1(4):17- 18.
[5] 邱敏.社会焦虑——一个微观层面的社会问题[J].社会,2003(3):8- 9.
[6] 赵鑫.精神病时代—当代中国社会全民焦虑解读与对策[J].社会科学论坛,2011(11):140- 147.
摘要:社会焦虑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必然产生的问题,应予以足够重视和及时解决。准确把握社会焦虑内容有助于将社会问题阻隔于根源处,消减社会戾气,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社会焦虑在转变过程中呈现出什么特点、是否有规律可循,是我们在探究焦虑内容的过程中需要把握的一个重要前提。
关键词:社会焦虑 社會转型 社会主要矛盾 进程
中图分类号:C912.6 文献标识码:A
1 社会焦虑是什么
社会焦虑这一概念在我国最早由吴忠民(1993)提出,他认为“社会焦虑是指在社会中普遍存在着的一种紧张的心理状态。”这一概念在起初并没有引起学界过多的重视,随着社会焦虑现象的普遍,对社会焦虑的研究逐渐增加。邱敏(2003)认为“社会焦虑是指由于社会中的不确定因素而在民众中产生的压抑、烦躁、不满、非理性冲动等紧张心理,这一紧张心理集聚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社会张力,最终以社会冲突或其他方式释放出来。”这一主张得到了学界普遍认同,在后来学着研究社会焦虑问题时受到广泛沿用。根据是否形成张力,王丽萍(2011)将社会焦虑的发展分为部分焦虑阶段和普遍焦虑阶段,认为部分焦虑在任何社会都存在,适当的焦虑有助于提高社会活力,而普遍焦虑出现在社会环境急剧变化中,容易引发社会冲突。姜晓萍、郭兵兵(2014)分别从学科角度、社会属性角度和表现形式三个方面对社会焦虑进行了界定,强调不同因素对于社会焦虑产生的影响。
2 转型期社会焦虑的演变进程
笔者通过对以“社会焦虑”为主题的相关文献梳理发现,社会转型作为重要的背景因素,对社会焦虑的发展和变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不同社会转型期的形势和任务不同,对社会焦虑产生的影响也不同。
2.1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1992年—2003年)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处于过渡时期的中国经济呈现出新旧二元状态,正在进行现代化的社会逐渐涌现出焦虑的社会心理。吴忠民(1993)提出“社会焦虑”这一概念,认为这种现象的存在并非偶然。就社会成员的个体地位而言,现代化建设带来了社会环境的大规模变动,这种变动将人们从熟悉的环境中剥离出来并引发了社会分化,社会成员间的差距加大,未来不确定性增加,进而引起不安定感。此外,处于探索期的社会转型易于引发社会成员关注本国与发达国家在经济方面的落差。这些原因都成为社会焦虑的主要对象。
2.2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2003—2010)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对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全面的部署,社会变化速率明显加快,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绩使得社会成员对社会本体的认同性增加,也打破了平均主义思想,高速发展同时也带来贫富差距拉大,社会公平出现缺失,导致一部分社会成员产生落伍掉队的感觉,进而引发社会焦虑。社会发展速度加快推进了新事物产生,这对健全的法制建设提出了很大挑战,法律盲点的存在导致无法可依现象出现,与法治过程中依法治国方略落实不完全的现象共同构成了由于法治不健全而产生的社会焦虑心理。2003年非典型肺炎爆发带来的高传染率和高死亡率带给国民强烈的震撼、继9·11事件后国际恐怖组织活动猖獗,无论卫生安全还是社会治安,都成为社会焦虑的对象。
2.3不断深化改革、社会急剧转型期(2010—2013)
在中国社会急剧转型时期,发展的同时并没有实现民生的协同改善,社会成员自身的经济利益结构在面对大幅度调整的情况下,没有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作为支撑,增加了社会成员的生活不稳定性和未来不确定性。全球化进程和信息化进程增加了国家间的联系性和互动性,在为人类社会提供机会的同时也增加了社会风险,扩大了社会成员焦虑的范围。在这种情况下,急剧转型的社会尚未构建出新的规则体系以维持社会秩序,社会成员进行社会活动时无章可循,承受能力受限,诱发了社会焦虑的产生。
2.4社会转型关键期(2013年—2017年)
姜晓萍、郭兵兵(2014)认为,社会焦虑产生的原因主要体现在社会利益分配不均、法律保障不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迷失这三个方面。效率优先忽略了公平,导致不同利益群体均处于焦虑之中。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引导法制建设和文化价值观念加固向前发展,但由于一定时间内的认同缺失,社会成员对此持观望态度,社会焦虑仍然存在。此外,权利意识和民主意识的增强提高了人们的政治参与意愿,但参与渠道不足使得人们的期望值不能得到满足,催生了社会焦虑的衍变。
3 新时代可能面临的社会焦虑
通过对社会转型期社会焦虑原因及对象的梳理可以发现,社会发展方向和政策导向对社会焦虑产生了很大影响。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这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政治论断引领着社会的发展。新矛盾的提出全面概括了当前我国社会焦虑的主要内容,在政治、经济、法律、安全都得到保障的情境中,如何提高生活质量,实现自身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成为了社会成员思考的问题。
3.1生态环境问题引发了社会焦虑
经济的快速增长往往忽略了生态环境的保护,重大污染事件频发、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威胁了社会成员的身体健康,更酿成社会群体性事件,对社会的和谐稳定构成直接威胁。在空气污染、水污染、生活垃圾污染等诸多环境问题下,社会成员逐渐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对“蓝天白云、绿水青山”的追求显著增加,环境保护问题受到广泛关注。虽然政府已经加大力度进行生态环境整治,但环境治理是一个长期过程,面对仍然存在的环境问题,社会成员对自身的处境产生了焦虑情绪。
3.2教育公平问题加剧了社会焦虑
对于子辈成员的成功培养始终是父辈的奋斗目标和未来寄托,在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背景下,“培养创新思维、加强科技教育”逐渐成为家长对子女教育的一个新目标。目标的实现要有良好的受教育环境作为保障,近些年在政府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下,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问题得到明显改善,但教育质量差距仍存在,优秀教师资源分布不均衡问题并未得到明显缓解。面对这种情况,家长更倾向于利用自身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为子女寻求优质教育资源,这也导致了在人口流动幅度增大的社会情形中,教育成为多数社会成员进行自我规划考虑的重要因素,构成了社会焦虑内容的一部分。
3.3自我实现需求引发的社会焦虑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们在某一层次的需要得到相对满足后,就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作为需求层次的顶层,自我实现的需要得到满足能够有效提高人们对人生的满意度和对自身价值的认同感,但在此之前,寻求个人价值定位的过程略显艰难。个人价值需要通过价值依托得以实现,在此过程中,如果社会核心价值建设不完善,不能有效地起到引领作用,会导致物质生活等干扰因素轻易介入社会成员对个人价值的定位中,从而使人失去方向,进入动摇混乱的状态。前途充满着不确定的时候,焦虑将如影随形。
4 缓解我国社会焦虑的对策
4.1个体层面
侯霜(2011)认为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人们对事件的认知模式决定着人们是否产生焦虑及焦虑的程度,所以,社会成员应该审视自身的认知模式,要以理性思维指导自身发展。同时还应坚定信仰提升自控能力,信仰为个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保障,对缓解社会焦虑产生无可替代的作用,在信仰的引领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进行自我控制和调解,能够有效缓解焦虑。
4.2初级群体层面
初级群体是人们最基本、最亲密的交往群体,往往对个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有着重要的影响。群体内部较小的差异性使得他们彼此间更容易形成认同,这种情况带来的影响可谓是积极性与消极性并存,缓解社会焦虑应充分发挥其积极因素,通过减少个体焦虑带动实现减少群体焦虑,进而缓解社会焦虑。
4.3社会组织层面
邱敏(2003)认为通过完善“第三方”调停机制建立社会安全阀,“第三方”調停有利于降低不合理性、排除非理性、试探解决方法、体面退让等。赵鑫(2011)认为在解决社会焦虑的问题上应该引入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社工是提升个体生存能力的“良药”,是调解社会人群生存状态的“天平”,具有维持社会良性发展的能力。4.4政府层面
统筹推进“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缓解民众的心理压力;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培养民众价值认同;扩大民生保障措施,调解收入差距,调整教育资源及教师资源的分配,尽可能地降低社会成员所面临的风险因素,增强民众的安全感;完善社会运行机制,加强法制建设,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治理污染问题,让人民看到“天在变蓝、水在变清、地在变绿”。
5 结束语
转型期带来的不确定因素会诱发社会焦虑,因此不同的社会转型期形成的焦虑内容存在差异。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社会成员从最初关注社会经济发展,忧心个人基本生活需要,到着眼法制建设,注重自身生存和生活环境安全;在面对社会急剧发展导致价值缺失的情况下,社会焦虑内容导向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对现代价值观的建立;政府出面进行大力度改革与治理的同时,社会成员的政治关注度实现了大幅度的提升。由此可见,我国社会焦虑的变化顺应时代发展趋势,那么在步入新时代之际,我国社会基本矛盾发生重要转变的情况下,准确把握社会焦虑的内容,及时探究化解方法,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更好地增加人民福祉。
参考文献:
[1] 夏学銮.当前社会焦虑N种表现[J].人民论坛,2013(9):20- 21.
[2] 吴忠民.应重视社会焦虑问题的研究[J].学术评论,1993(2):60- 61.
[3] 郝宇青,张弓.当下中国社会焦虑的类型探析[A].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3(1):31- 37.
[4] 侯霜.转型期社会焦虑成因及缓解机制的探讨[J].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1(4):17- 18.
[5] 邱敏.社会焦虑——一个微观层面的社会问题[J].社会,2003(3):8- 9.
[6] 赵鑫.精神病时代—当代中国社会全民焦虑解读与对策[J].社会科学论坛,2011(11):140- 147.